陈和平
在中国文学史中,“包公戏”是不可或缺的一页。从元杂剧,明传奇,清小说到现当代的电影电视,关于包公探案的文学作品一直层出不穷。据2006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元杂剧包公戏评注》收集整理,保存至今并持续产生影响的共计有11种包公戏,除了戏剧大师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外,还有郑庭玉的《包龙图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曾瑞卿的《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武汉臣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以及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放粮》《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神奴儿大闹开封府》《鲠直张千替杀妻》等。从元杂剧开始,就奠定了从古至今的包公戏各种故事的基本梗概。 1993年台湾拍摄的5集《血云幡传奇》开启了用电视连续剧传播“包公戏”的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金超群,何家劲等主演的《包青天》赚够了观众的眼球,《新包青天之开封奇案,碧血丹心,七侠五义,白玉堂传奇》又名噪一时,从2008年演到2012年,以致于扮演包公的金超群和扮演展昭的何加劲都成了包公戏的专业户。由陆毅,周杰,任泉,释小龙等主演,胡明凯执导的《少年包青天之一,二,三》从2000年到2006年接连上演,长达120集。由唐国强,鲍国安,吴倩等主演,高林豹执导的《包公生死劫》2001年开播。由曾志伟,尤勇主演,都晓执导的《大宋惊世传奇》2004年开播。由王学军主演的《壮志凌云包青天》2005年开播。扮演唐朝狄仁杰的专业户梁冠华也来演北宋包公,在电视连续剧《神探包青天》《大宋奇案之狸猫换太子》再火一把。而在剧中演展昭的张子健,又在长达82集的《神断包青天》中连演包铁山,包拯父子两代。在此期间,大陆,台湾和香港两岸三地或连手或分别摄制了75集的《七侠五义》,160集的《新包青天》,《包公奇案之情花劫,怒铡公孙,双城记,五鼠斗御猫》等等。时至今日,各种版本的电视连续剧“包公戏”仍然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改编自戏曲小说的“包公电影”也是数不胜数。 建隆元年(960年)太祖赵匡胤以宋代周,先后平定武平节度使周保权,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后蜀王孟昶,南汉刘,南唐后主李煜。太宗赵光义又平定了吴越钱俶和北汉刘继元。彻底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封建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以藩镇节度使为代表的分裂势力被消灭,为封建统一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真宗赵恒(在位25年)和仁宗赵祯(在位47年)励精图治,北宋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许多科技文化大家,产生了很多传奇故事,这给包公戏的创作提供了精彩的历史背景。 但是,从元剧11种包公戏到《铡美案》《打龙袍》《探阴山》等20多种明清戏曲,从《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清小说到现代电影电视剧,众多包公戏中,刘太后,庞太师和八贤王的文学形象,与真实历史面貌相比,其反差之大,绝对要颠覆你的认知。 狸猫换太子子虚乌有,真实刘太后贤惠能干 在系列“包公戏”中,狸猫换太子是最离奇最惊心动魄的故事。太后刘娥与太监郭槐相勾结,用剐皮的狸猫换走李宸妃生下的太子,令宫女处死,后被陈公公等设计救出,李宸妃流落民间,被到陈州放粮的包公救助,太子送往八贤王赵德芳处抚养,经过七灾八难后即位为宋仁宗。包公在阴间夜审郭槐,宫女平反,奸臣受罚,刘娥阴谋败露跳楼自杀。 其实狸猫换太子是编造的故事,真实的刘娥不但“高大上”,而且是个川妹子。她算是被野史和戏剧小说电视剧坑得最惨的一个。 刘娥的父亲刘通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刘娥生长于此。父亲早年去世后,她14岁就嫁给一个叫龚美的银匠为妻。两年后他们来到东京汴梁做生意。由于龚美的银器技艺精湛,刘娥年轻漂亮又能唱,他们不但发了财,还名声大噪。赵恒这时还没有当皇帝,听说京城来了个卖银器的绝色女子,就令襄王府的王宫指挥使张耆去看看。正好张耆与龚美认识,就以襄王想挑一些银器为由,把龚美与刘娥引荐给赵恒。赵恒见刘娥不但天生丽质,能歌善舞,而且性格开朗,泼辣率真,言谈时眉眼中透出坚毅果敢,与宫中和王府中那些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美人格外不同。赵恒送走刘娥后,甚是想念,便时常让张耆把他所谓的“表妹”刘娥请来相聚,聚多了,更是难舍难分了。 但是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娥出身低微,又嫁过人,怕影响储君地位,就把此事告诉了他父亲,宋太宗也认为不成体统,下令把平民女子刘娥赶出京城。赵恒哪里舍得?于是表面上让人把刘娥送走,暗地里又派张耆把她悄悄接回,安置在张耆府中。张耆不再回府居住,以公事为由,长住赵恒的襄王府。在这漫长的15年中,赵恒经常丢下妻妾与刘娥幽会,还指导刘娥博览群书,练习琴棋书画,提高修养,增长见识。15年间,一个普通的川妹子变成了才华出众,气质超群,精于谋略,心怀家国的奇女子。 咸平元年(998年)赵恒即位。变成宋真宗的他,立即把刘娥接进皇宫,封为四品美人,地位仅次正宫郭皇后。后来郭皇后病逝,他又提出立刘娥为皇后。但是满朝文武以刘娥出身低微又在丧期,极力反对。宋真宗只好等待机会。机会说来就来。不久,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一个儿子,真宗告诉所有人是刘娥生的,母以子贵,刘娥顺理成章立为皇后。刘皇后对这个孩子精心抚养,悉心教导,并明确告诉孩子,自己是养母,生母是李氏,今后要孝敬生母。刘娥还让真宗封赏李氏。李氏被封为崇阳县君,刘娥说小了,又封为才人,刘娥仍然说小。直到封为宸妃,刘娥才满意。宸妃生了病,刘娥亲自带太医去医治。宸妃死后,刘娥以一品夫人礼仪办丧事,亲自为她穿上皇后的冠服厚葬,心情极为悲痛。可见刘娥非常贤惠,为人善良忠厚。哪里有狸猫换太子夺儿杀母等等恶行?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刘娥与养子宋仁宗的关系。很久之后刘娥去世,朝廷中有人告状说刘娥下毒杀死了仁宗的生母李宸妃。一时间,朝野传得沸沸扬扬。为弄清真相,宋仁宗一面派兵马包围了刘娥娘家,准备查实后严惩;一面派人开棺验尸,看见李宸妃身着皇后冠服,面目如生,根本没有中毒迹象。这令仁宗赵祯非常感动,又十分羞愧,体会到了刘娥伟大的人品,严辞驳回了谣言。 刘娥遇事有主见,真宗经常在退朝后,与她讨论朝中大事,听取她的意见,让她阅读和批示奏章。刘娥决断之事,不但深合真宗胸意,连朝中大臣也均佩服。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患病后,朝廷的奏章都是送到皇后刘娥的手里,由刘娥批阅后,面请真宗同意,交由朝中大臣处理。后来真宗的病越来越严重,连看朱批听汇报也不行了,就下了一道圣旨:“此后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真宗以最高权威确定了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刘娥也是极尽心力,没有辜负真宗的重托。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病逝,太子赵祯登基,为宋仁宗。皇后刘娥成为皇太后,而她的养子仁宗才11岁,因此刘娥继续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但她不像武则天那样,在登上权力顶峰之际改换国号,即位称帝,而是精心辅佐和耐心培养仁宗,把家国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充分展示了川妹子的雄才大略。 据《宋史》记载,刘娥开创了宋朝皇后母后临朝称制的先例,在决断国家大事时是一个强悍专权的人。她处理朝政绝不优柔寡断,而是出手迅速,雷厉风行。但是作为胸怀宽广的女性,她冷酷而不失仁厚,随和而不失坚决,善纳言而不轻信,每一次决策前都要深思熟虑。范仲淹公开上书劝她退出朝政还政与帝,她不但不生气,后来还提拔他为参知政事。庞籍(即后文要说到的所谓庞太师)也谏言让她退出请仁宗亲政,她也一笑了之。苏舜钦两次公开反对刘娥,一次是仁宗提议文武百官一起去为刘娥祝寿,他上书反对并拒绝前往,二次是真宗和刘娥主持修建的玉清宫被烧了,仁宗提议重修玉清宫,苏舜钦跑到登闻鼓院击鼓上书《火疏》,说玉清宫被烧“是天降灾祸,使圣上醒悟,陛下应该降服减膳,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诏,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在辅弼无裨国体者去之,居左右窃弄威权者去之。”这明显是在攻击刘太后专权腐败,受到天谴。苏舜钦此时只是个斋郎,官职卑微,要是按武则天的脾气,他10个脑袋都不够砍。可是刘娥居然听进去了,暂停重修玉清宫,还把苏舜钦逐步提升起来。她虽然重用王曾,张知白,吕夷简,宴殊等听话的文人,也提拔了范仲淹,鲁宗道,庞籍,苏舜钦等反对她的文人。她特别重视文人士大夫的意见,坚决打击宗亲参政和宦官专权,是一个听得进逆言,容得下攻击的有气量的人。所以,北宋期间许多文人都活得很滋润。《宋史》等正史称赞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22岁,刘娥主动还政于儿子,结束了她长达11年的摄政生涯。同年她因病去世,享年66岁,是一个难得的善始善终的皇后和太后。 戏中庞太师祸国殃民,真实庞太师国家栋梁 从古至今的所有“包公戏”中,名为庞吉的庞太师都是一个奸臣形象。而且是最大最有权势的奸臣。他身居高位,仗着女儿是皇帝宠爱的庞贵妃,为非作歹,欺上瞒下,处处与包公作对,还养了一个坏事做尽的安乐侯儿子庞昱,后来被包公排除干扰给铡了。 北宋真有这样一个令人恨得牙痒痒的人物吗?如果有,他的真实形象又是怎样的? 真有一个庞太师。不过名字叫庞籍,不但不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反而是一个清廉正直,救国救民的大忠臣。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今山东成武县),生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病逝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享年76岁。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进士,初任黄州司理参军,政声极佳,深得知州夏悚好评。之后升任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侍御使。累功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后被册封为颖国公,并以太子太保光荣退休。死后葬于雍邱(今河南杞县),仁宗追赠他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宋史》等历史书籍评价他是“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 宋仁宗初期,是庞籍而不是包公担任京城开封府尹。在此期间,庞籍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审理和判处了许多重大案件,深得百姓赞扬,也被宋仁宗倚重。仁宗的内宫没有庞贵妃,却有一个非常得宠的尚美人。尚美人仗着仁宗的宠爱,连郭皇后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有干涉朝政之举。她还派身边的内侍经常到开封府,以她的旨意对办案指手划足。庞籍认为这是后宫干政,一次次严词拒绝。最后还把内侍当众痛打一顿,喊他去给尚美人传话:“今后若再乱传后宫旨意,就要上达天听了。”弄得尚美人很没有面子。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包公戏”的主角包拯才刚出仕,到安徽的天长县当县令。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公开进攻北宋边境,并占领了许多地方,几万老百姓离乡背井逃避战乱。 庞籍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与韩琦,范仲淹等负责西北前线的军政大事。庞籍犯颜直谏:西北旱灾严重,而宫中用度奢侈,对内官医官乐官这三官赏赐太重,而对前线将士赏赐太轻,如此将士谁愿死战?西夏如何能破?强烈呼吁宫中减少开支,裁减三官,集中财力物力支援前线。他派出能征善战的名将狄青驻守军事要地浑州西北桥子谷,控制咽喉要道。又在当地招兵,一边耕种筹粮,一边操练军事。李元昊见宋军有了戒备,就派人来谈判休兵。庞籍算到,西夏是假谈真打,可能对青涧城发动突袭,于是悄悄设下埋伏。两天后的深夜,李元昊假装退兵,却中途折返猛攻青涧城,结果被北宋伏兵打得丢盔弃甲。李元昊不得不向北宋称臣,危局缓解。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壮族首领侬智高在广西公开反叛,朝廷几次派兵都失败而归,弄得仁宗焦头烂额。一日朝议,仁宗让大家想办法。宰相庞籍出班,保荐狄青为宣抚使,独办岭南军事。朝廷谏官韩绛认为,本朝和前朝都没有将军专权而不派监军的,因此反对狄青专任。仁宗左右为难。庞籍认为:狄青是行伍出身,历来不受文人待见,如果派一个文官去当监军,必定与武将发生矛盾,狄青指挥作战也受到干涉,反而不好。仁宗最后听取他的意见,命令狄青统一指挥岭南各路大军。狄青本是一代名将,熟读兵书,深知兵法,麾下将士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很快就把多年叛乱的广西平定下来。 可以看出,真实的庞籍在仁宗一朝为官多年,一直做到宰相,以太子太傅退休,在打服西夏李元昊,平定广西侬智高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成为朝廷栋梁。此外,他还是范仲淹,司马光,狄青等杰出人才的恩师,是包公的前辈和榜样。这样一个大清官,如果九泉下知道自己被数不清的“包公戏”丑化得一无是处,不知作何感想? 还要说一句,庞太师没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儿子庞昱,他的儿子叫庞元英,曾任鸿胪寺少卿等职务,他的孙子庞恭孙,曾任猷阁侍制,直学士,当过成都和陈州等地的知府。 真实赵德芳死于非命,戏中八贤王另有其人 古今层出不穷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个代表皇权支持包公的总后台,这就是所谓宋真宗的亲兄弟,贵为八贤王的赵德芳。他手持先帝赐予的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总是在皇帝犯迷糊时或者包公斗不过刘太后和庞太师之际,挺身而出,凭着他的特殊身份和御赐金锏,转危为安,遇难呈祥,惩处了坏人,平反了冤案,维护了大宋江山。 这个包公的大靠山八贤王赵德芳真的存在吗?如果有,他的历史面貌是什么样呢? 有赵德芳这个人。但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儿子,他的哥哥叫赵德昭。宋太宗赵光义有9个儿子:汉恭宪王赵元佐,昭成太子赵元僖,商恭靖王赵元份,越文惠王赵元杰,镇恭懿王赵元偓,楚恭惠王赵元侢,周恭肃王赵元俨,崇王赵元亿。还有一个三儿子,初名赵德昌,后改为赵元休,赵元侃,曾经封为韩王,襄王,寿王。至道元年(995年)被太宗立为太子,改名赵恒,两年后的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宋真宗,改年号为咸平。 其实开始的时候,太宗的儿子与太祖的儿子都是以“德”字排行,太宗当了皇帝后,就不再让自己的儿子与兄长太祖的儿子共用“德”字,从太平兴国七年(983年)起,都改为“元”字排行,按顺序排下来,第8个儿子赵元俨,就是史称的“八大王”。 问题又来了:太祖的三儿子赵德芳和太宗的八儿子赵元俨,谁才是八贤王的原型呢? 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赵匡胤45岁,而已经当开封府尹10年的赵光义33岁,太祖大儿已逝,二儿赵德昭20岁,还没有立为太子。由于太祖长期在外征战,朝政实际上是赵光义主持,此时他盘根错节,羽翼丰满,而哥哥非常信任弟弟,丝毫不防,终于造成开宝九年11月14日(976年)“杯弓蛇影”“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太祖雪夜饮酒,五鼓驾崩。赵光义即位为太宗。孝惠皇后贺氏带着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哀求太宗看在同祖同根的血缘关系上,善待他们。太宗当面答应得很好,但自己的皇位毕竟来路不正,岂敢养虎为患?不到两年,贺氏与两个儿子先后莫名其妙死了,赵德昭仅28岁,赵德芳连20岁都不到。因此那个老气横秋又德高望重的八贤王,肯定不是这个死于非命的赵德芳。 再来看太宗皇帝的八皇子赵元俨。他生于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活了60岁。史料说他方面大耳,望而令人生畏,喜欢阅读和收藏书籍,尤善书法,经常与士大夫讨论儒学经典,在朝野有一定影响力(“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宋史?宗室传》也说宋仁宗对赵元俨格外关照,两人关系很好。但是,北宋从太祖太宗朝开始,就严厉禁止宗室亲王干涉或者参与朝廷政事,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宗室亲王发展势力,亲王与朝中大臣过往交集太甚,还可能被视为“谋逆”,吃不了兜着走。而且太宗时期八王爷还是成长中的娃儿,不可能参政。在真宗后期,又是刘娥垂帘听政,精明的刘娥绝不会让赵元俨涉及政事,更不会赐一根金锏让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仁宗即位后,刘娥临朝称制11年,赵元俨生怕刘太后把他给收拾了,干脆装疯卖傻当了十多年“疯子”,不问朝政,闭门谢客。直到仁宗亲政,刘太后病逝,他才变回正常人。“恐为太后所忌”而当“假疯子”这段宫庭逸闻,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这哪里有包公戏中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八贤王的一点形象?因此,八贤王赵德芳的创作原型,也不是八大王赵元俨。 八贤王这个文学形象,其实是借用了宋太祖三儿子赵德芳的名字,揉进了宋太宗八儿子赵元俨的亲王排行,结合了赵元俨具有才华并与真宗仁宗两代皇帝关系很好的事实,为满足人们对好皇帝大清官的期盼,以赵元俨作影子虚构出来的。我们在欣赏包公戏系列文学作品时,千万不要把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想象混为一谈,想当然地对号入座,以此为依据来解读这段北宋历史和这些历史人物。真要这样,那你就错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