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朗生
时光飞逝,恰似白驹过隙。转瞬间,我四十一年的教育生涯即将作结。作别三尺讲台,挥手曾经的岁月,昨天等待我们回味,未来靠我们憧憬。我的成长历程和教育情结,与普教的变革和祖国的变迁,同呼吸,共命运,息息关联。
乘着改革的春风,怀着满腔的热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步入了教坛。那时我二十刚出头,国家百废待兴,人民干劲冲天。夺回“四人帮”造成的损失,这股力量如排山倒海,势力不可挡,激荡着各条战线。几十年来,我把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小学基础教育,且无怨无悔。
我从边远的山区乡小到县城重点小学,又从县城来到南充市主城区的西华师大附小。我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见证了各个层次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变迁与发展。如今,国家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巨变腾飞,换了人间,累累硕果。
梳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巨变,我倍感亲切、幸福和自豪,为国家的繁荣兴旺而点赞喝彩。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全达标且超标,国民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大变样,超标和超前,且功能齐备,设施现代一流;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及远程教学网,已达到各地全覆盖,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大中城市同等的优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快,与时代同步,并能与国际接轨,各级的师资培训已十分健全,制度化和体系化已具规模;各学校教师文化水平和学历要求,也上了新的台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小学已变成趋势;人们对人才观的认识清晰,要求逐年拔高,要获得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日渐迫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变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己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优先”,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和一种自觉。
而今,只要到乡镇去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一种与过往不同的现象。最美丽的环境,最漂亮的楼馆,最宽大的场地,那一定是属于学校,且具有符号和标志性。标准宽敞的教室、功能室、图书室及食堂,已是各地乡小的基本办学硬件。宽阔艳丽的塑胶运动场,也不是乡小的奢侈品。有些城区学校还拥有了艺术大楼、美术陈列馆和艺术工作坊。现在农村的孩子们,还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免费营养午餐,学生们的衣食住行基本无忧。教师们教学相长,请进来,走出去,教学研究,终身学习,业务进修也已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热爱每一位学生,也变为了教师们从教必备的师德。教师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品房、高档家用电器和小轿车。假日里到国内国外旅游观光,已成常态,教师们的幸福指数日渐攀升。
看到今天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的崭新局面。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巨变,是与国家各条战线飞速发展,日益强大同步,且成就辉煌。每当追忆起昔日的乡村教育,那真是不堪回首,难以言表。
1966年春,我小学发萌,1976年中学毕业。近十年的求学,见证了许多,我有过在民小、村小及乡小读书的经历。那时的乡村办学房舍,大多是一些破败的古寺庙,租借几间民房,占用一下生产队的保管室也是一种自然。泥巴墙和乱石墙成普遍,教室低矮窄小,光线阴暗晦色,室内潮湿闭塞,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学生们没有象样的桌凳,几张石板摆放堆砌,便是简易的课桌,几盒粉笔及一块不大的旧黑板便是办学的硬件。村民小的师资也十分缺乏,当地稍有点文化的人士便可充当孩子们的老师了。一个教学班就有三、四个年龄段的孩子,这种办学形式称之为“复式班教学”。一个教师要同时备几个年级的课,所有的课程一人承担。教学时相互干扰,劳动强度极大,教师常常疲惫不堪。教师的教研,相互切磋的机会几乎没有。许多应该开设的学科也无法实施,因既没人力又没财力,只学点语文和算术也就是那时的主打课程。有些村民小教师还要一边干农活,一边担任教师工作,教学质量的优劣也就可想而知了。
1980年2月,我中师毕业,正式分配到离县城六十余里地的一所山区乡小任教。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善,但仍然没有一件电教设施。班额大,差异大和家庭穷是学生的现状。学生们求学十分艰辛,有些孩子一天来回要走二十余里山路,并还要背着柴禾、锅碗,中午在学校自己砌灶升火煮饭,想法填饱肚皮。一些离校远的孩子,为了上学,几乎是起早贪黑。若遇到雨雪天气,孩子们就更苦了,大多数家庭都没有能抵御风寒的衣服及鞋袜。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不愿放弃上学,冷得发抖的样子,真是十分心疼。但那时却没有解决的任何办法,国家一穷二白,大家都是象这样过着日子。
教师们的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工资待遇低,生活异常艰难。若有六、七平米的房舍,能支起一架不大的木床,有一张备课用的办公桌,那就算条件好的了。在老师们寝室里,你看不到一件属于自己的家具,生活用品极其简陋,真是两袖清风啊!有一件事令我至今也难忘。1983年六月,我们区的几所乡完小期末统考,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上级要求各校教师必须交叉监考。我被派到了三十余里外的文殊小学监考,那一夜我无法合眼,完全是在与蚊虫叮咬抗争中熬过了一夜。该校的老师们把床铺让给了我们,可他们残破的蚊帐却无法抵抗凶猛吸血的蚊虫。教师们的贫穷已到达如此的地步,实际上,当时这已不属个例,却是见惯不惊的实况。
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里,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贫富悬殊明显,发展极其不均衡。一些乡镇小学没有合格的体育设施及场地,用几块大石板或木板搭建,稍加处理,便成了乒乓球台。一块不大的泥土坝子,也就是学生们上体育课的活动场所。有时,学生们为了捡回一个乒乓球,或捡回一个掉在较远的山沟里的篮球,要下坡上坎折腾很久才能如愿。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相对落后,拉开了城乡办学的差距。每次想起这些自己的从教经历,我现在都感到心酸。
我们这些人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走过来,挺过来的。有条件要干好,没条件也要千方百计地干得更好。那时我们是不讲条件,不讲得失和报酬的。忠诚党和人民,育好接班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建设人才,是我们无尚光荣的使命; 让教育振兴走向繁荣,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丝毫的退缩与屈服,唯有义无反顾,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把心血无私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祖国今天的繁荣和强大,让我们欣喜;几辈人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结出的硕果,让我们分享如意。中国复兴的大船已风帆高扬,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们十刻都要牢记初心,发扬传统,传承荣光。目标明,信心足,干劲大,奉献智慧,倾洒激情,无愧先辈,收获喜悦。让教育的福音惠及千家万户,让人们在小康社会里感到无尽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