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情缘 > 正文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2014-7-7 16:08:00) 来源:
 

唐明远

初识政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政协;九十年代初,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了一名参政党成员,关于政协,耳闻逐渐较多,但对政协,仍然犹如雾里看花,不得其详,及至1995年,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走近政协并初识政协。

记得那是1995年夏,民进成都市委机关的同志通知我参加政协组织的一次调研活动。早上,我来到了成都市政协机关大楼前,坐上了一辆中巴,同车的除了一位同志认识外,其它都是陌生面孔,但对我这个“新乘客”一律都很热情,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过后到了调研地点,在介绍调研人员的时候,我才知道:一车的人,除了我不是政协委员外,全是成都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机关的同志。

记得这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成都市普通教育的现状。调研活动前后历经三个多月,委员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春秋鼎盛的中年,还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几乎都是教育界的——有政协领导,也有普通委员;有学校校长,也有普通教师,但一律都冒着酷暑,清晨早早出门,直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从一个学校到一个学校,记得到了当时的成都市第三中学、第六中学、第十中学、第十一中学、第十五中学、第十六中学、第十九中学、第三十中学、第三十五中学、盐市口中学、工农兵中学、百花潭中学等近20所学校,几乎是当时成都市直属普通中学数量的70%。参加调研的委员,有到政协机关坐车的、有蹬自行车的、有走路的。但不管路程多远,委员们都准时地、齐扑扑地到调研地点参加调研。每到一个调研地点,委员们都非常认真地听汇报、仔细地看材料、细致地考察、深入地思考;“合议”的时候,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问题深入而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而独到,提出对策前瞻而实际。由于当时我还不是政协委员,所以很“自觉”,大多数时候是在旁边倾听,偶尔也发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次调研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乃至14年过去了,一些细节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许多委员使我难忘,最使我难忘的是两位带队的政协领导——原民盟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蒋阜南同志和原民进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苟建丽同志。之所以使我难忘,一是他们以身作则的奉献精神。记得当时,蒋阜南副主席已经两鬓斑白,而且身体也不太好;苟建丽副主席也年过半百了。但就是这两位长者,不但准时到会,调研过程中,都和大家一样,也在烈日下行走,也气喘吁吁地登上五层高楼,到学生的教室、教师的办公室了解情况。二是他们的参政议政的政治智慧。当时调研的那些学校,相比较而言,办学条件都比较差,尤其是学校的硬件建设。通过实地考察,在掌握了大量情况、搜集了大量数据之后,调研报告的起草工作会在杜甫草堂举行。委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着成都市当时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位市政协领导在委员们发言完了之后所作总结性的讲话中提出的几个观点:成都市的教育应该实现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应该和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结成对子合作办学……

后来,调研报告形成了,并根据调研,提出了一份“主席建议案”,报送了市委、市政府,建议案中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采纳。

这是我初识政协。此次初识,使我看到了政协委员在做什么、政协领导在做什么、他们做成了什么——或许,当时有很多人不知道政协是什么,更遑论知道政协作了什么,但他们却一直为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默默耕耘,把自己的智慧和着心血无私地洒在土壤里。

再识政协

如果说初识政协使我认识到了政协的奉献精神和智慧,那么,再识政协则使我看到了政协的另一种风采。

此时,我已经成了一名成都市政协委员。有那么一句被人津津乐道、而且引用频率极高的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该诗的大概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其实,辩证地来看,也不尽然:您想,不吃梨子,你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就是诗的作者东坡先生,他如果不曾在琼楼玉宇待过,怎么知道“高处不胜寒”?而在政协的“山中”之后,一个真实的政协就不再是“雾里之花”了,就逐渐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20005月吧?我到市政协参加一个水环境治理的专题会,围绕着成都市的水环境治理,有关部门作了详细的汇报,之后,主持会议的领导对与会者说:现在,我们请四川大学水利专家高荣松教授说几句,在教授说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教授,教授是我们政协的老委员,也是四川大学的水利专家,他在政协委员任职期间,为成都市的水环境治理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三河的治理,教授就有很大的功劳……

高荣松?好收悉的名字!后来,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样,都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难怪名字那么耳熟呢。再后来,我调入民进成都市委机关工作,整理资料的时候,我才详细地知道了教授的“很大功劳”。

成都的三河——府河、南河、沙河,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生命河”。历史上,三河清澈碧绿绕城,犹如琴弦,日夜为蓉城人民弹奏出优美的琴声。但是,长期的污染,使三河面目全非,当时的一位新华社记者是这样描述的: 昔日的成都堪称为内地的水乡泽国:两江抱城,沟渠纵横,塘堰密布,行船如梭,河水清澈,游鱼可数。但是环境的污染使三河成了城市污水沟,航运终止,河水臭黑,蚊蝇滋生,鱼虾绝迹,显示的是一幅满目疮凄的景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似乎成了神话中的天方夜谭。

污染的三河,成了成都人心中的痛;治理三河,是市民的强烈愿望,也是政府之急。在经验丰富的水文、水利和水环境专家的高教授看来,这更是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于是,19919月,高荣松教授刚从学校里办完了退休手续,就率领10多位专家学者开始考察成都的流域状况。一行人利用不多的科研经费,克服了诸多困难,将足迹镶满成都府河、南河、沙河等流域。经过4次来回考察,行程近1000公里教授掌握了大量关于三河污染的第一手资料,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好几双结实的胶筒靴被磨烂。
  199239高荣松教授以成都市第九届政协委员的身份在新华礼堂的市政协会上代表民进成都市委作了《增加水量是治理开发成都三河的关键》的发言。1992325高荣松教授被市政府邀请参加专家讨论会,教授为此又专门结合方案做了进一步的实地考察。199268教授在市政协召开的主席办公会上就三河治理问题作了两个小时的详细介绍。19943月,市十二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教授的治理方案被专门阐述……

经过几年的整治,三河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两岸,绿草如茵、碧树如云、杂花缤纷、游人如织;河中,翠扬清波,风生涟漪,鱼翔浅底,鹤舞水面。

2005年,我登门拜访高教授,当说起三河时,我重复了当年市政协那位领导说的话三河的治理,高教授就有很大的功劳”,将届80高龄的高教授连忙摆手:“我有啥子功劳哦,我有啥子功劳哦,别开玩笑了!”

我有啥子功劳哦”——这就是首位在成都市政协委员中首次提出进行府河、南河、沙河综合整治的高教授的态度,尽管有新闻媒体称他为提出比较完整而科学整治三河方案的第一人

如今,教授虽然早已退休在家,但他还是心系三河,锦江岸边,依依飘拂的柳丝下,还常常可以看到他那银子般闪亮的白发。

再识政协,我非常庆幸自己成了一名政协委员,走进政协委员的群体,有幸零距离接触他们,看到了我们的政协委员为国家、为人民所作的贡献,也看到了我们的政协委员的尽职尽责,看到了我们的政协委员朴实谦逊,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的敬意——这也为我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提供了“见贤思齐”的榜样和动力。

三识政协

    在初识和再识政协的时段里,老有一个若隐若现的问题出现在脑海里,这就是,政协的建言献策为什么那么起作用?为什么能够产生那么大的效力?是政协的影响力在起作用,还是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在起作用?思索一阵子,总觉不得要领,也就“束之高阁”了。

2002年,我成了一名四川省政协委员。由于初识政协和再识政协阶段的那些经历和见闻,那些尽职尽责的委员们的事迹和精神的潜移默化,激励鞭策,我也积极认真地履行委员职责,每一年,我都向省政协提交经过精心准备的10多份提案。

2006年,省政协开会前夕,我陪外省友人去九寨沟旅游,一路上看到,羊肠般的公路在一望无际的大山丛中曲折蜿蜒,陡峭的山壁,湍急的河流,偶尔还有翻在沟底的车辆,脑子里就冒出一个问题:在这些远离城市、而且交通极不方便的地方,一旦出了交通事故或者其他安全事故,生命如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于是就和同行的朋友聊起了这个话题,我本来以为是一个很难有答案的问题,谁知,朋友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那里有直升飞机救援。他的话给了我提醒,回来后,我提笔写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省安全事故直升飞机救援中心的建议》,很快,省政府办公厅就作了答复:唐明远委员:你《关于建立全省安全事故直升飞机救援中心的建议》收悉。省政府办公厅十分重视,要求省政府应急办认真研究办理。我以为这个提案的办理就此结束了,但谁知,几天过后,接到了省政府办公厅的一个会议通知,邀请我去参加省政府召开的一个提案办理会,说负责安全生产的省领导要当面征求意见,并要我做好发言准备。

真没有想到一个几百字的提案会受到这样的重视,心里真高兴,于是,我又赶紧就安全生产方面咨询了成都市安监局的一些专家和高校的一些学者,写成了一篇名为《关于建立和完善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系统的若干建议》的发言稿。会上,我作了发言。听完了政协委员的发言后,分管安全生产的副省长对委员们提到的问题都一一作了说明,并吩咐参加会议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把专家们的建议好好地记录下来,虚心向专家们学习请教。呵呵,真没有想到,我这个委员也“专家”了一把!

参加这次会议,使我脑海中若隐若现的那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每次省政协全体会议间,都有一个例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组会,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到会听取发言;各小组分组讨论时,总有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委员们亲切交谈;成都市的政协全会也是这样。联想到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也多次深入代表和委员中间:“两会上,胡锦涛看望政协民盟、民进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参加人大江苏、广东、西藏、解放军代表团的审议,同代表、委员们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计”(新华社报道)。于是,我又想起了关于成都市普通教育发展那份主席建议案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教授关于“三河”整治方案上省市领导的批示……于是,那“潜伏”在脑海里若干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真切而明确的答案。

走笔至此,蓦地,一句不知是那位古人说的话自然浮现在我脑海里:其入愈深,其见愈真,其悟愈妙。

 

·上一条:我与我身边的“民进”老师们
·下一条:回忆雷洁琼主席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