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贤华 孔雪梅 廖晓欢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要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使双城经济圈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巴蜀文化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区域相连,人文相近,至今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议成立巴蜀文化联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域文化地标,大力提升经济圈文化软实力。 一、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争取建立国家高规格的统筹协调机制,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牵头,研究部署巴蜀文化联盟重大事项,加强文化旅游开放合作等政策协同,一体化编制对接巴蜀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领域联盟专项规划。 二、建立两地联盟机制。完善四川、重庆两省市党政巴蜀文化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合作战略。完善分管文化副省(市)长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问题。设立人员双向互派的巴蜀文化联盟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设立巴蜀文化研究、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专项工作组,组建项目推进专班,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地标。 三、深化巴蜀文化研究。巴蜀文化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构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三大文化体系,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目前,全国巴蜀文化研究组织分散,如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广东巴蜀文化研究会、河源市巴蜀文化研究会等,应趁势而为,整合资源,以巴蜀文化联盟为依托,组建巴蜀文化研究院,将巴蜀文化研究纳入四川、重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提升巴蜀文化研究层次水平。 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和“行千里、致广大”的文旅品牌享誉全国,应强强联手,以巴蜀文化联盟为依托,总结提炼新时代巴蜀文化旅游宣传语,整体规划、宣传、营销巴蜀文化和自然遗产等文旅资源,共同推动城渝两地文旅项目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共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新推出精品线路,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实施巴蜀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工程。以巴蜀文化联盟为依托,建立巴蜀文化名人库,组建各类“名人群”,发挥巴蜀文化名人效应,实现两地文化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梳理挖掘同根同源型特色文化,整合红色文化、三国文化、长江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石刻文化、川剧文化等共有资源,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联合两地文艺家推出具有巴蜀特色和双城经济圈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力作,让巴蜀作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