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讨 > 正文
 
新时代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活动形式创新的思考
(2021-3-26 18:30:00) 来源:

 张利萍


      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党的一项社会职责,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重要载体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推进,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存在形式单一、趋同化的现象,多为义诊、捐物、捐书、科普讲座传单等,存在形式老套,缺乏创新,群众不能长久受益等问题。新时代如何开拓社会服务新局面,将社会服务活动更好地与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自身建设相结合,有效发挥参政党整体优势,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把服务内容“随意化”转变为“精准化”
     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社会服务重点,实行“精准”规划,在开展活动前对服务对象进行调研排摸,适应需求、找准短  板、精准发力,而不是简单的送一些生活用品、捐点钱物就万事大吉。比如针对农村有劳动力的人口,短期的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固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通过“授人以渔”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素质,特别是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形成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才是服务的根本。
     二、把服务手段“分散化”转变为“集聚化”
     很多时候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活动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力量有限,社会效益也有限。民主党派应创建和利用各种平台,加强党派与党派、党派与部门、党派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将党派与党派各自的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将党派人才优势与部门的行政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将党派的政治资源与团体的专业项目运作能力相结合。实现社会服务效益最大化。
      三、把服务方式“短期化”转变为“长期化”
     传统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大多是流动性的、一次性的、短期性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各党派应该培养专门的社会服务人才队伍,根据社会服务需求,将党派优势服务项目长期性、连续性开展,创建更多的具有党派辨识度的社会服务品牌。如民进的“春联万家”,民革的“关爱抗战老兵”,民盟的“送医下乡”等都是各党派比较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也可以采取项目制,结合党派中央大品牌、大方向,凭借自身的专业、资源、以招标的方式,组成项目组,给予资助。
      四、把服务方向“单向化”转变为“互动化”
      传统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是单向的给予,是义务的、无偿的,注重的是“无私的奉献”,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头热现象:党派成员满腔热血,而受捐群众觉得不过是免费发放,理所当然,影响力小,活动一过风平浪静,没有应有的社会效应。所以,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要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互动,增强感情、增强联系,加强媒体宣传,提升社会对党派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上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法宝——在党史教育中重读《苦难辉煌》的体会
·下一条:以党为师,加强新时代参政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