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组织 > 乐山 > 正文
 
万里蹀躞 以此为归——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记乐山市歌舞剧团
(2021-6-4 19:23:00) 来源:

郑盟琳

      自古以来,蜀国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尤其近代,在蜀地的西南之角——钟灵毓秀的古嘉州,出了一位惊艳世界的文豪,他就是郭沫若。现在的乐山,关于郭沫若的种种文化气息,已经完美地融入了这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之中。坐落在沙湾的“郭沫若故居”自不必多说,还有以郭沫若命名的“沫若广场”、“沫若中学”、“沫若戏剧小镇”,以及文人汇聚的“沫若书院”等等,而我想要说的是乐山市歌舞剧团(现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与沫若文化的不解之缘。

      将时间拨回到1982年,那时的乐山市歌舞剧团还叫做乐山地区文工团,为了纪念郭沫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乐山文工团创作了由赵正本、陈默、郭巧怀编剧,赵正本、陈默、胡一飞导演,吴家珉主演的七场话剧《戎马书生》。它演绎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满腔热血从日本回到祖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艰难岁月中创作出爱国历史剧《屈原》的故事。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将郭沫若形象搬上舞台的第一部话剧。主演吴家珉先生说起艰辛的创作过程,感慨万千,他回忆道:“这是中国舞台上第一个‘郭沫若’,完全没有参考,再加上物资匮乏,郭沫若先生的影像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采访他的子女、亲属,和读他的作品来感受郭沫若生活的点滴。后来偶然间得知在重庆图书馆里有大量记载郭沫若的资料,所以我们剧组主创人员一行就立刻赶往重庆…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炎热,几个人拎着简单到行李都算不上的随身小包,一大早就从乐山码头出发坐船去往重庆,那个时候的船是柴油发动机,轰隆隆的噪音很大,坐在船上说话交流都要吼叫才能听见;整整一天,下船之后耳朵里都还有轰隆隆的回响,而且那时候到重庆路途遥远,中途还要在宜宾住宿,第二天再从宜宾继续坐船到重庆朝天门码头。”
      就这样,几个年轻人顶着山城的酷暑,为了更好地展现郭沫若先生的风采,在重庆一待就是几个月时间。每天往返于招待所和图书馆之间,两点一线。幸运的是,重庆图书馆资料齐全,可又令人头疼的是那时候可没有复印机什么的呀,浩瀚如海的文字资料只能用手抄,常常是回到招待所吃饭时手都在发抖,可在心里,对这部话剧却是越来越踏实了。
      几个月之后,《戎马书生》的主创团队从重庆回到了乐山。回团第一件事便是开始着手于整理来之不易的资料,对艺术的兴奋劲冲淡了旅途的颠簸劳累,随着剧本的逐渐成型、升华,《戎马书生》开始进入排练阶段。为了演好郭沫若这个角色,主演吴家珉老师除了四处走访郭沫若先生的后人之外,在外形上也追求完美呈现,“排练刚开始,要做的就是定妆,有趣的是,我本人和郭沫若先生的外形差异有点大。”吴家珉老师回忆说:“郭沫若先生的脸部轮廓分明,而我的脸稍稍瘦了一点,扮出来可不怎么像,于是我们又去到重庆口腔医院,为我量身定制了一副牙托,让我的腮帮子看起来更饱满些。”“刚戴上的时候,是很不适应的,说话都吃力更别说台词了,我就只能天天戴着,天天练,找感觉,硬生生让自己习惯了在这种状态下说台词。”在经过了长达8小时的第一次定妆之后,吴家珉的“郭沫若”形象终于确定了下来,带着特制的牙托,粘着假耳垂,将发际线剃得高高的再戴上一副眼镜,中国舞台上第一个“郭沫若”就这样诞生了。
      1982年的11月,乐山地区文工团七场话剧《戎马书生》,在位于东大街的川剧团剧场(现新又新大戏院)举行了首演,霎时轰动,观众如潮。在后来十几场的连续演出中,演员们每天往返于文工团驻地草堂寺和东大街剧场;晚上7点半的演出,4点半便开始化妆做准备。场场爆满的状态终于在1983年5月迎来了高潮,那天,乐山地区文工团为以中国文联主席阳翰笙为领队,陈白尘、葛一虹、戈宝权、凤子等知名艺术家为成员的代表团,在位于张公桥的乐山影剧院里倾情演出了《戎马书生》。大幕刚刚落下,高龄的阳翰笙老先生,上台握住郭沫若的扮演者吴家珉的手,激动地说:“终于又见到我的老朋友了!”原来,郭沫若和阳翰笙这一对蜀南老乡,在上一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上海新文化运动中志同道合的战友了。
      随后,数十家媒体对《戎马书生》进行了专题评论和报道。1990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了以七场话剧《戎马书生》为蓝本改编的电影。那时,《戎马书生》已好评如潮,赢得广泛社会声誉。它的出现为乐山文工团奠定了话剧探索的基础,更是将人们的目光聚集在了这片文化热土之上。

      转眼到了1986年,那时刚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先锋派”导演李六乙从北京回到了四川,意气风发的年轻导演想要大施拳脚。在时任乐山文工团业务副团长胡一飞等的运作下,李六乙机缘巧合地来到了乐山市文工团。在这里,他被这生气勃勃的地方文工团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所感动,也被文工团历年来的种种成就所震惊,他当即决定从这里开始,迈出他探索性话剧的第一步。于是便有了以赵正本、郭怀巧为编剧,李六乙、胡一飞为导演,陈小艺主演的,探索性先锋式话剧《少年郭沫若》的诞生。
    《少年郭沫若》的主题是展示郭沫若少年时代的叛逆性格、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传统话剧不同,它充分吸纳了现代主义戏剧艺术的特点,写意与写实的结合,却又打破了传统的话剧风格,它更加注重表现角色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探索表演艺术的最大化,追求舞台美术的简约化、写意化和造型感,让人耳目一新。
      谁来主演儿童时代的郭开贞呢?在这部剧作中,年幼的郭开贞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既聪慧又叛逆,既温文尔雅又生性刚烈......要在有限的时空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少年郭沫若,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团里没有这样的年轻演员,真是为难哪。这时,胡一飞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比邻的川剧团,因为乐山川剧团一些年轻演员也参加了前些年电影《神秘的大佛》的演出,尤其是青年演员陈小艺,她在这部电影里扮演的少年梦婕(成年梦婕由刘晓庆主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川剧演员的陈小艺,被借调到文工团来主演少年郭沫若,这是她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舞台,这样的话剧。而她的演员天赋,和浑然天成的青春蓬勃之气,也成为了《少年郭沫若》主演的不二人选。
      当《少年郭沫若》上演之时,大胆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全新演绎方式,使得这部剧一票难求,并受邀在各地巡回演出。主演陈小艺也成功从一名川剧演员转型为话剧演员,这也为日后陈小艺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迈入影视圈,成就为影视明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地有正气,中华有诗人。日月同浪漫,江海涌真情……”
     2005年被称为“弘扬沫若文化、打造沫若文化品牌布局开题之作”的大型诗乐歌舞《沫若?女神》破土而出。它是由多次荣获荷花金奖、桃李杯金奖、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一级导演何川为总导演,查丽芳为戏剧编导,梁仲祺、林幼平、林亚平、刘峰作曲等诸多名家倾力打造的大型诗乐歌舞,作为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暨文化产业发展(四川成都)论坛的开幕演出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激情上演,随着五个篇章的缓缓展开,郭沫若的浪漫诗情、爱国真情、人生激情跃然呈现,深深震撼着现场的观众。著名作家何开四认为,“这台诗乐歌舞堪称精品,起点高,承载了厚重的沫若精神和思想容量,与现实结合,触动时代神经。”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说:“这台剧目是1978年郭老去世以来,用力最深,色彩最辉煌的一次演艺创作。”

      柠月如风、四季更迭,日光倾泻而下,斑驳的记忆如墙皮翻卷剥落,转眼之间,乐山市文工团更名为乐山市歌舞剧团之后,又再体制改革成为了现在的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为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乐山再次刮起了一股“郭沫若”风潮。大型励志音乐剧《沫若少年》横空出世。
      有意思的是,音乐剧《沫若少年》的导演胡一飞便是1982年七场话剧《戎马书生》,1986年探索性话剧《少年郭沫若》的导演之一。世事沧桑,白驹过隙,三十年倏忽而至,胡一飞早已是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他在话剧、尤其是儿童剧导演的造诣首屈一指,他导演的儿童剧,光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就获得过五次。胡一飞和同是乐山走出去的戏曲导演谢平安,电影导演吴子牛,都是蜚声国内的大导演,号称乐山“导演三杰”。而他的归来带回了他久违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带来了他的夫人——著名编剧也是《沫若少年》的编剧薛梅女士。
      我再次见到胡一飞老师的时候,恰巧是在音乐剧《沫若少年》的剧组里。当时刚从川音毕业的我,来到了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歌舞艺术研究院实习。他以导演的身份骤然空降,看起来略显憔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胡一飞老师一直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记得幼儿时,有一次胡老师刚刚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回到乐山,便匆匆来到我家,看望他的老朋友——我的父亲。正蹲在地上玩泥巴的我,忽然感觉背后被一个巨大的影子笼罩,我回过头就看到了胡老师。他穿着一整套的牛仔服装,头发因匆匆忙忙而被风吹乱,背着的牛仔双肩包看起来很沉。他站在门口大声喊着父亲的名字,然后哈哈大笑,父亲也兴奋地迎他进门,两个久别重逢的兄弟言语间皆是喜悦,眼里都闪烁着星星。
      而我更好奇的是那个大大的双肩包,胡一飞老师见我盯着看,便拍了拍他的包告诉我“这里面呀,都是好东西呢!”我一听来了劲,赶紧凑上前,他拉过父亲坐在沙发上,顺势将双肩包放在了面前的茶几上,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自然潇洒。他打开双肩包,拿出的却是一本一本的书,我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将书一本一本摞在茶几上,又再一本一本拿起来给父亲:“自谦你看,这个是XXX的剧本啊!我找了很久的,这个是XX的作品集,还有这个…这个……”眼看着原本胀鼓鼓的双肩包就这么一点点瘪下去,我失望至极,悻悻而去。我那时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看到那些书似乎比刚刚他们老友重逢还要更加地令人兴奋愉快。如今归来的胡一飞老师,比起从前苍老了许多,而唯一不变的,是眼神里的坚毅执着,是眼里不灭的星光。
      音乐剧《沫若少年》倾注了胡老师和薛老师无数的心血,我也有幸被选拔在剧组里跑龙套、串演小角色。在排练厅里,一张简易的小桌,桌上堆满了剧本、资料等等,他往那一坐,千头万绪的大型音乐舞台剧,在他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得心应手的给演员们讲戏,一点点的抠戏,他略显憔悴的脸,竟因为这个舞台这部剧变得兴奋而泛红,就像变了一个人,神采奕奕。他字字珠玑,精准无误地把握着这部剧的脉络,上百号人,在他面前有条不紊。再加上邀请当年乐山市文工团知名演员、曾担任四川省川剧院院长的王汉宗先生,以及《戎马书生》的主演吴家珉老师作为指导,他们的倾囊相授更是锦上添花,音乐剧很快成形。
      但因胡一飞先生在江苏还有一个重点儿童剧《留守儿童》,也是他们夫妇编导的,所以不得不离开剧组一段时间赶赴南京。当他再回来时,身形瘦得脱了相,面色泛青灰,我们心疼之余也感叹导演可真是辛苦的职业呀,看把胡老师给累成什么样子了。殊不知,那时他已病体深沉……可即便是这样,在排练过程中,他依然是将大家凝聚的中心力量,他的眼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2012年秋,大型励志音乐剧《沫若少年》在乐山大佛剧院举行首演,取得巨大成功,一片叫好声。演出结束后,薛梅老师搀扶着瘦弱的胡一飞老师来到台上,他们对着演员们深深鞠躬,眼里含泪,薛老师更是动情地说:“谢谢你们,谢谢孩子们,谢谢你们将这部剧呈现得这么完美,这些荣耀和掌声都是属于你们的……”。胡老师则站在一旁,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慢慢走上前,认真看了看每一位演员,微微颔首,眼里有泪光闪动……

      时光在既定轨道不断向前,我们也在山河湖海中匆匆而过。2019年,胡一飞先生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至此,那个眼里永远有着闪烁星辰的,至始至终都热爱舞台的星星陨落。他的突然离世,引起一片哗然,因为在排练室,在舞台上,在工作时,他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病人。对待艺术,他永远有着饱满的热血与激情。手持焰火,心怀诗意。那个看到心仪的书会如鲸向海,排起戏会如鸟归林的老师。我相信,他会永远带着那份热切,以及他那潇洒滚烫的人生,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亦如他的眼睛。
      转眼间,今年已是纪念郭沫若诞辰129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舞台上第一个“郭沫若”形象的话剧《戎马书生》,到先锋话剧《少年郭沫若》、大合唱《女神之韵》、舞剧《梅花?樱花》、大型诗乐歌舞《沫若?女神》、川剧《揭榜》、再到大型音乐剧《沫若少年》。可以说,沫若文化与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原乐山市歌舞剧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多部经典作品,贯穿着三个时代,都在诉说着一代伟人的故事,也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舞台上的故事嬉笑怒骂,舞台之下的人生也在演绎着悲欢离合。一碗人间烟火,几杯人生起落。台上台下,我们要走的路都还很远,但我们依然在坚定地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着,那些伟人的故事,那些艺术家的付出,都将带给新一代年轻人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勇气,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上一条:学习“四史” 不忘初心——民进乐职院支部开展党史教育学习活动
·下一条:沙湾总支会员参加区委统战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