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闲话杂谈 > 正文
 
汉语传统标点符号略谈
(2021-8-31 15:11:00) 来源:

王宗全


      标点符号很小,但关乎的事情却很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语言进行交际和表达。
      我们在说话时借助停顿、重音、表情、手势及身体语言来代替标点符号;而在书面语言中句子太长就需要断句,不然句子太长没法从开头读到末尾。要断句就要用标点。汉语最先出现的断句标点就是句号和逗号。所以在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关就是要学会断句。至于表情达意,理清层次,理解句子蕴含的感情那就要读者自己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体会去把握——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汉语是在书面中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语言。最初的标点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那时的标点主要有两种即句号(レ)和逗号(、)。一句话说完用句号,一句话中间有停顿用逗号。古时候把这两种符号称之为“句读”,这里的“读”字读作“dòu”。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说不懂得文章断句和停顿,心里有困惑而不能得到解答。有的人选择跟从老师学习,有些则不。
      句号最早是这种形态(レ),这在竹简或铜钟铭文中多见。后来就画一个圆圈的(。)也有点一点的(? )。
      逗号有点一点(?)的,也有点成像现在的逗号(,)这样的,也有点成像现在顿号(、)这样的。在印刷术出现之前,逗号和句号的区别不是很大。到了唐代,印刷术问世后,句号就规范成一个小圆圈,而逗号也规范成一个带尾巴的小点。
      在漫长的先秦到唐代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语在句号、逗号等标点之外,还增添了许多符号。呈现标点少符号多的特点。
      地域不同,典籍不同,出现的符号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大致相同的符号在不同典籍中所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异。譬如说同样一个钩识号,在这部竹简或典籍中可以做句号,但在另一部典籍中则表示短停顿相当于逗号,在散文中可作句号但在韵文中则可表示并列相当于分号(;)。
      这些符号在汉语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断句停顿、重复省略、重点批注、增加删除、编辑调整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常读古代典籍线装书或古书影印版的读者就会发现文章中的许多和现代标点符号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有些现在还在用,有些则不用了,有些则改变了形状。
      对这些汉语言中独特的标点符号作一些回顾介绍,对了解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对先民的智慧和中华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下面择其较统一且出现频率较高的汉语传统标点符号作一简要介绍。
      1、钩识号(レ)(。)(、)
      钩识号就是最早的句号。在先秦典籍中它还可以用作逗号(,)顿号(、)等。为什么是“レ”这种形状呢?因为当时字不是写的而是用刀来刻的,竖折钩“レ”比圆圈“〇”要容易刻些,所以在出土的竹简或石刻拓片中我们见到的钩识号都是竖折勾。后来毛笔发明了,写钩识号收笔时容易带起墨迹而成为一个圆圈,于是钩识号演变成了一个圆圈。
      例1:私好レ乡学之心不变
      睡地虎秦墓竹简《南郡守腾文书》
      译:私人爱好和上学校学习的心没有改变。
      这个钩识号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后来的顿号。
      例2:法律未足レ民多诈巧レ故后有间令下者レ(同上)
      译:法律条令不完备、百姓中有许多人投机取巧,所以后来不久就有各种禁止的法令下达了。
      第一个钩识号相当于顿号,第二个相当于逗号,第三个就相当于句号了。
      2、章节号(〇)或(⊙)或(▇)(●)
      章节号是用在每一章或每一节前面,现在有些文档还在用,只不过改成实心黑圆点了。
      3、黑方号(▊)
      黑方号是一个竖条长方形,在文中表示并列的语言层次,相当于现在的分号(;)
      例3、甲告乙盗牛,今乙盗羊,不盗牛,问何论?为告不审▊赀盾不直,何论?赀盾。  《秦律杂钞》
      甲控告乙偷盗牛,现在乙偷的是羊,没有偷牛,该怎么判?控告不实;官吏判处犯人罚盾不公,该怎么处理?应当罚盾。(“罚盾”就是处罚违法的人买一支盾牌或缴纳一支盾牌的钱)
      4、重文号(=)或(?)或(N)
      重文号又叫二短横号。重文号是平行的两短横或向下倾斜的两个长点,也有像英语中的N字母的等好几种形状。古代在纸笔出现之前,字是用刀刻的,比较费事费力,所以有必要省略一些连着的重叠字,就用简单的符号(重文号)来代替。
      例4:梦=墨=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应该读作:梦梦墨墨
      5、废读号(‖)后来成了一竖加三个竖排的圆点(︱?)或(□)
      废读号表示加了符号的这部分作废,不用再读。
      6、方框号(□)
      方框号是一个长方形的框,相当于后来的书名号,也有用[ ]号的。方框号的框线有单线的也有双线的,表示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方框号如果框的字数较多也当废读号,表示框中的文字作废。
      方框号现在还有一个用途是在文中排列的人名中将已故者的姓名框起来以示说明与怀念。
      例5、 [汉书]
      7、专名号( ︴)或(▕▏) 专名号是竖波浪线或双竖线,标在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书名等旁边。因为古文是竖排,从右至左,所以标在专有名词的左边。有些专名号是两根紧挨着的曲线,它的另一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引号。
      8、黑三角号(▲)黑三角号在古代典籍中常常标在山名旁边。
      例6、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尚书表注·禹贡》
      8、层次号(⊙)或(◎ )
      古代典籍一般是不分段的,后来在校勘典籍时就用层次号来标明。
      9、标题号(△)
      古代文献中在小标题前加上“△”号
      10、敬空号(┌)
      敬空号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语意的转换。现在已经不用了。现在文档中一般使用空格(一般空一字间隔)或省略号(省略号有单独成段使用的)来代替敬空号。但使用空格已不表示敬重之意。
      例7:弟病后滢羸弱,蛰居此间,到申极少,以致久未拜晤。遥想 ┌起居佳胜。……社人景慕┌ 吾兄,拟请入社,嘱弟介绍。        (《丰子恺致赵景深》)
在“起居”前用一敬空号,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敬重;同样,在“吾兄”前用一敬空号亦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前一层意思结束后另起一层。
      11、倒位号(∨)
      倒位号是表示颠倒倒位号前后两字的位置。
      12、密圈号(oooooo)
      作为批注或阅读重点,将内容加密圈号表示重要或提示注意。
      13、圆点号(●)
      圆点号相当于句号或章节号,它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用于篇首,用于段首,用于章节之首等等。
      14、竖长点号(▎)
      竖长点号是竖着的粗长点,有些标记为感叹号去掉下面圆点的形状。可用在句子里也可用在句中,它表示句意结束,也表示两个分句之间并列。
15、单刀号ㄗ
      单刀号在辞书中多,形状有一个半字或两个字高,有时相当于句号,用于一句之末。在韵文中用单刀号则表示一个韵部的终结。
      16斜线号(∕)(\)
      斜线号就如书法中的一撇或一捺。向右斜的斜线号用于文末正文和作者之间。斜线号现在也在用,例如在公元年月日之间加斜线表示区别。只不过现在的斜线号线是直的而古书中的斜线是弯曲的斜线。   
       例8:  2021/8/11
      向左斜的斜线号则表示补出脱落的字。
      17、直角号(┓)
      直角号主要用于勾销或灭字即删除某字,也用于篇内各章之间分隔。
      18、乙字号(乙)
      大部分情况下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19、八卦号(?)
      主要用于在正文内对字词的注解疏引,这在古代辞书中多见。
      20、竖线号(│)
      竖线号在韵文中多见,标示韵文之间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也表示评点或突出强调。类似于现在word文档中的下划横线。
      21、对勾号(√)
      勾号作为符号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表示批阅,赞同,正确等。
      22、叉号(×)
      叉号如同勾号,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表示错误,删除,或代字,隐语等等。
      23、复字号(々)
      复字号是个很特别的符号,它也算重文号,只是比两短横重文号要后起些。在早先的竹简或石刻中大多用的是两短横重文号(如前所述),在汉字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大多用于汉字手写中,在重叠字书写时经常使用复字号代替重叠的字。
      24、同右号(〃)
      同右号是在印刷术出现前在账册中表示与右边表格中相同字的代替。以前的书册是竖排从右至左书写或印刷。即使册页改成横排,下面一格相同位置的字与上一格同一位置的字码相同,在下面一格同一位置就用同右号代替。
      25、专名号(『』「」)
      专名号分双专名号和单专名号。可以表示书名、曲目名等,相当于后来横排版的书名号。但是专名号也可表示专有名词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从这个角度看,专名号又具有后来引号(“”)的作用。
      26、圆括号( )
      许多人以为圆括号是引进的西式标点,其实不然。汉语在宋元时代就在使用圆括号了。那时的圆括号主要是戏剧(杂剧)、宋词、元散曲等标明角色和曲牌等,也用来提示角色的动作等。
      例9、 用于角色:   (生)众军士每不要动手。
    (丑)禀爷爷关平将军领兵到也。
     《乐府·关云长单刀赴会》
       例10、用于曲牌名:  (双调·沉醉东风)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
      《元曲三百首》
      例11、用于做科: (内做鸟鸣)听得那鸟儿叫得好生凄惨呵!
     《乐府·投笔记?邓玉娘桑林激夫》
汉字源远流长,汉语博大精深。作为汉语书面语言的辅助工具的标点符号同样历史悠久,演变不断。有些沿用至今,有些则废除不用了例如敬空号等。随着西式标点符号的引入,中国传统标点符号和西式标点符号相互融合,不断演进,使汉语标点符号日趋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几次更新、统一了标点符号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12月30日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并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国标标点符号用起来更规范,更合理,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服务。了解我们汉语的传统标点符号的前世今生对我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条:风雨同舟
·下一条:在民进的关怀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