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全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 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凭吊古迹,借古讽今,历来都是文字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元代散曲中也有大量的怀古喻今之作,其中的佼佼者要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了。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任参议中书省事和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因上疏谏元夕放灯事获罪辞官。他的包括这只散曲在内的大部份作品,都是作于归隐之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他被重新起用任陕西行台中丞,为官清廉,爱民为民,口碑为史书所载。 散曲分小令和联套(套曲)两种。《山坡羊》属小令,调名又作《山坡里羊》、《苏武持节》、《芳草多情》。曲调为中吕宫,共十一句。平仄要求较严,都押仄声韵。 开头三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下笔气势即生,不同凡响。 作者在潼关古道上远眺,群峰凝翠,层峦迭嶂。高高低低的山峰,犹如聚集到了一处。一个"聚"字,把本来是静止的群山写动了,顿使画面动宕流走,生机勃勃。山为什么要"聚"呢,这引起了人们无限遐想:显然,这是骑在马上,以动的眼光看静止不动的山,也恍如山在运动一般。如"看山恰似走来迎”(五代佚名《浣溪沙》)“孤山久与船低昂”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或者“联辔挥鞭倦眼开,群山环拱马前来”等等,都是这种移情于景的写法。山在“聚",作者的视线在转移。他听到了潼关道边的黄河流水:如怒涛奔涌,似怪兽嘶鸣,烈风迅雷,震天动地。"如怒"一词 ,从听觉写黄河的声威,既是摹形,又拱托气势。作者先落墨于山之峻伟,河之雄奇;再就势点出"怀古”的地点:“山河表里潼关路”。"表”,指外,“里”指内。“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 ,必无害也。”潼关古道就在这群山和黄河护卫之间,是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 面对壮美的山河,在这潼关古道上凭吊历史遗迹,更使吊古者意绪万于。顺着这潼关路向西遥望,诗人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他远眺西都长安,感伤历史朝代的更替,不禁思绪浩茫,想得很多很多。 "望"这里属虚写,因为潼关离长安三百余里,不可能"望"到。这就是所谓“极目千里,心驰神往”的意思。 是心中的"望”而非目中所及。“西都”即长安,是相对于"东都"洛阳而言,是历史上最早建都的一个城市。《汉书》载,高祖刘邦灭秦后,打败了项羽,准备在洛阳建都,有一个叫类敬的兵土向刘邦进谏说:“陛下都洛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建都长安。后来隋、唐等十朝都曾建都于长安。“踟蹰”徘徊不进,犹豫的样子。由“望”而使作者陷入了往事的追想。潼关古道是历史的见证,天下兴亡,国势盛衰,都在这古道上留下足迹。想当年强秦大汉之际,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西都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殿宇嵯峨,楼台舞谢何其壮观!“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晏子使楚》),车水马龙,何其繁华。朝廷大驾出巡,商旅跋涉,举子进京考试, 军队奔赴边关等等,都要从潼关古道上经过 ;而到了江山倾颓,兵荒马乱的年月,急如星火的羽檄文书,募兵拉扶的酷吏,逃难的人群,壅塞的败兵,也都是要经过这潼关道。岁月嬗递,物是人非,只剩下这古道依旧,昔日的荣华与衰微如过眼云烟,又怎不令人伤心!不是吗?请看今天的西都长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竭尽人力物力修建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别墅,“阿房宫”也罢,“未央宫”也罢,都毁于兵燹或丧于战乱,成了历史遗迹,只剩下潼关古道依然如故,正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作者揭示出潼头道历尽沧桑。它,才是改朝换代的见证。这“古”确实值得一"怀"的! 作者并不只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怀,他是借吊古而贬时,由怀古而剥开社会兴衰的表层,指出其实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意思是:一个朝代的诞生苦的是百姓,一个朝代的衰落,也苦的是百姓。这是何等机敏、何等睿智的目光,何等剀切,何等直率的结论!明人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结句当如撞钟。”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当之无愧的。 “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这曲怀古绝唱中的点晴之笔,使诗的主旨陡然升华,破壁飞腾。这决不仅仅是作者对百姓的简单同情,而是他对封建社会发展动力探究的结果。一朝一代的兴旺昌盛是建筑在老百姓的心血、智慧、劳苦之上的。为修建“万间宫阙”,为了使统治者“府库充盈,为屯田戍边,为支付徭役税赋,百姓哪里真正有过好日子呢?更不用说当统治阶级政权风雨飘摇,政治黑暗时,横征暴敛,干戈四起,生灵涂炭, 还是百姓们受苦受难。 作者能用进化发展的观点,看待螺旋式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同情百姓们的遭遇,在作品中替人民畅吐呼声,这在封建就会文人中是难能可贵的。正由于此,这支散曲才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只小令的艺术手法也很高妙。 由景入情,由情到论,把描写,抒情,汉论三者巧妙地融为一炉,使之浑然一体。作者开篇抓住古道的景物特色,以一"聚"一“怒”表现山河的壮美,衬托怀古者不平静的心情。他不像其它写怀古题材的作者,总是先怀念古人赫赫功绩,再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等,然后借古抒愤,对统治者作一番不着边际的诅咒,而最终给人以压抑,郁闷之感,让人提不起劲来。张养浩却独僻蹊径,将个人伤感之情置于历史遗迹之上,让它作出无声的回答: 兴也罢、亡也罢,苦难始终属于人民。这样卒章显其志,使作品意境深邃,哲理丰盈,让人寻味不已。 作者非常注意散曲的包容量。要在这短小的篇幅里表现上下数千年,纵横几百里的广博内容,需要有多么大的笔力和娴熟的技艺啊!作者笔在此而意归彼;立足于潼关古道而放眼八百里秦川;落笔于黄河怒涛而笔锋却收煞在人民的痛苦。这难道不正是对当下的统治者的严重警告吗?往事千年仅用"伤心"二字一笔带过,而“伤心”的深层意义却够当时的绕治者反复玩味的了。这就既真实而又深刻地再现历史情景,又活画了怀古者此时此地的特定心情。正所谓“点一睛而困龙飞起,动一子而全局生辉”。 作者将主观旨趣注入自然景物之中,使之静中显动,动中传情辞,极像一幅立体诗意画。面对这开阔奔放、气势逼人的图画,读者想到了什么?我们似乎觉得雄奇的大自然是美的,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征服、改造自然的人民群众,才更加伟大。尽管他们历往艰辛苦难,但他们的历史功绩,是永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