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正文
 
许唯临:只争朝夕 畅流水世界
(2014-9-10 16:09:00) 来源:成都

——记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许唯临

 

夏冬梅 舒锐

 

  2013118日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共有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民进四川省委常委、四川大学校长助理、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唯临,以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分级防冲防蚀成套技术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完成人排序第一)。

  在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见到了许唯临,这位在水电学领域卓有建树、声名远播的专家今年还不到50岁,很是出乎我们的预料。

 

 

  歪打正着 与水电结缘

 

  196310月的一天,正值祖国东北寒冬季节,大雪把世界妆扮得分外洁白。对吉林化工厂许姓夫妇来说,却是一个温暖的日子。当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孩子就是许唯临。

  9岁时,许唯临随父母迁往位于青海西宁大通县的青海化工厂。在那里,他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学习。1980年许唯临参加高考,怀着毕业后不回大通县的想法,他报考了成都市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当时热门专业)。当热切盼望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许唯临顿时傻了眼,他被调配到当时正处冷门的成都科大水利水电系。考虑再三,许唯临决定准时到成都科大报到。

  进校后,许唯临发现全班31名同学中有30人都是被调配进来的,似乎从中找到了一些“平衡”。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他逐渐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感觉,尤其是当老师告诉他,只要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时可优先选择就业单位,更加激起了他的学习欲望。“既来之,则安之,先把学习搞上去再说。”许唯临暗下决心。

  第一学年结束,许唯临德、智、体都表现优秀,他如愿以偿被评为“三好学生”。可第二学年他因为体育成绩跟不上,结果痛失“三好学生”荣誉。无奈之际,许唯临决定考研,一番努力后,1984年他顺利考取了本校研究生,攻读水力泥沙方向。自此,许唯临与水电结下不解之缘。

  “其实,我还应该感谢学校当时把我调配到水电系,现在水电学已经成为国家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面对夕日冷门成热门的水电学状况,许唯临十分庆幸地说。也由此歪打正着把许唯临“推”到了他得以大展拳脚的舞台。

 

  辗转迂回 难解水电情

 

  1987年,许唯临以优异成绩取得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分配时,害怕分回青海,他选择了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许唯临回忆说,“其实当时也不是不热爱青海,只是觉得不回去工作是一种‘有出息’的象征,现在想来目光短浅哩”!

  或许是换了新鲜环境,步入军营后,许唯临显得异常兴奋,工作中表现得十分积极,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但渐渐地许唯临开始觉得不适应,因为他主要从事的是油料、输油管线方面的工作,这与他所学专业相去甚远,加之7年水电方面的学习也使他逐渐领略到搞水电学的乐趣。

  许唯临开始睡不着觉了,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总是出现水电之类的东西……这时,他发现自己竟深深爱上了水电这门学科。当时重操“水电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攻读博士学位。于是,许唯临立即摊开书本开始复习,并于1989年考入母校成都科大继续学习。1992年许唯临博士毕业,回到后勤工程学院。

  学成归来,许唯临受到单位的热情欢迎。面对领导们的关爱,本想立即当面请求转业的话刚到嘴边又咽下了。但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呀!经过反复考虑,许唯临终于鼓足勇气走进了领导的办公室,“感谢领导的关怀,可我觉得更适合回科大搞水电方面的研究”。领导半晌未说一句话,沉默良久丢下一句:“让我们研究一下再说。”

  在回宿舍的路上,许唯临心里复杂极了,原本几分钟的路程他硬是走了20多分钟…… 几天后,部队首长告诉他同意转业。这让许唯临感动万分,喜极而泣。可接下来的调动又让许唯临遇到了难题。当时部队转业只能回入伍地,原籍所在地、父母所在地之一,显然成都科大并未在其中之列。怎么办呢?“先到科大工作,只要能继续搞专业,其他也不是特别重要了。”于是,他卷起行囊来到科大水电系。直到19939月他才正式办完调动手续。

刚到水电系工作,没有住房,许唯临只得住在用木板临时隔出的一间实验室里,尽管那里闷热不堪,但他成天都喜滋滋的,毕竟又干上了他难以割舍的水电事业。

 

只争朝夕 畅游水世界

 

来到母校水电系工作,许唯临如鱼得水。这里有无私的老师,有团结协作的同事,有先进的专业实验室设备……他埋头工作,几乎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之中。

凌晨2点多睡觉早上8点起床似乎已成为许唯临不变的时间表,“工作—睡觉”两点一线的生活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搞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包括一些不可避免的无用功。”

 

 

有一次,他指导学生搞水电方面的数学模型研究(即具有高坝特色的数学模型),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就在即将上马时,却发现近期出版的美国水利工程杂志已经刊出了这个研究结果,这让他们感觉无比失落,只好又转向新的研究方向。

“也难怪如此,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稍一停顿就会落后,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创新,唯有创新方为科研工作的出路。”许唯临这样安慰他的学生。正是凭着这种创新精神和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念,许唯临在科研教学中结下累累硕果。

他把数学模型和实体实验相结合,深入揭示了水堑塘水流特征、消能机理、优化原则以及底板稳定性;实验研究获得了掺气对冲刷坑深度的影响以及冲刷坑形态的计算公式,大大增强了掺气对冲刷坑冲刷的定量认识;成功地开发出可模拟动床冲刷的蓄流数学模型,为冲刷坑冲刷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全有压内流消能工作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的成果,所提出的直弯洞塞消能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流态稳定、消能率高等优点……其成果应用于电站开发,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唯临也因此多次荣获部省级奖励,多次被邀请外出讲学。

不仅如此,多年来,由许唯临带领的学术团队在高坝泄洪消能领域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开发出具有高坝水力学特点的紊流模拟方法,较早地实现了多种高坝泄洪水流的数值模拟,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改进了传统的单级防冲防蚀技术,解决了一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扶着走路 育水电新秀

 

除了搞科研,许唯临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学生我提倡的是扶着走,而不是领着走。”许唯临一语道出了对教学的独到见解。循着这种思路,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敬业三种精神。

许唯临经常告诫学生,创新要有灵活的头脑,要善于观察、思考,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才会使你的事业有更好的发展。关于创新可以多方面去理解,不过创新的前提是拥有扎实的基础,一个人整天只想着创新、而忽视了基础的专业学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和发现的。经他指导的学生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首先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尽量给学生创造实际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采访过程中,许唯临多次提到协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说:“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没有集体利益也就谈不上个人利益。2003年,高速水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教育部验收时,所有同志都停下手中的工作,积极准备迎接验收,那时真的感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教学中,许唯临常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引导学生。他说,他最困难也是最难忘的时候是刚参加工作时,自己对研究工作还不怎么适应,是老教授们一步步扶持,他才找到了目标,坚定信念。是他们使自己明白了协作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你的成功来自于一个集体的协作精神。

“做学问敬业精神不可或缺。”许唯临反复对学生强调。他说,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任何急进的心理都是不正确的。有时候,持续的坚持是成功的重要保障。“许老师平时对人和蔼可亲,但在学习中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每一次实验,每一个数据他都要求我们做到尽量准确,不容丝毫马虎。”许唯临所带的一位研究生这样评价导师。扶着学生走路,许唯临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如今,他的不少学生都已成为水电领域的骨干。

情倾水域,矢志前行。从排斥到了解,从融入到热爱,许唯临与水电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以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曲新时代的水世界之歌。

 

    人物简介:

   

许唯临,男,汉族,196310月出生,山东即墨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导。19876月参加工作,199612月加入民进。现任四川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紊流模拟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12年,以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分级防冲防蚀成套技术项目荣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完成人排序第一)分别于1998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1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及水垫消能机理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由面紊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高坝泄洪消能若干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型竖井泄洪洞的研究与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水利水电工程多级消能技术,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

·上一条:陆雅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下一条:房屋租赁起争端 巧调妙解化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