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提案议案 > 正文
 
关于科学合理配置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2022-1-15 14:23:00) 来源:

省委会


      我省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效能得到极大提升,打破了原有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但“小、散、弱”现象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的优质化发展,因此必须科学合理配置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才能促进改革红利释放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短缺。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县域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以及教师工资支出等都由县级财政承担,由此造成城乡学校间资源差距较大,从而导致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大量农村中小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各地都在加快对农村中小学的撤并调整,不少被撤销的学校校舍、设备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三)农村基础教育中成长风险、家庭教育缺失等新问题纷呈。
      随着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学校服务半径增大,随之而来搭乘非法运营车辆等学生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大量学生进城就读,缺失了日常的家庭教育,学校难以开展富有成效的家校合作共育工作,他们乡土情怀日渐淡薄,乡村文化也呈现出日渐衰落的趋势。

      二、对策建议

    (一)立足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科学调整布局农村教育资源。
      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和分布情况,对农村教育需求变动做出科学预判,充分考虑学校布局规划和乡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一是小学向乡镇合理集中。充分考虑交通、住宿成本、家庭教育便利性等因素,逐步撤并办学条件简陋、生源稀少的教学点,将区域内适龄儿童向中心乡镇学校集中,同时配套调整公共交通布局,满足学生家长需求。二是初中向中心镇集中。结合县域各实际科学布点,逐步将初中生源严重不足的九年制一贯小学调整为完全小学,扩大完善部分中心镇学校初中办学功能。加大对农村乡镇集中点寄宿制学校政策支持,省、市两级财政共同支持,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妥善解决生活教师、学校安保等一般性教学辅助和工勤岗位人员聘用问题,满足农村初中学生就学和寄宿需要。三是幼儿园就近就便。根据人口情况,加强幼儿园就近布点,借鉴彝区“一村一幼”办学经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采取公办、民办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撤并后的闲置校舍资源,在调整后人口众多建制村布点幼儿园,辐射周边满足农村幼儿入学需求。
    (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对规划保留的农村学校,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和置换等方式,按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各种用房和功能教室,建设好食堂、操场等设施,配足各类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保证农村各类学校及时获得充足的办学经费。针对农村教师不足,打破常规,探索按照按班师比配备教职工,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的学校,可以考虑按科师比配备教师。二是建立长效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完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制度,确保发挥实质性辐射带动作用。做好撤并学校教师的转岗工作,创新交流轮岗方式,采取定期交流、跨校跨区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和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校长教师良性流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和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训培养、薪酬福利和评优表彰等方面实行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设专项资金用于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培训。三是建立城乡学校联盟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探索构建城乡学校教育联盟,以一所城区优质学校牵手1-2所农村学校,由城区学校优秀派教师到联盟学校支教、献课,农村学校派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城区学校学生到农村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补。进一步改进当前课堂教学模式,借鉴苏州“互动教学”、深圳“云彩计划”等经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实现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全省共享。将中小学生机比和校园网连通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充分利用闲置资源,重构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关系。一是用好盘活闲置资源。
      用好撤并闲置农村学校校舍,探索开办农村社区学校,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远程教育、政策及信息传播以及文化活动中心。二是加强乡村教育与文明乡风联系。引导乡村教师结合地域和民族特色,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尊重乡村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相互融合,构建乡村社区与学校共建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模式。三是增强乡村文化氛围。鼓励学校与社区建设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农村普通中小学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向社会开放部分设施设备,承担社区教育职能,社区可在教育设施用地、建设经费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发挥乡村教育的载体作用,加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动性、生动性,为振兴和繁荣农村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条:关于进一步鼓励我省科技人才发展的建议
·下一条:关于提升我省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