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全
再过十多天便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过春节就要贴春联。 春联是门综合艺术,博大精深,雅俗共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春联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除汉语外的其他语言文字是无法竖排的;也不像汉字那样一词多义。 春联的主题是辞旧迎新。对过往的怀念总结,对来年幸福生活的企盼,对国泰民安、国祚长盛、吉祥如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祝愿;对未来奋斗打拼的鼓励;也承载着无尽的思绪与乡愁。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并且是对联中的最主要的大类。 对联又叫对子、门对、春贴、春联、桃符、楹联(古时对联多悬挂于楼堂殿厅的楹柱上故名)等。“太极生两仪”,“阴阳二元观”是对联的哲学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在炎黄子孙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行,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联根据时令、用途、字数、修辞、来源等不同而分为许多种,用于春节的对联就叫春联。 春联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主要有两说。一说是桃符。门上挂桃符的习俗一直可以追溯到周代。那时候人们将两块长方形的桃木板挂在大门两旁。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一块写“神荼”,另一块写“郁垒”。神荼和郁垒是传说中降鬼驱邪的神仙。《后汉书?礼仪志》里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晚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上也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另一个说法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在门上贴张红纸或红布,上面写“宜春”二字,后来字数逐渐增多,发展为春联。表现人民群众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代,格律诗突飞猛进,臻于成熟。律诗严格要求平仄和押韵、中间两联对仗,这就为春联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模板。 到了五代十国,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就是截取律诗中的第二联(颔联)或第三联(颈联)。《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叫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写联语,因逊章写的联语对仗不工整,于是孟昶自己亲笔题写了: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有首著名的七绝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诗里描绘的情形看,宋代人过春节都还在门上挂桃符而不是贴春联,也旁证了在宋代时春联尚未普及。 但是到了明代,春联就大为普及了。有个故事说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写春联,有一年除夕前传旨说王公卿相以及读书人与平民百姓,春节时须在大门上贴春联一副。正月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访,但见京城大街小巷千门万户都贴上了春联,交相辉映,红红火火,君臣同庆同乐,很是高兴;但走到一处,见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他过去一打听,原来这家主人是骟(shàn)猪匠,没文化,无法撰联也写不来春联,这时正在屋里发愁,朱元璋听说后亲自研墨挥毫为这家人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个故事有待考证,因为熟知明太祖朱元璋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苦,没读过几天书。十七岁去庙里当了和尚,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后来当了托钵僧云游四方化缘,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戎马倥偬,直到他1368年四十岁时称帝。他偏好文化底蕴极深的春联可信,但他能撰写平仄合律,对仗工整,俗中见雅的春联就有些不可信了。但这个故事也佐证了在明代春联以经全民化大众化了。还有,高层对一种文化形态的重视与倡导对推动这种文化形态的发展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春联的基本要求有下面几点: 一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这是最基本的。清人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就是说两句才称为“联”,但这两句要求字数相等即为整句。虽然春联规定上下联字数相等,但每联多少字却是自由的。上下联语气停顿和节奏也不像格律诗那样有“四龟腚”(死规定)。 二是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有人说平仄太麻烦,但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平仄是对汉字声调的分类,把汉字读音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作“平声”和“仄声”两大类。简单说来平声就是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即一声、二声如妈(mā)麻(má);仄声就是普通话中的上声即三声如马(mǎ)和去声即四声骂(mà)。 古代汉语中入声字很多,到了元代,“入派三声”,把入声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后来的新韵又将平声分成阴平、阳平即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麻烦就麻烦在写格律诗或撰写春联,有些字现在读来是平声字,但一查《平水韵》它又是入声字后派入仄声,所以我们在写诗或撰联时养成勤查《平水韵》的习惯,这样可以大致解决问题。 春联规定“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平声。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就叫“拗(ào)句”。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对,即上联是平,下联就须仄,特别是双数位置的字和节奏点及末字,那是死规定。尤其是上下联的末字必须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这是判断所有对联的“金标准”。 平仄相合的春联具有波澜起伏的气势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三是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果违反这个规则就叫“失对”。 对仗的种类很多: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要求完全合符对仗规定,句式一致,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如:户纳春风吉庆多 门迎晓日财源广 宽对就是放宽要求,基本合符格律,句式基本一致,词性大致相同,内容仍然相关。 现在大部分春联都是宽对。 自对,又叫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相对。在全联中相互两两相对。自对也分工对和宽对。 蕙兰并茂葱茏日 桃李争芳烂漫时 从上下联关系看,又分正对、反对、流水对。 正对是上下联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内容相关但不是同义或基本同义。但它与合掌有严格区别。如: 月圆花好人长寿 物阜民康国富强 反对,是上下联从相反角度去表现同一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 虎跃龙腾有天皆丽日 花香鸟语无地不春风 流水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把一个主题分成两句来表达,像流水一样,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像因果、递进、条件、转折等关系。 福共早春临吉地 祥随新节入重门 扇面对,意思是上下联关系像折扇一样,本指诗句第一句和第三句相对,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对,这在八字以上春联中还有借对,须虾对,无情对,燕尾对,不对对常用。如 梅香凝雪,美酒千杯辞旧岁 柳绿含烟,银花万朵迎新春 无情对,指构思巧妙,字面对仗工整,但上下联意义毫无联系,所以叫“无情”对,实际上就是对联中的语言游戏。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从词性,平仄上看每个词都对仗工整,但上下联之间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无情对在春联中很少见。 四要立意深远。这一条至关重要且很不容易学精;对联好不好关键也是看这一条。 上下联有同一主题,但不能说同一件事。因为对联字数有限,应该利用有限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关联,如上联说人,下联就要对事;上联写时间,下联就要对空间;上联说古代,下联就要对现代或未来。如果意思重复了例如上联说一年,下联对四季,那就重复了,就叫“合掌”。意思是两掌相合,看起来还是一只手。“合掌”不光是做诗的大忌,也是撰写春联的大忌。 古时楹联学家总结了对联“九忌”,当然也是春联的“九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春联在语言修辞上也很讲究,春联可以用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等多种修辞方法和语言技巧。 与春联紧密相关的是横批,又叫“横额”“额子”, 横批一般四个字或五个字,这也是春联与其他对联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楹联或行业联一般就不要横批。横批是对春联上下联的概括、总结或升华。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额语一出则上下联顿时生辉的效果。因为春联是从右往左贴的,所以横批也应从右往左写。如果以现在的书写习惯从左至右写横批,那就不伦不类,缺乏整体感。 春联没有标点,因为过春节,讲究一气呵成,顺畅无阻,所以春联也要一气读完。如果春联很长,中间须逻辑停顿的地方须加逗号或空格以示停顿,但末尾是不要标点的。特别是有些文字技巧性强的春联专门考验赏联人的断句水平。比如有个故事说明代大才子祝枝山给一户财主家写了副春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背运少有余财 财主气得半死,找到祝枝山理论。祝枝山说,我这副春联写得好啊!你看我给你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背运少,有余财 这样一断意思就截然相反了,财主也转怒为喜了。这充分说明了汉语(包括断句)的神奇与特有魅力。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其实就相当于律诗中的二联(颔联)和第三联(颈联)。 它的平仄格式有这样两种: 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同的是律诗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则字数不限,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十字…… 所以,春联的平仄就不完全拘泥于律诗二、三联格式而一般是遵循“马蹄韵”规则——像马蹄行进的节奏那样声韵双双成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春联的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前几天,我收到这样两副对联,我们先来看第一副: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上联出“一年”,下联对“四季”。说的是同一件事(时间),这是典型的“合掌”,比喻意思重复。其次,上联“随春”是个动宾短语,下联相同位置“滚滚”则是个叠音词,与“随春”在词性上根本不同;再次,下联的“彩云”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好运”也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但用“彩云”来对“好运”则显得突兀,一是写景一是感受,不伦不类的。除了“字数相同”和“上下联末字必须平仄相对”这两条外,其他不合要求了。 再看第二副: 岁祯虎啸物昭苏 春晓寅回锦绣开 上联“祯”形容词,吉祥之意;“虎啸”写农历明年是虎年,“老虎长啸”雄健有力,象征来年雄健有力,这没问题,但下联“寅回”是说寅年回来了。寅属虎,上下联还是说的同一件事,这也属典型的“合掌”;再看“晓”字,“晓”是“天刚亮”的意思 ,是个动词,动词对形容词,本身就不工,叫“失对”; 再看“物昭苏”是个主谓短语,语音停顿是“物→昭苏”昭苏(zhāo sū)这是个古语词,也作“ 昭甦 ”、“ 昭稣 ”,是“苏醒、恢复生机”的意思。《礼记?乐记》里有:“蛰虫昭苏,羽者妪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注:“昭,晓也;蛰虫以发出为晓,更息曰苏。” 三国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表》:“四方交泰,万物昭苏。”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立意很好,但是下联“锦绣开” 虽然也是个主谓短语,但语音停顿却是“锦绣→开”,与上联“物→昭苏” 明显不同,这就“失对”了;再者,“锦绣”指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又作形容词,指“美丽的或美好的”, “开”是“打开”, 意思是来年如同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打开那样美好,立意也不错,但是“锦绣”是个名词(或形容词),“昭苏”是个动词,两个词词性不同,怎么对仗? 还有,上联最末一字“苏”是平声,在《平水韵》中列“七虞”部上平韵,前面说过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末一字“开”在《平水韵》中列“十灰”部上平韵,两个字都是平声,显然是“拗句”,不符合春联要求。 上面简要分析了这两副春联的立意和语义、平仄、对仗等,两副春联都不完全符合要求,说得狠一点,它已不是春联了。虽然时下的春联做工精细,烫金字体,印制精美;或隶书或楷书或行楷,但一看内容很多春联都不敢恭维。 春联必须直书竖排,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贴春联也是个技术活,春联的上联贴在面对着门的右边门枋上,下联贴在面对着门的左边门枋上。因为古代汉字书写是从右至左的,所以春联至今保留了这个习俗。现代房门没有门枋只好贴在大门两旁墙上,但上下联必须高度一致,不能一边高一边低,也不能高于门框;要竖直水平张贴,更不能斜贴,那是犯忌讳的。 贴春联得起码懂春联,不然贴反了贻笑大方。 2015年春节,我在北京赶龙潭湖庙会,场面热烈喜庆,高端大气,大门一副春联,上联是: 大地回春,看大好河山皆成锦绣 长天吐瑞,喜长恒图祚永放光华 初一看,此联境界开阔,立意高远,紧跟时代步伐。细一看,下联“图祚”的“图”应为“国”。“祚”读(zuò)一是“福”;二是赐福;三是指国运,国统,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有“平定海内,卒践帝祚”之语;四是指“年”。古今汉语中有“国祚”一词而无“图祚”。 但是恰恰将上联贴在了左边,下联贴在了右边(笔者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拍的照片)。赶庙会的人很多,许多人看了对联,微微颔首但看完后又摇摇头,苦笑一下随之离去。 春联是一门综合艺术,撰联、书写、张贴、鉴赏有一整套学问。现在春联市场很火爆,许多春联都属于应景联,哪年都可以贴。也有切合十二生肖的。我每年春节前喜欢去春联市场去逛逛,但可心的、称得上上乘佳作的则很少。好春联除了语言(音韵、对仗)上的较高要求外,还要贴合时代背景,总结过往成绩,鼓舞人们奋进。 真心希望中小学能给学生普及一下春联常识;让学生练习对对联,这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春联习俗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志于撰写春联的人多练多写,定能使我们的春联给春节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