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芳草文苑 > 正文
 
元宵何以“闹”
(2022-2-15 11:25:00) 来源:

王宗全

      再过几天,元宵节就到了。
      为什么人们把元宵节叫作“闹元宵”? “闹元宵”是个动宾词组,这里的“闹”作动词,就是“喧闹”、“庆贺”、“轰轰烈烈地干”等意思。
      元宵节,也叫小正月、元夕、灯节、上元节等。
      在先秦典籍中有关于春节的记载:
     《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天舜在祖庙里接受了尧的禅让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翻译过来就是:“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迁入这屋把身安。”
     《楚辞·招魂》中记载:
    “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
     翻译成白话就是:“新年开始春天到来,我匆匆忙忙向南行。“改岁”、“献岁”都是指“新年”。
      但是,却没有元宵节的记载。
      秦代和西汉汉文帝前,史书称春节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也没有元
     宵节的记载。
      汉文帝刘桓(公元前179—前156年在位)颁旨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的《太初历》中也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官府定了,但民间还没有流行,所以那时候的诗文中极少元宵的描述。
      元宵节为什么又叫“上元节”呢?有人认为它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三元”节有关。
      道教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为“三官大帝”。道教认为“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有民间传说认为“三官”下凡后就成为尧、舜、禹三帝;认为“三官”的职责各有不同: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赐福之神诞辰岂有不庆贺之礼,于是更加重了人们对元宵的看重。
     其实元宵和道教的“上元节”的重合只是个巧合。因为如前所述,在汉文帝时就颁旨确定了元宵节并且《史记》中也有记载,而道教则是东汉末年才创立的。
     到了隋、唐以后,元宵节就热闹起来了。
      极具文韬武略的隋炀帝杨广有一首《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这首充满佛教梵音的元宵诗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隋朝都城洛阳闹元宵的盛景。
      初唐诗人卢照邻(约公元635—约689年)有一首《十五夜观灯》是这样描写元宵节的:

、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到了武则天时代,元宵节就更热闹了。据《大唐新语》记载:
      武则天时,每年元宵,京都洛阳——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洛阳被定为“神都”;公元696年,迁都洛阳——都要大放花灯,普天同庆,君臣同喜,万民欢乐。夜不戒严,豪门大族香车宝马,市井民众欢声笑语。赏灯的人山人海,射灯迷的绞尽脑汁;文人赋其诗,歌伎唱其景。当时有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个诗人写的元宵诗被称为“绝唱”。 

      请看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再来欣赏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郭利贞《上元》也很不错: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三位大诗人把个元宵节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到了宋代,经济高速发展,大中城市兴起,元宵节更加成为一个重要节日。《水浒传》中“李逵元宵闹东京”里面的京城元宵描写便是明证。虽然有宋一代苏轼、欧阳修等大神级人物都曾对元宵有过精彩描写,但品鉴起来,还是要首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元宵》也算一篇元宵佳作: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首诗明白晓畅,口语入诗,白描般表现了元宵盛况。
      元宵节在历史上为何会成为第一大节——春节——的第二波高峰(其实从热闹程度和民众参与度来看元宵节远远超过了正月初一)?因为除夕虽是新旧交替的纪念,但除夕夜人们要聚在一起守岁——静待新年到来,讲究一个“静”字,而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于是要大大地“闹”一番!为春节作一个欢乐的总结。
      元宵这天,人们呼朋唤辈,点鞭炮,放焰花,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迷,吃元宵,后来各地又逐渐增加了诸如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传统民俗表演,使其更加热闹狂欢,所以叫“闹”。
      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是看花灯,猜灯迷,吃汤元,舞狮子等。
      看花灯,灯笼在中国的出现很早的,但有个前提是必须在纸发明之后,所以西汉发明了纸,然后灯笼就出现了。
      为什么元宵要全民总动员看花灯呢?传说从前一个猎人误杀了一只神鸟,天帝震怒,下令天兵正月十五日到人间去惩罚人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百姓遭遇劫难,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间。有个人想出个法子让人们在正月十五挂上灯笼,燃放烟花爆竹,人间灯辉煌,爆竹震天。天兵天将误以为人间遭了报应于是撤兵罢休。
      以前过春节,家家户户都扎灯笼,画灯面,挂灯笼,年三十晚上点灯笼。有句老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
      除夕夜守岁,要烧一盆旺旺的火。既为取暖,也祈盼来年“红火”。而在十五元夕,人们就要走出家门去观赏花灯。
      灯笼一般都是用木条或竹块扎好骨架,外面糊上纸,再在纸上画上画。画的内容有神怪故事,民间传说等。
      灯笼有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五角星形的,鱼形的等,大小尺寸不等。
      灯的种类有跑马灯,关刀灯,兔子灯,鱼儿灯等。
      跑马灯最有趣。灯笼上面有个像风车叶片的轮子,下面放上油灯,利用灯火的热焰吹转叶片,叶片带动灯面旋转,灯面上画的人物风景等像电影似的,煞是好看。
      现在过年,灯笼很少自家扎了,而是买现成的,拿回家稍加装配就可以挂了。灯笼里不再放油灯而是放电灯泡、节能灯或LED灯了。
      现在灯笼样式少些了,大部分是传统的红灯笼,上下有金色的笼盖和笼底,下面垂着流苏。
      这几年过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变了,除了大街上、商场、超市、酒店等挂灯笼以外,人们在家门口挂灯笼的也少了,但这仅仅是从外面窗户或阳台上看到的;现在人们住楼房者居多,人家在家门口挂没挂灯笼你在外面是无从知晓的;
      现在各地旅游业兴起,民俗活动走红,许多城市都在元宵举办灯会助推春节文化蓬蓬勃勃发展,我们四川自贡的恐龙灯会已经办成了国际大品牌便是有力证据。
      猜灯迷又叫“打灯谜”、“射覆”或“射灯虎”,意思是说灯谜含义曲折巧妙像老虎一样不易射中。
      宋末杂史《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由猜迷语而来,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修辞特点,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娱乐,又增长知识,情趣颇多。制灯谜的将谜面写在纸条上,纸条贴在灯笼在,有人猜中了,便揭下纸条去兑奖,出灯谜的便给猜中者以奖励。
      清代诗人家震涛有一首《打灯谜》诗就写的是猜灯谜的情景:


      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
      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现在大城市春节庙会上还在搞猜灯谜活动。去年春节我在北京丰台区的芳城园社区就曾经去猜过灯谜,冥思苦想半天,射中了,兴头很高地去领奖,人家说已有人捷足先登了,怅然而归。
      元宵节的主题是吃元宵。元宵也叫“汤元”、“汤圆”。这在全国各地都是共同习俗。
      有人说汤元起源于宋朝明州(现在浙江宁波),但元宵节吃元宵一直都是核心内容,所以此说并不可信。汤元最早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白糖,外面用调和好的糯米粉包裹搓成球状,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
      汤元煮熟后浮在锅里饱满洁白、团团圆圆,犹如天上的月亮,寓意人们在生活中团团圆圆,聚多离少。
      吃汤元一定要“口吃汤元心计数”,要吃够双数以示吉利。
      现在的汤元馅很多很多,还有人在汤元中包上硬币,谁吃到谁就能发财。
      也有人将大枣、花生、桂元、莲子捣碎包在元宵里,寓意“早生贵子”,给年轻人吃
      图个吉利彩头。
      元宵节耍狮子是春节“收官”之舞。耍狮子从除夕“启棚(预备开始)”到元宵节“倒灯(结束耍狮子活动)”历时十五天,城市乡村,走街串巷,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走到。住得偏远的还要主动去请狮子队来耍一耍,热闹一番,带来喜气和财运,也图个吉利。
      元宵这天下午,耍狮子的要“倒灯”,“倒灯”就是熄灯——不光是耍狮子的狮灯要熄,从三十晚上点亮的灯笼在元宵后也要熄灭。然后要将“狮子头”和“狮子皮”烧掉或埋掉。因为传说狮子是凶猛的动物,它在春节期间耍得尽兴,如若不将它埋掉(烧掉),它会出来祸害人的。
      元宵节过了就表示春节过完了,该干吗的干吗去。南来北往,备耕备产。商家迎客,店铺开门。人们满怀对春节的回味和对来年的憧憬走向新的一年。
      现在人们老是抱怨春节年味少了,淡了。这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干扰。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进步了,生活节奏加快了,吃的穿的耍的用的什么都有了,所以对年啊节啊都不再看得那么重了;现在的娱乐项目多了去了,人们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分散了,不再集中在某一项活动上了;再者说来,放鞭炮,燃烟花,对空气的污染、对人们可能的健康伤害也是个问题。许多地方烟花爆竹一禁,就少了许多闹腾劲了,所以觉得像少了点味道;还有现在人们也不可能从除夕一直耍到十五,生活要继续,班要上,钱要挣,所以元宵节除了老年人外还没去上班去务工的人就很少了。
      现实的影响则是当下的疫情飘浮不定,尚未彻底清除,人们心里老是绷着一根弦。国家防疫政策是少聚集,少外出,也给节日增添了些冷度,但这又是必须的。好在国泰民安,生活美好。元宵节看看元宵晚会,乐呵乐呵;吃几个(双数)汤元,喝点小酒;大街小巷去欣赏一番各家各户的春联;看看电影,追追剧;发发朋友圈;找一二老友聊聊天等等也是一种元宵的“闹”法。
      心中有节日,你心里总是很充实!


 

·上一条:共同的父亲(外七首)
·下一条:巾帼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