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的工作报告启人思考,催人奋进,特别是对国家社会发展用了“攻坚克难”、“乡村振兴”、“教育”、“发展”等词语,此既是对发展过程之中某些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正视,也为未来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在民生改善、健康与教育战略、民主与法制、国防建设等领域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当今世界同属一个地球村,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发展良好机遇,作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守育人初心,凝心聚力,为筑牢“教育与健康”这一减少贫困的关键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挥本职优势,深入调研,科学建言,淡泊名利,履职担当,增进理解共识,同心繁荣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文化传播,如开展川大同心健康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实现全民健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川大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艾东
认真学习全国两会报告后,作为中国人,对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自豪,深受鼓舞,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作为一名高校普通教师,应当立足本职工作,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认真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对所指导的本、硕、博学生要继续悉心指导,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在研究中要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努力下真功夫、做真科研,为学生树立榜样。作为川大委员会、民进省委会高等教育专委会委员,要进一步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积极服务社会和国家。
川大委员会青年会员、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杜芳
就近年中小学生各种考级准入门槛参差不齐、考级规范法规、标准尚未健全,造成家长与子女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等现状,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规范考级的相关政策法规;培育相关艺术考级平台,承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功能;制定艺术考级标准,引入第三方渠道进行合理监管与评估;正确引导家长与子女理性对待艺术考级,根据学生实际特长进行考级安排。
川大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电气学院自动化系教授张俊然
就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关于《推动“双减”政策更加落实落地》的大会发言表示,“双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落实相关政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推动广泛共识,持续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实现“双减”政策的主旨和初衷。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是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教育议题热度排名第二,其中78.4%受访者关注“双减”政策落地和配套措施实施。根据《中国经营报》调查至22年3月,原有12.4万个义务教育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依据压缩到不足1万个,压缩率为90%以上,线上培训机构也压缩85%以上,大量学生从校外培训机构回归到学校,学校真正成了教育主阵地,为学生减负政策初见成效。各地面对校外培训机构退出造成的“真空”已开始尝试不同办法。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各级人大和政协的持续建议与推动,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相关群体等的共同实践与不断修正完善下,就一定能够实现“双减”政策的主旨和初衷,就一定能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川大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大伟
我们可以发现“发展”、“科技创新”仍是今年的两会热词中不变的主题。当前,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在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领域仍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说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科研工作者、青年教师、区政协委员,我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紧扣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生物学学科建设发展整体规划,更加注重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争取产出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争培养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加快推进学校“两个伟大”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民进成都市委常委、川大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员苟马玲
对过去一年我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振奋,对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期待。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支持力度”等内容与我们科研人员息息相关,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四新”、“三好”要求,努力开展工作,积极服务社会,为相关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
川大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张仕勇
过去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教育事业扎根广袤大地、托举民族复兴,成就举世瞩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分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我们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信心更足了,方向更明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切实把全国两会精神贯彻到工作实际中,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做文章,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求实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更好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让科研成果得以为社会谋利。
川大委员会青年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主任医师曾国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是显著的,要贯彻落实教育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坚持全面、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破解教育发展中的“中梗阻”。在教育实践中,除要持续重视智育外,更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德体美劳”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为大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同时,文化教育领域,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家长焦虑学生也焦虑、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一些社会关注问题。家长们的焦虑来源于一方面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方面又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的矛盾心理。但是教育,不管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只是一时的,要从人的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不具备健康成熟的人格一样不合格。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业。没有好的教育,就培养不出好的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就难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