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芳草文苑 > 正文
 
执着的人 专一的爱——《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赏析
(2022-4-25 13:21:00) 来源:

王宗全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
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
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lǘ)
聊可与娱。

    《诗经》中表现爱情的诗不少,但在《郑风》中表现男子对爱情的执着、专一、面对形与色的诱惑而毫不动摇的诗却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郑风”比较特殊。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郑风”与“郑音”。
    “郑风”,就是郑国的民歌,由采诗官采集并整理的诗,编成集子就成为《郑风》。《诗经》中的《郑风》共收录诗歌二十一篇。
郑国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周武王攻灭商朝之后,便把商朝都城朝歌的北面封为邶国;朝歌的东面封为卫国;朝歌的南面封为鄘国。周平王东迁后,郑国也迁徙到洧水。洧水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郑国地处现在河南省新郑市。
      乐工将《郑风》中的诗歌谱以音乐演奏出来就叫“郑音”。古人把诗歌与音乐分开的,通过诗歌与音乐,可以反映民声、民怨、治国理政等。刘勰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刘勰《文心雕龙》)。诗歌与音乐都要“雅”才是“中和之响”(刘勰《文心雕龙》)。而“郑音”就不符合这条“金标准”,所以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被称作“淫邪之音”、“亡国之音”。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个故事,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季札请求观赏鲁国的音乐和舞蹈。当他听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这些音乐后都赞不绝口,但当他听了乐工为他演奏的《郑风》后说:“这‘郑音’美是美,但它太烦琐细腻了,百姓简直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季札认为这是亡国的预兆,你看这“郑音”是多么的危险!原文是这样说的:“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这虽是季札个人的评价,但却代表了当时正统的价值观念。
      不光《左传》对“郑音”的评价不好,南朝梁国的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的《乐府》篇中也说:“诗声俱郑,自此阶矣。”翻译过来就是:“诗句和声调都走到郑音的邪路上去了,从此越来越厉害了。”
      刘勰还说:“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伊其相谑”是《郑风》中的《溱洧》中的最后两句:“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意思是“男男女女在一起游春赏玩互相嬉戏,赠朵芍药不相忘。”“芍药”是象征爱情之花。
    “郑音”究竟触犯了什么呢?只因为“郑音”与“雅乐”相对而且相反。你看《小雅》,“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就是“有忧思而没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说”;再看《大雅》,“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意思是“宽广、和美!抑扬曲折而本体刚劲,象征着文王的德行!”
      而“郑风”则突破了“男女有别,笑不露齿”之大防,而且还细腻繁复地描写青年男女在一起的欢乐场景,难怪被正统卫道士们看作“另类”。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郑风》与“郑音”就有了正确地判断了。
      春天是恋爱的季节,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郑国的风俗,春天里士人女子都出游赏春踏青,谈情说爱。我们要给姚先生补充一下,不光是郑国,各地各民族风俗都是这样,只不过郑国风俗更张扬、更热烈、更欢乐、描写得更大胆吧了。支持我的观点的是《郑风》中的另一篇《溱洧》,大家读一下就会明白。
        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首诗。
    “出其东门”,即“走出那都城的东门”。请注意,它不说“在东门之外”而是说“走出那东门”。“在东门之外”是一个静态的方位句;而“走出那东门”则是以一个人的动态视角来看的,是动态的,变化的。开篇一句,就使诗歌意境富有动感。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现在我们一读也了然:“走出那东门,只看见美女如云。”为什么美女都跑出来了呢,因为春天来了,春光明媚,男男女女子都跑出来赏春,踏青,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这是远观,眼前一片红红绿绿,全是女子且多是年轻女子。或随风摆柳,或静若处子,或涂脂抹粉,或搔首弄姿。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然她们各呈其好,但都不是“我”心里的那个女子。“匪”是“非”、“不是”的意思;“思”,许多书都讲成语气助词,这是错的。这个“思”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存”就是存在心里。如果把这个“思”讲成语气助词,那第二章的“思”就无法讲了。
    “我”思念的又是谁呢?“我”心里的那女子——“缟衣綦巾”。“缟衣”:白色的绢织的素衣;“綦巾”:暗绿色头巾。这个穿着白色的绢织的素衣,头上裹着暗绿色头巾的女子,才是“我”“聊乐我员”的人。
     “聊”:愿望,愿意。这个意思在《康熙字典》中有解释;在《诗经·邶风·泉水》里有“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其中的“聊”也是“愿”的意思,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那些同姓的好姑娘,愿意和她们去商量。”“员”:“员”是“云”的古今字,在这里作语气助词。“聊乐我员”即“我愿意和她同欢乐”。
      她才是我所爱的人。这个女子素衣青巾,是平民女子打扮。朱熹说“缟衣綦巾”是“贫贱之女”。但仔细阅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女子贫是贫,但不贱。因为“贱”的本义是价格低,引伸为贫穷,再引伸为地位卑下,寒门庶族,用在这里是合适的;“贱”还有个意思是“行为卑鄙下流”,就不能用来代称这女子了。因为那就完全破坏了这个女子的形象,也没有审美意义了。
      仅管自己的恋人贫穷、朴素、位卑,但“我”却深爱着她。一方面证明这女子必定有过人之处;另一方面更证明这男子高尚的爱情观。东门外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女子,必定有出身名门或豪门的女子,但“我”都不为之心动,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执着的纯爷们?!
      下面我们简析第二章。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yīn dū 因都)”:外城门,古代的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外面有护城河,护城河是弯曲的,城墙也随护城河而弯曲。临近城门的这一段城墙就叫曲城,曲城的门叫“闉闍”。过了第二重城门,来到了外城。
    “荼”指芭茅草开的白花,白茫茫一大片,形容美女众多,城外美女多如白茅花。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这里这个“思”同第一章的“思”是一样的,就是“思念、想念”;而这个“且”是个语气助词。有人把“且”讲成“着”,那是“什么着?”“怎么着?”连起来就是“不是我……着”那就不成句子了;如果按有人把第一章的“思”讲成语气助词,而把第二章的“思”讲成“思念”那更不能自圆其说了。诗经中的民歌大部分都是重章叠唱,某个词在第一章作什么用,第二章第三章都这样用。所以第一二章的“思”都是实词中的动词,“思念、想念”之意。
    “虽然美女像白茅花般艳丽,但她们却不是我心里想念着的那位。”
     “我”思念的是“缟衣茹藘”。 茹藘(rú lǘ 如驴):倩草,可制作绛红色染料,这里指绛红色的蔽膝。
     “蔽膝”是一种大而长的围巾,从胸前一直遮住膝盖。“今天的她应该是穿着素衣围着长长的红围巾”。
      “聊可与娱”:“我愿意能与她同游同欢娱,心里一直想着她。”
      读完全诗,我们眼前便凸现出一位面对形与色的诱惑而毫不动心,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帅气俊朗的郑国男子形象。
    这首诗在艺术特点上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出其东门》只有两章。在《诗经》中,大部分诗都是三章,而《郑风》总共收录诗歌二十一首,其中两章的诗就有十首。说明《郑风》的风格简单明快。那为什么季札又说“郑音”“其细已甚”?季札从音乐的角度批评“郑音”过于细腻、程式烦复。
      第二个特点是全诗采用反衬手法。
      先以多衬少。用“如云”“如荼”的美女来反衬“聊乐我员”的女子,显出这女子的不同凡响,使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再以“艳”衬“素”。“如荼”的美女必定衣着光鲜艳丽,而“我”心中那女神却“缟衣綦巾”。虽是“如荼”的美女,但我视而不顾,而“缟衣綦巾”的女子却永驻“我”心。
      再后以“男”衬“女”。“我”面对春光的众多美女而矢志不移,不改初心,既衬托出那女子必有可人、动人、感人、引人之处;又反衬出“我”这个男子也是不可多得的执着之人,值得托付终身。
      第三是借想象之力,用烘托之法,以实写虚,明暗交织,全方位塑造“女一号”形象。
      诗以“我”的动态视角来写东门外众多女子,这些女子中必然不乏名门或大家闺秀,这么多人竟未使我“怦然心动”,读者会想,是什么让“我”对“如云”“如荼”的女子视而不顾而独独钟情于“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的女子?那女子美丽善良?勤劳朴实?真诚心好?体贴关心?善解人意?还是这些女子美德全都集中在她身上?或许都是,肯定是!
      对“我”虽未着过多笔墨,但“我”这个不花心,不动心,执着专一的“好夫婿”形象也跃然纸上。这在当时社会,特别是在郑国,在“伊其相谑”的“郑风”中“我”更是如鹤立鸡群,熠熠生辉。
      诗明写“如云”“如荼”的美女而暗写未出场的“女一号”;实写众多女子而虚写“我”的心上人,未见其人,如睹其形。虽未出场,却光芒四射!
      那“如云”的女子真的是如过眼云烟,只有这位“缟衣綦巾”、“ 缟衣茹藘”的女子不光驻留在“我”的心间,也驻留在千百万读者心间。
      哪里能说全部“郑音”都是“淫邪之音”、“浮躁烦琐”呢?你看这首《出其东门》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好榜样。


 

·上一条:最容易用错的两种标点符号
·下一条:写在“五一”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