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讨 > 正文
 
党领导人民政协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022-5-30 10:39:00) 来源:

江成


      十九届六中全会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着眼于世界百年罕见的巨变,对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彰显了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民主组织形式,它在巩固广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人民民主、汇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强大力量中具有重要作用。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发展人民政协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回顾党领导人民政协工作的辉煌历史,并从中汲取的经验启示,对于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领导下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民族各阶层人士共同创造完成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伟大成就。70多年来,中国人民政协在新中国建设、探索改革道路、实现中国梦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坚持以共商为本、以协商方式建设新中国。在中国人民取得全面的革命胜利后,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表了“五一”劳动节的标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尽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正式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一九四九1949年9月21日到30日举行,出席的有来自各党派、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地区和各阶层662人。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致辞中发表了开场白:“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情,那就是我们的工作将载入人类史册,这将证明,中国人,占全人类总人口的1/4。”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活动,它作为全国人大的代议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制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等法律法规,并选举了全国政协、国家人民政府委员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民政协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协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统一战线组织作用,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建立以后,围绕人民政协的基本政治基础、人民政协的领导、人民政协性质、任务、工作方针以及人民政协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思想,有力指导了人民政协的创立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1954年全国人大以后,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讲话中,清楚地说:“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他指出,协商国际问题,协商候选名单,提出意见,调整关系,学习是人民政协五项主要工作。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政协第二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是政协的第一条,它为政协组织的建立和工作提供了基础。全国政协的组织结构从1949年的9个发展到“文革”前的1000多个,1964年底全国政协的成员总数达到19万余人。在此期间,人民政协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推进各项社会改革,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各种力量为国家的任务而奋斗,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调动积极的力量,推动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宗旨、职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把政协性质和作用写入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确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全国政协已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社会团体、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归侨代表、特别受邀人士组成的一个政治团体,共有34个界别、2000多名政协委员。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有3000余个,全国政协委员60余万。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人民政协积极地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党中央和全国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坚持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拨乱反正、落实统一战线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广泛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高度上,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要求。中共中央印发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等重要文件,作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听取全国政协党组工作汇报,以及完善政协党的领导体制等制度安排。2019年召开的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是政协历史上首次举行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人民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答,为新时期政协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人民政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三大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任务,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心聚力,切实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重要贡献。

      二、党领导下人民政协的历史经验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党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梳理人民政协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和政治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就要将党的领导贯穿政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全面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人民政协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协党组在政协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中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政协组织中的共产党员要以更高站位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进一步提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密团结、艰苦奋斗,切实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二是必须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人民政协的永恒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极建诤言、献良策,开创了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实践证明,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具有群英荟萃的人才优势。新时期的政协工作,要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履职方式方法,全面增强履职本领,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以专门协商机构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才能真正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政治责任。
      三是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与“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面光辉旗帜,是两个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54年召开后,虽然它不再行使全国人大的权力,但是它仍然是它的一部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中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新的政权、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56年底,三大改革已基本结束,国家已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自那以后,尽管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人民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民族的发展也没有停止,社会主义的建设还在曲折地向前推进着。事实证明,全国人大是全国范围内最大的统一战线,它具有“大团结,大团结,包容一切代表”的组织优势。新时期人民政协要坚持统战性这一基本属性,强化思想政治领导,广泛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其“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功能,继承传统、守正创新,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办好,把最大的公约数、最大的同心圆联合起来,凝聚起新时代、建设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四是必须坚持求同存异方针。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政协在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企业改革、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积极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组织,人民政协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广泛、持久、深入的参与。新时期的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制的作用,既要充分利用民主,又要加强团结,要建言献策,要凝聚共识,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元化的关系,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这样才能找到最大的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五是必须强化思想政治领导引领广泛凝聚共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工作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团结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要把深化党的理论创新理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共同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和对政协工作的要求。要把学习党的理论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四史”、统一战线历史、政协历史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回顾历史,人民政协在党的领导下,不辱使命,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展望未来,在新的长征道路上,政协肩负着光荣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书写人民政协事业的新篇章,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1-11-12(0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3).
[7]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1(2).

作者简介:江成,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联系方式:13022308151,电子邮箱:1315990116@qq.com,地址:内江市市中区广场路323号,邮编:641000。

 

 

 

 

 

 

 

 

 

·上一条:浅论加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重大意义
·下一条: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