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芳草文苑 > 正文
 
读李白的两首访道诗
(2022-6-10 19:18:00) 来源:

王宗全

 

      一部《李太白全集》①,收录诗歌1010首,但在诗歌题目中有“访”字的仅有两首。一首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另一首是《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这两首诗很有意思。我们先来欣赏第一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是个神秘所在。
      说它神秘,一是当年李白缘何要上戴天山?他是从哪里上的戴天山?他上戴天山去干什么?这些都还没完全揭秘;二是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响誉大唐、响誉神州后,它就成为许多诗人、士子、游客、探险家向往之地,但直到如今,距李白登戴天山一千一百多年过去了,戴天山依然如李白在诗中描绘的那样藏在云雾山中,还没有一条路——哪怕很窄的路——通往山顶;三是要登上戴天山,完全凭借勇气、毅力、手脚并用且不管晴天雨天都要摔若干个“屁股墩”才能上到山顶。
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后注解:

    《西溪丛语》引《绵州图经》云:戴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明寺,开元中,李白读书于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谓“康山读书处”也。《一统志》:大匡山,在绵州彰明县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先说“在绵州彰明县北三十里”,“绵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绵阳市。“彰明县”原名叫昌隆县,唐玄宗时避玄宗名讳而改名为昌明县,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又因避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之讳,改为彰明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与江油县合并称江彰县,1959年改为江油县,1988年成为江油市(县级)。“县北三十里”,说是是直线距离,山势陡峭,崎岖难行,远不止平路三十里的付出。
      戴天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大匡山山脉戴天山村(以前叫旱丰村)。杜甫说“康山读书处”是正确的。“大康山”被后人误读为“大匡山”,“匡”与“康”属双声,只是“匡”(kuang)比康(kang)多了个介母(u),很容易发生音变。
      戴天山在当地被叫成“盖天山”、“神农山”,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座山。那可真是个世外仙境,有的人一听说仙境便想到山清水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如桃花源一般。如果你真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李白出蜀前在两个地方读过书,一个是小匡山读书台,另一处是大匡山大明寺。值得注意的是江油有两个大明寺,一个叫大因明寺,一个叫小因明寺,两个寺相距不远。因明,是梵文“Hetuvidyā” 的意译。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指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本指古印度的逻辑学,因明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合称“五明”,其中“内明”就是指佛学。大因明寺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贞观年间,法云禅师便在大匡山开设佛堂,这就是大因明寺的前身,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为避黄巢之乱,唐僖宗李儇(xuān)往四川躲避战乱,途经昌明县(今属四川江油市)时,县令何宗敏奏请僖宗为大因明寺题写寺名,僖宗御笔亲书“中和大明寺”匾额。(“中和”是唐僖宗的年号;“大明”是有别于距此不远的小因明寺,大因明寺格制规模比小因明寺要高要大,故题“大明”;还有一说是因《诗经》中有《大明》一诗,但此说不太可信,《大明》是《诗经大雅》中的叙事诗,歌颂周朝的辉煌历史;而僖宗此时正在逃难路上,有点惶惶然,怕是没有雅兴念颂周王的赫赫武功和光辉历史)。
      李白在读书台读书的时间久一些,史料记载,他跟随蜀中梓州盐亭(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赵蕤学剑术,学纵横之策,是在读书台学的,但为何又要到大明寺来读书,学界其说不一,有人说大明寺禅房幽静适宜读书,有人说大匡山山深林密,更加神秘,这更适合李白喜欢探险的个性。有人说当年李白隐居于此读书,读书就是读书,怎么叫隐居呢?要知道李白在小匡山读书台和大匡山大明寺读书时还是个十八九岁的积极上进的俊朗少年,他干嘛要隐居?
      李白为何要登戴天山?他上山去干什么?诗歌题目说得明白:访戴天山道士。李白那个时代,在彰明县及邻县,道观多的是,例如乾元山的金光洞道观,传说太乙真人就是在金光洞修道成仙的。还有大匡山的城塘关道观,传说是哪吒三太子的诞生地,至今每年有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许多道众前来瞻仰朝拜。李白为何偏要选择戴天山道观,只是因为大明寺离戴天山近吗?原因怕不是那么简单。一是道观不少,道士甚多,但能入李白法眼的却不多。登戴天山,辛苦半天,累死累活,他也心甘情愿,说明这道士不简单,道行很深;二是李白从小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②《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三是访的结果:不遇。参禅高道云游四方,来无影去无踪,你小青年李白如何访得到?正因为访道不遇,才“愁倚两三松”,也正因为“不遇”才留下如此佳什。他倚靠青松,沮丧、失望、怅恨久之,但并未因不遇而使他停下“好入名山游”的脚步。
      2017年春天,我陪同恩师丁稚鸿先生和其他诗友,上吴家后山看辛夷花,顺便登戴天山。丁先生作为享誉国内的李白研究专家,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登上过戴天山,有一年已经走了一半路程了,车子要下山了,只好抱憾而归。而这回又恰逢下雨,又无法上山,只有我等几个后学帮他完成这个心愿了。
      要上戴天山,先要到达吴家后山,要到吴家后山,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大康镇往佛爷洞景区再向西南上山;另一条是从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猿王洞景区前过桥上山;第三条是从含增乡上山。
      上得吴家后山,还要继续往西,往山里走。开始一段是水泥路,走不到两三里,变成毛坯公路,俗称“机耕道”,拖拉机可以跑。但路上只有车辙而没有车,再往山上走,走到一排废弃的掀掉了房顶的红砖房——据说这房子是以前森工队伐木工人住的。
      再往里走,手机没有信号了,路也没有了,眼前景象真的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甚至想这柳子厚他咋个把戴天山景象写得如此逼真呢?
      偶尔,天上传来瘆人的一声老鸹或其它什么大鸟的叫声,你也可以觉得是一声“猿哀鸣”,心里一惊!没有太阳,辨不清方向,找个人问问吧,四周哪里有人?杳无人烟。
      好在那天下雨,前面有个年青人也上戴天山。他是我们一行的一个司机,年轻,走得快,地上便留下脚印成为我们的路标。我们顽强地向上走,出发时十多个人,走一段,折回去两个,嫌路滑,泥泞,再走一段,又折回去三个,最后只剩下我们三个。一个是我的同学,另一个是国土局的老王,我们同是青莲诗社的。
      一路上古木参天,遮天蔽日,藤蔓勾连,荆棘丛生,地上是厚厚的厚朴③叶子,很宽很大的。枯树倒地,横七竖八。古墓茔塚,碑碣漫灭。根本就没有路,能过人的地方就是路,依稀辨别出前行人的脚印,我们三人不断地溜“屁股墩”!地上湿滑,又有厚厚的树叶,所以溜了“屁股墩”也不觉痛,爬起来又走。后来有晴天上戴天山的,也说不时要溜“屁股墩”,因为地上树叶太厚,腐植质太多,看不见路的虚实,你以为是平地,但一踩上去,下面是一个坑“扑通”溜一跤。
      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走到了戴天山山下,听见头顶上有人声,便大喊,上面有人回应,是那隐士钟先生送前面那个年轻人往山上去后,回来了,我们问离山顶还有多远,他说不远了。于是干劲十足,一鼓作气,向山顶攀登,终于,终于,我们三人到了山顶,纵目远眺,群山迤逦,高低起伏,郁郁葱葱,山势腾越,生龙活虎。
山顶上,孤零零地一个小庙,年久失修,破败凋零。庙侧的篾编墙壁已经脱落了两大块,庙里供奉的是太白金星和另外几位菩萨,右边厢房是个禅房,里面的卧榻只剩下几根木杆,庙门匾额上却写着“神龙山”三个字。这就是戴天山?这就是当年李白寻访的那位戴天山道士修道之观?我们也“愁倚两三松”, 满腹疑问、不甘、怜悯、叹惜、痛惜、唏嘘不已。
      诗中说“犬吠水声中”,有犬吠,说明附近有人家,而我们去时从头到尾都没有犬吠,人迹罕至,万籁俱寂,心里难免发毛。
    “桃花带露浓”,必是春天,桃花盛开,春光明媚。
    “树深时见鹿”,树深是事实,鹿我们未见到,说明李白去时森林更大,各种动物都有,既然有鹿,虎豹这些也应该有的,可见李白胆子蛮大的,颇勇敢的。
    “溪午不闻钟”,李白长途跋涉,不晓得摔了多少个屁股墩,走了一上午,上得山来就午时了,本来道观中午晚上是要鸣钟的,但午时已交尚未听见钟声,暗示这高道士又云游四方去了。这山虽陡峭难行,暗示道行很深的道乾才在此修道。能让李白翻山越岭一上午还要冒着很大危险才上得山来一“访”的能是等闲之辈?必是道行很深的“真人”以上级别的道士。
      至于“野竹”“飞泉”那是有的。当时一心一意往山上攀登,便没有兴趣去欣赏;再说了,树木遮天蔽日,哪里看得见其它?
      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王夫之评价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④就是说紧扣题目,不枝不蔓。访道士而写的是一路的风景,见闻,句句不见道士,而句句又在写道士,所以说是“愈死愈活”。
      王琦也说:“唐仲言日:今人作诗多忌重叠……如此诗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吁!古人于言外求佳,今人于句中求隙,失之远矣。”⑤意思是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水声,飞泉,树,桃共,露水等,显得重叠,殊不知诗仙不以辞害意,在诗外求佳处,而不像现在的人作诗,在诗句中找毛病。     清代屈复的《唐诗成法》评价这首诗说:“不起不承,顺笔直写六句,以不遇结。唐人每有此格。‘水声’、‘溪午’、‘飞泉’、‘桃花’、‘树’、‘钟’、‘竹’、‘松’等字,重出叠见,不觉其累者,逸气横空故也,然终不可为法。”飘逸之气横空出世,一般人想效法也效法不来。
      我们再来读《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也就是唐玄宗“三欲官白,妃辄沮之”,加上张垍、高力士挑唆诋毁,李白“恳求还山,帝乃赐金放归”⑥的那一年的秋冬之际,李白离开京城后先与高适、杜甫畅游,然后到陈留访问采访使李彦允,再由李彦允引荐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高功法师高如贵授道箓。“道箓”就是手抄的道经,是加入道教的凭证,用朱砂写在帛绢或黄表纸上,由道众晨读晚诵。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理论,中国的士子年轻时都是怀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积极进取,悬梁刺股,求得功名,干大事业,若是失意失望,被贬官削职后则转向道家,用消极避世,逃避现实,清静无为的思想武装头脑,以求心理平衡和心气宁静。但李白的情况却有些特殊,如前所述,他年轻时就对诸子百家思想都感兴趣,广泛涉猎。他访戴天山道士时是不可能就此入道教的,而“赐金放还”后他已过了“不惑”之年,入道教,求道箓,的确有消极避世的想法,所以才正式入道,但从他后面的行程看,他并未静下心来学道,更未停下漫游的脚步,他离开长安,出苍龙门,过白鹿原,经过灞陵、蓝田,到达商山;然后,沿伏牛山一直往东,到南阳后转向北行,到达中原腹地鄢陵县就是访盖还的这地方,请高如贵的弟子、诗人、书法家盖还为他造真箓,并特意作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怀揣着真箓,他又继续北行抵达陈留,进入梁、宋,又东去济南,再向东去蓬莱,匆匆,匆匆地游走。
    “真箓”就是道箓,高道士已经为李白写了道箓,为何又要请盖还再手书道箓呢?据《隋书》记载,加入道教,先要接受《五千文箓》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接   下来还要接受《三洞箓》全名叫《上清三洞五雷经箓》,还要接受《洞玄箓》,最后还要接受《上清箓》这四种符箓都有了,就相当于有了委任状,能将道箓学透了,背熟了,就在神灵界有了权力,就可以做道教法师,可以遣神驱鬼了。
      这首诗,重点在写人,夸赞盖真人的道行和书法。别小看这盖还,“安陆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你看盖真人十岁就得道了。“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盖真人布道时能言善辩,口若悬河。“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那一手草书连天上的神仙也惭愧。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盖天师不但口才好,字写得好,诗也作得好!写的诗在山东那可是第一流的。然后他夸赞这真箓的作用——“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像北极星一样能消除三灾八难,受箓后我也像蛟龙添了羽翼一般。再写我入道教后“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举手感谢天与地,我要与天地虚无共始终。李白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的心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物拘役。
      更有意思的是两首诗都“访”的是道士,能入李白法眼的肯定不是入门级的道士而至少是“真人”(道行很深的道士称为“真人”)。两“访”,一“不遇”而一“遇”。因“不遇”而留好诗,而使戴天山名传千古;因“遇”而对道教有更透彻的了解。一写景而一写人,写景多而不杂,意境寥廓,景中见人;写人则生动形象,风骨凸现。一作年少时,一作赐金放还后。年少时对道家崇拜有加。李白说他自己“五岁颂六甲,十岁观百家”⑦,道家当然属“百家”之一且排列第三,一般称“儒、释、道”。访戴天山道士时是一个读书人对道家、道教作深入了解,作为知识储备;而访盖还则是在长安失意后对心灵庇护的寻求,是人生规划和重要调整。
       那年从戴天山回来,余味无穷,李白是诗仙,本不敢在他面前作诗,但要记下这次行程,胡诌了几句歌行体,以作读李白两“访”诗之留念。

戴天山行

江油有座戴天山,太白留玉美名传。
三月辛夷漫山红,赏花吴家有后山。
观罢木莲翻山去,踏寻仙踪访“戴天”。
不遇道士遇泥泞,漫山厚朴枯叶卷。
十里山道无狗吠,三人耳旁有哀猿。
泥泞漫湧难下脚,黄泥粘履举步艰。
寻路荆棘藤萝里,我等“屁股墩”不断。
天阴无从辨方向,原野阒寂无人烟。
手机静默无信号,偶有老鸹厉声唤。
终见板房人向火,打问不知“戴天山”。
只云有个“黑洞子”,还在白云飘渺间。
奋力前行不言苦,原始森林竟这般。
峰回但见一屋顶,一座房子凹地陷。
倍感亲切大声呼,房角出来一青年。
但言此处“黑洞子”,戴天山行只一半。
参天古木强拦路,藤萝棘刺相绕缠。
古墓碑碣字漫灭,手足并用咬牙攀。
头顶飘渺有人语,大声吆喝自壮胆。
头顶豁然一开朗,眼前千古戴天山!
山顶颓败一小庙,怕是当年真人建。
太白金星庙里供,怕是谪仙参道缘。
未谋道士留好诗,我辈登临独怆然。
天下名山皆如此,顶峰只留勇者篇。

丁酉三月望日于吴家后山木兰山庄


                 
      注释:① 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
      ②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李太白全集》中册677页)
      ③ 厚朴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吴家后山除了辛夷花就是厚朴树。往戴天山行,一路上全是厚朴树,落叶铺地。
      ④(《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中册第1079页)
      ⑤(《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中册第1079页)
      ⑥(《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五附录 年谱第1588页)
      ⑦(《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十六《上安州裴长史书》(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第1243页)

 

     

 


 

·上一条:任劳任怨的小公务员之歌——《诗经·邶风·北门》赏析
·下一条:怀念李文遂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