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芳草文苑 > 正文
 
三台籍志愿军特等功臣陈代全 ——被“王芳”歌唱的英雄炊事员
(2022-6-27 20:08:00) 来源:

陈和平

      每当我们唱起“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首气壮山河的革命传统歌曲时,就会想起新中国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的经典电影《英雄儿女》。而这首歌,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英雄赞歌》,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部电影及歌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文化符号,甚至可以说是志愿军英雄形象的代名词。其实,在这部电影中,志愿军文工团女演员王芳还唱了一首《歌唱炊事员》,是用曲艺的形式演唱的,只不过没有那首主题歌出名。而《歌唱炊事员》,便与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关。
      电影《英雄儿女》中有这样一场戏:文工团王芳和她的战友,去前线阵地慰问演出,为炊事班演唱京韵大鼓《歌唱炊事员》。在这个曲目中,王芳唱出了老赵和老李两个志愿军炊事员,在送饭上阵地途中,赤手空拳抓获美国兵俘虏的事迹,看得中国人非常过瘾,非常解气。
      但是,千千万万的观众也许至今都不知道,王芳演唱的《歌唱炊事员》这个曲目,确实是文工团编剧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只不过“老李”或“老赵”,在炊事班的真实生活中,不姓李也不姓赵,而是志愿军特等功臣陈代全。

一根扁担俘获3个美国兵

     20年前的夏天,那是2002年的6月,我专程去采访陈代全老人,他已经年满81岁。家住四川省三台县古井镇一村6组。他与老伴随大儿子陈子华一家生活。老远就看见陈家院门上,悬挂着一块金字匾牌,走拢细看,上款是“陈代全同志在朝鲜荣建特等功纪念”,中间是“人民功臣”四个大字,下款是:“1953年10月,三台县人民政府赠”。
     尽管陈代全老人听力不太好,手脚也不太灵便了,但是精神很好。提起当年他参加抗美援朝的往事,他特别的兴奋,记忆力也特别地好。
     1949年初,在古井街上赶场的陈代全,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1949年12月,在解放成都的西南大决战中,他随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60军投诚。1951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奉命从四川开拔,赴朝作战。此时志愿军第四次反击战刚刚胜利结束,第五次战役正在准备。陈代全跟随 60军180师540团,一到朝鲜便进入战斗第一线。陈代全先后在60军工兵连、机炮连当士兵,后来在团后勤处当干事。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发起前,为了充实一线,他调到炊事班当了副班长。1951年4月22日晚,第五次战役打响,万炮齐轰,山摇地动,志愿军向敌人阵地发起全面猛攻。陈代全所属的180师,在突破正面之敌后,又跨过汉江,奉命朝敌后穿插。次日天亮时,180师与主力部队围歼了大部分敌人,剩余残敌分散逃跑,180师乘胜追击。但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供给困难,使孤军独进的180师陷入支援之敌的包围。据陈代全讲,180师的突围战打得异常艰苦,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他所在的540团这个排,打到最后,只剩他和一个副排长。   
      战斗临近结束时,他与这个副排长煮好饭,给坚守阵地的连队其他官兵送饭。刚走到半山腰,就看见有3个美国兵,头戴钢盔,手持卡宾枪,鬼头鬼脑,东张西望。他们判断这是被打散的逃兵,于是悄悄靠了上去。副排长敲铁桶,他举扁担,用战场英语大喊“缴枪不杀”。突然袭击把美国兵吓傻了,连忙丢下武器,举手投降。他俩捡起一挺机关枪和两支卡宾枪,押着3个俘虏下山。   
      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召开庆功会,各授予他们一次特等功。随后,他俩又成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炊事员老赵老李的原型,美名传遍了全世界。
      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兵投了降。陈代全说:“尽管美军武装到牙齿,曾经气焰嚣张,但是经过几次反击,已被打得丢盔弃甲,垂头丧气,又以为我举起的扁担是新式武器,害怕我与他们同归于尽。怕死嘛,只好投降。”


  
退伍安居古井镇,特等功臣再立功

 

      1955年,陈代全复员回到三台县古井镇。三台县政府当时为了照顾他,褒扬志愿军英雄,就让他随意挑选一份工作,由国家把他养起。可是他却说,我没文化,没技术专长,怕耽误国家的事情,还是让我回农村吧。县民政局长说,您是特等功臣,又是三台的光荣,国家怎么养您都应该,哪能不安排工作。陈代全又说了,我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已经很不错了,那么多战友,把生命留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我与牺牲的战友比,已经满足了。
     陈代全执意回村当了农民。当时,农村正在开展合作化运动,大家要选他当合作社主任。他说,我要考虑几天再说。随后几天,他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又到村里开办的豆腐房、打米房和饲养场去考察,心里有了底。社员再选他当合作社主任,他便答应下来。新婚不久的妻子笑他,放着国家干部不当,硬要当不拿工资的九品官,真笨。他笑呵呵地说:“当个村官,心里踏实。”
     从1955年到1970年的15年间,志愿军特等功臣陈代全,先后当过本村合作社主任、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长和大队财会员等职,从没有离开过农村。他还多次被评为县、公社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成为优秀的劳动者。
      陈代全淡泊名利,拒绝以自己的名字取代乡名。1955年冬,与三台县紧邻的中江县,为了纪念中江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特级英雄黄雄光,将黄继光的家乡改为“继光乡”,将他读过书的学校改为“继光中学”,还修建了黄继光纪念馆。三台县获知后,有人建议把古井乡改为“代全乡”,还有人建议为陈代全修纪念馆。他知道后跑到县上说:“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英雄壮举千秋万代都要纪念。我虽然和他是一个兵团的战友,但我比他差多了。而且他光荣牺牲了,我还活着。修纪念馆,改乡名的事,千万使不得!”
    1970年秋,为扩大都江堰灌区,三台县组织人员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已经48岁的陈代全主动申请加入施工队,并以军人的传统,吃大苦,抢重活,奋战在第一线。由于这年秋雨连绵,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在工地上他患了肝脓肿。入院治疗时,又摘取了两根肋骨。但是伤口刚拆线,他就又跑回了工地。在修建人民渠的5年施工中,他连续5年都被绵阳地委和行署评为“五好个人标兵”。他以荣立新功的荣誉奖状,为特等功勋章增添了光辉。
      我询问陈代全对特等功臣的看法。他说,军队立功都有规定,比如当时打下一架飞机,炸掉一辆坦克,活捉几个俘虏,都可以立大功。我没想到的是,我当个炊事员也能立个特等功。那是碰巧了,没什么。我从来就觉得那是我应该做的。战场上你死我活嘛。你们以后不要再炒作这个特等功了。

两个捉俘英雄演绎新的传奇

      2002年7月27日,《河南商报》发表一篇题为《扁担英雄演绎传奇人生》的文章,报道了一名叫刘会来的志愿军炊事员,在一次送饭途中,用扁担作武器活捉8名美国兵并荣立特等功的故事。文章中提到,刘会来当时有位战友,与他并肩战斗捉俘虏,而且事迹被写进了电影《英雄儿女》。如今刘会来年事已高,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再见到当年一起立功的战友。
      这年8月5日,一位叫赵汉章的读者赶到《河南商报》反映:1978年他到四川省三台县招兵时,曾听到类似刘会来的故事,他还专程去拜见过那位特等功臣,但是记不起那位英雄的姓名和具体地址了。根据赵汉章提供的线索,第二天,《河南商报》记者殷晓章与《绵阳晚报》联系,并发来传真,希望《绵阳晚报》大力协助寻找刘会来那位战友,促成两位老英雄的“再聚首”。
      2002年8月9日,《绵阳晚报》记者瞿军专程赶赴三台县古井镇,在镇武装部王部长陪同下,拜访了陈代全,介绍了刘会来的情况。陈代全说,我不认识刘会来,我与我们那个副排长是在第五次战役中活捉的鬼子,他是在第三次战役中活捉的8个鬼子,这是两件事。抗美援朝打了好几年,类似的事恐怕还不少。他还回忆起,他们排与他活下来的副排长是山东人,好象也姓刘。但肯定不是河南的刘会来。而山东那位刘姓副排长,他早就失去联系了。
      两家媒体认为,陈代全不是刘会来要找的那位战友,但他们的经历是相似的,促成两位“扁担英雄”的历史性会面,对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发扬光荣传统,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于是决定大力促成刘会来入川。
      2002年9月3日,《河南商报》记者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生活》栏目组,陪同河南省焦作市的特等功臣刘会来抵达绵阳市。两天后,刘会来一行又赶到三台县古井镇一村6组,会见了陈代全。中央电视台、《河南商报》、《绵阳晚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共同记录了两位扁担英雄握手拥抱的那一历史性时刻。陈代全和刘会来都是“一根扁担活捉美国鬼子”的志愿军炊事兵特等功臣,但令人奇怪也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共同隐姓埋名几十年,做了普通老百姓。
      9月6日至8日,陈代全与刘会来相约携手,来到西部科技城绵阳,一起参观了科学城的科技成果馆、长虹电子集团公司、某科研所的风洞试验室,并游览绵阳市容市貌。看到祖国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看到军事技术的飞跃发展,两位老英雄无比激动。陈代全几十年深居简出,极少到成都、绵阳这些城市,感触更是良多。他对周围的青少年朋友们说,我们那会儿用扁担抓俘虏,是没办法的事啦,敌人武器比我们好嘛。如今有了原子弹,氢弹,导弹、飞机,武器好了,但杀敌的勇气不能丢啊!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敌人永远学不去!当时美军和“联合国军”有飞机有坦克,一打仗先用大炮狂轰烂炸几小时,结果还是输了,为啥?他们怕死,不敢刺刀见红。现在我们武器又好,又不怕死,首长又会指挥,打起仗来还怕哪个?我们国家和民族再也不受欺负了,好啊。
      这次会面三年后,低调的老英雄陈代全在老家病逝,走完他传奇的一生。

 

·上一条:父亲节忆父亲
·下一条:难忘的北京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