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芳草文苑 > 正文
 
也说“热”
(2022-8-25 16:43:00) 来源:

王宗全


      今天早晨,终于,终于,下雨了!
      我站在空地上,享受这久违的秋雨,我希望雨下得越来越大,我希望我淋成落汤鸡,我希望这雨痛痛快快地下个三两个小时,以解田垄之旱,以解心头之暑,以散城乡之热。
      前天已交处暑节气,“处暑”就是“出暑”,“暑将退伏而潜处”。但今年与以往不同,今年很热。特别是四川、重庆。重庆自古有“火盆”之称,它热是有历史的,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这热却热得过分,热得难耐,热得心慌。
      这一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是看天气预报,每天都是最高35—38度,看15天预报,说是5天后要降温,要下雨,但5天天仍是高温红色预警,又看,又说是5天后要降温要下雨,人们怀疑这预报是不是心理安慰?
      许多地方高温烧坏了变压器,烧燃了变电站,设备毁损全城停电!人们饱受高温煎熬,电力工人冒着酷暑抢修,商场里空调成了抢手货,安空调的排队等候。天上万里无云,太阳从一出来就雄赳赳地毫不吝啬地挥霍热能,中午时分,一出门就像扣在了蒸笼里,出气都感觉快要窒息。
      政府出台政策,工业用电全停以保民生用电,各地组织人力物力抗旱保收。路灯开一半,电梯停一半,广告灯关掉等节电措施落地见效。
      许多地方热射病夺人命,绵阳市中心医院每天都要收治几例热射病(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不时有民间口头播报说某地某户舍不得买空调、风扇竟至热死!某地某环卫工人热射病不治身殒。
      热,确实热!
      再热,快递小哥还是在跑,环卫工人还是在扫,交警还是在路上站到,安装工还是在搞,厨师还是在烟薰火燎,建筑工人还是三班倒。
      从古至今,夏天都热,“秋裹伏,热得哭”。你看白居易那时代,夏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热!陆游那时代“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酷热!陆游还有一首《剧暑》诗说“六月暑方剧,喘汗不支持。逃之顾无术,惟望树影移”,你看热得和我们前几天差不多吧?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白日鼠白胜出场唱了曲山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你看,“似火烧”不正是昨天以前四川、重庆的日子吗?“野田禾稻半枯焦”不正是农田里的旱情吗?
      怎么会这么热?
      专家说什么“大气环流阶段性波动”,又说什么“拉尼娜现象影响”等,专家的话有信度,但老百姓听不懂。老百姓懂的是家家户户有空调,超市写字楼有空调,加上大街上汽车空调等,冷气全开,营造了一个凉爽的小环境,却把热气排到外面,使外面的大环境更热。索性都把空调关掉或调高点温度,不至形成热岛它就不会这么热。
      七十年代我们修涪江河堤,也是酷热难耐,年轻人又不习惯扇扇子,干活也没空摇扇子,穿件背心一条大裢衩子上工地干活,早晨六点过出工,清风扑面,凉爽宜人,干到十点半收工,午饭后跳进涪江游一盘。下午出工晚些,但还是热,不过我们都习惯了,那时树荫下便觉得凉爽,直到晚上十一点过,才退热,我们跑到涪江边,坐在水边享受那难得的凉爽江风,说不出的惬意。
      另一个原因现在的人娇贵,一热就进空调房。人一旦习惯了空调环境,只要低于空调温度他便觉得热得不行。
      还有媒体的煽“火”助热,哪里的地面可以烫熟鸡蛋,哪里的地面烤化鞋底,今年又如何如何是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南极冰山又在融化,哪里的河床露了底等等,媒体不负责任的渲染夸张,增添人们的心理热度和恐慌压力,人们更觉得酷热难耐。
      其实你放在大尺度框架内看,这些极端天气并不是现在才有,也不是现在最甚,何必大惊小怪,何必杞人忧天?热过去就会凉下来,即使有变化,也是渐变的,也是若干万年之后的事。爱护环境是对的,敬畏自然也是对的,要有科学头脑才是最重要的。要相信人类智慧会应对自然演化中出现的问题的。放在大尺度内看,从古至今夏天都很炎热。今年只是有点特殊,如果以此就推断地球怎样怎样,人类又怎样怎样,虽想象丰富但于事无补。
      最后借一句古人说的很有智慧的话:“心静自然凉。”试一试,真灵!

·上一条:唯有人心不可防——白居易《天可度》赏析
·下一条:袁加锦:明明还可自由行,为啥总要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