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天银 舒锐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要遵照党中央要求和习总书记的指示,在全党和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就一般而言,是人们从价值角度对国家、社会、人生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依据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依据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血脉,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保障社会的和谐有序,判断事物的是非和美丑,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操守。因此,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当代中国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和价值思想,是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鲜明标志,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它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在全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确立了以24个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基本价值就更加彰显,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更加明确,全民的价值规范就更加有效,文化的价值建设就更加集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覆盖了全国各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国家价值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摆脱贫穷、实现富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警醒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时刻不忘历史教训,始终把注意力凝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上来。人民民主是我们党高扬的光辉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既是国家形态,又是国家形式。只有坚定不移发展国家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国家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国家民主意识的日益增强,不断启发人民的民主意识、培育人民的民主素质,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目标而自觉奋斗。国家的文明程度,直接体现着国家的性质与方向,直接决定着国家能否给国民带来安全与幸福。国家文明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明,包括文明的国家制度、文明的国家形态、文明的国家行为;狭义文明,则是指文明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无疑,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国家所必须达到的价值目标。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以制度文明推进国家治理文明,通过国家的文明力量引导和涵养全社会的文明行为。政通人和,历来是国家发展的最佳状态。社会和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接目标。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以国家的力量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裂痕、倡导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国家力量。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承接与超越以往社会形态的价值跃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新社会的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弊端的障碍,让一切发展要素充分运转,让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自由趋势。社会的自由活力表现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发明创造的持续性、追求幸福的主动性、冲破桎梏的强烈性,充满自由活力的社会是蓬勃向上、阳光乐观,鼓励奋斗、百折不挠的社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平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的平等性质反映为平等的价值原则。缩小社会分工造成的差别,减少社会流动的门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是依据公正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更加提升。弘扬法治价值观,就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有效遏制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行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形象。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遵守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遵守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就形成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属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爱国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做到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尽心尽力为国奉献,甘洒热血保卫祖国。敬业属于公民与职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敬业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属于公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诚信价值观要求公民诚实可信、信守诺言、履行契约、相互信任,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友善属于公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友善价值观要求公民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于包容,友好待人、正当谋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公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繁重任务,迫切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底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先进价值观念相承接,又要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体系。两大制度体系的竞争与较量,实质上是两大价值体系的竞争与较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内含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基于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就是确立和增强当代中国的价值自信。其次,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民族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形成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目前,发展的失衡、财富的差距、观念的冲突,都使得凝聚价值共识既迫切又艰难。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统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需求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不同地区、民族、行业、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共圆中国梦的过程中一起实现人生梦想。再次,面对全面深化化改革趋势下利益矛盾交织的新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的价值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解决关系复杂的利益问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靠制度和治理解决利益矛盾。因此,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要以一定的价值观为目标牵引,通过价值观赋予制度以灵魂,给予治理以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突出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和治理。例如,体现在政法工作上,就是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使我们的司法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价值观是行动的价值引力,先进价值观是一种推动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先进价值观的时代符号和中国表达。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大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张扬中国梦的理想风帆,坚定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念,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人生价值、社会理想、公民责任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激发得越是充分,效果展现得越是显著,中国梦就越能从梦想到现实,从“憧憬世界”到“创造世界”。
价值多元决定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受不同的价值观驱动,往往在不同的价值观中做出选择。同样对待财富,有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是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同样对待权力,有的是秉公用权、执政为民,有的是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同样对待法纪,有的是遵纪守法、不越雷池,有的是目无法纪、徇私枉法等等。这些价值冲突表明,培育和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树立与之相适应相符合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只有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化入社会,才能发挥它的驱动作用。要达此目的,必须采取两个关键举措。
第一个关键举措是要促进“三个转化”。一是要促进价值理论向价值心理转化。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大力促进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使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和内化价值,真正发挥其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二是要促进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价值观并不完全等于价值行为,确立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公正尺度,还要把行为的褒贬和行为的取舍一致起来,使价值评价机制转化为人的行为机制,使价值评价标准成为人们行为的自觉准则。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价值律令神圣和庄严的感情,价值的社会评价就很难规范其行为。三是要促进价值规范向价值示范转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涌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实际证明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可行性、普遍性,从而促使核心价值观在最大程度上进入生活、进入群众、进入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如焦裕禄、罗阳等的先进事迹,就是先进的价值示范,就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证明。要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第二个关键举措是要抓好社会影响力强的群体的带头作用。一种好的价值观的形成,都遵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规律。要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彩,关键要从社会影响力强的群体抓起。这主要包括三类群体:一是相对于群众而言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军中的高级领导干部;二是相对于一般群众的社会公众人物,如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演艺明星等;三是相对于未成年的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无论是从我国历史,还是从世界发展状况看,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倡导,都必须首先有“大人们”真心信奉并身体力行,才能让群众乐于接受和效仿,从而在全社会尉然成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相信各级领导特别是高级领导,一定会带头示范,做出表率,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和成效,引领群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