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我省工业文化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023-1-13 19:45:00) 来源: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国家对此非常重视,由国务院八个部委共同制定并发布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但从我省情况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相关政策要求无法落实。

一、存在问题

1、形态业态不匹配,鱼目混珠。位于中心城区的工业遗产由于中心城市租赁价值高、经济效益突出,很多工业遗产遗留下来的厂房均被开发为特色餐饮、酒吧、室内运动场、动漫产业孵化园等产业,跟主体原有的工业文化毫无关系。以成都市为例,老旧厂房租金高达50--80元/平米,城区内的工业遗产项目如东郊记忆、白药厂1906等项目,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均发展成了老工业园区形态的商业综合体业态。

2、借艺术文创名义,鸠占鹊巢。很多工业遗产所在地,都企图模仿复刻北京798项目的商业模式,建成艺术家创作基地或艺术博物馆群落。却忽略了所在城市的艺术文化产业体量不足的事实,导致很多项目空置率高、产业落地性差,资源浪费情况严重,且艺术形态也与主体原有的工业文化关联甚微。

3、偏远地区不受重视,废墟林立。因抗战战略南迁、三线建设等历史原因,我省的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多达19个,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最多的省份,资源得天独厚。还有很多三线建设遗迹废弃已久,未申报工业遗产。此类项目多隐匿在大山深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商业价值难以体现,导致至今无人问津。

二、就此建议

1、产业调整,对正常经营的工业遗产进行工业文化再挖掘及包装。将遗产的工业文化内容以博物馆、工业研学现场教学点、工业文化传承基地等形式植入现有业态的空隙中,既能宣扬工业文化内涵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形象和文化内容两方面包装已有业态,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2、及时纠偏,对开发率低的艺术园区或正在开发的项目进行干预。回收空置的厂房或场馆,引入与工业文化相关的产业,如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教育基地、工业研学基地等;同时引导已入驻的艺术家创作基地或艺术博物馆,针对园区的特定工业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共同搭建文化传播推广平台,将本地工业文化发扬光大。

另辟蹊径,将偏远地区工业遗迹与乡村振兴结合开发造福当地。很多军工工业遗迹坐落在深山峡谷,如乐山金口河、广安华蓥山等,是一个时代的工业印记,也是有文化、有故事、有回忆的项目素材。在三线建设时期,很多城镇甚至因厂而建、因矿而生。随着三线建设结束、厂矿搬迁撤离,留下大量的闲置工业划拨用地,当地经济萧条、人员流失严重。建议将工业遗迹的盘活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出台相应的地方扶持政策,为土地、发改、财政、行政审批等方面提供开发便利。这样既能走出一条四川特有的乡村振兴道路,又能彰显西部工业大省、工业强省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还能塑造一批工业文化品牌、建成一批提升工业文化自信的模板项目。

 

省政协民进组委员  张富明

2023.01.

·上一条:为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汇聚智慧力量 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接受联合采访
·下一条:关于我省2023年稳经济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