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闲话杂谈 > 正文
 
绵阳市教育史浓墨重彩的一页:川北大学
(2023-3-29 15:47:00) 来源:绵阳

陈和平

绵阳在民国时期曾经拥有两所大学,一所是抗战时期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这已经为人熟知了。还有一所本土兴办却少有人知的川北农工学院即改名后的川北大学。川北大学不但填补了绵阳民国时期地方教育中没有本地创办的大学之空白,还延续到解放后遍地开花,多处兴教。这体现了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在绵阳历史上书写了鲜为人知又浓墨重彩的篇章。

川北大学的筹备,开学和发展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内迁到三台的国立东北大学陆续回迁沈阳,到1946年春完成。但是,时任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四川藉教授李季伟并未随校回迁,他3月在成都报纸上发表文章《国立东北大学迁移后三台高等教育当如何调整》。当年4月,他在参加四川省第一届参议会上,又提出利用空置东北大学校舍创办本地大学这个问题,并力主参议大会通过了在三台原东北大学校址兴办本土大学的议案。4月底,四川省第十二行政专员督察区,在三台召开教育视导员会议,专题落实省参议会议案。辖区代表9个县:三台,遂宁,盐亭,中江,蓬溪,安岳,乐至,射洪,潼南。决定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第十二区专员程厚之为筹备会主任,三台县长李劲夫,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为副主任;决定联合川北36个县和十大盐场,共同出资组建该校基金会。同年5月6日,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召开首次会议,决定募集基金二万万元(200万元,下同);呈文给四川省府和民国教育部,请求核准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申请接收东北大学校舍校具,力争本年下学期正式开学。

同年5月13日,四川省第二次参议大会在成都召开,李季伟等参议员邀请省府各厅处官员和机关学校长官,与川北各县省参议员,共同商讨川北农工学院办学事宜。会议协商后发出通电:“川北农工学院之设立,对于川北文化经济建设之发展关系至巨。现时即可利用东北大学迁移后之校址设备,接获有形资产在二万万元以上,而无形资产(如可就近聘得名教师及利用原有成规模设施等)价值更难数计。”(引自《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代电》)

5月16日筹备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李季伟担任川北农工学院院长,并宣布学院在当日正式挂牌成立。随后,第十二区在遂宁召开临时行政会议,决定川北各县分担农工学院基金筹集,多者一县20万元,次者一县10万元,再次者一县五万元,由各县参议会筹集,同时各县参议会推定一名校董,参加主持学院事宜。会议认为:“年来区内高中毕业生升学困难,川北地面辽阔,交通不便,困难尤甚。川北农工学院能于最短期间筹备成立,不仅为今后川北青年增开一升学深造之途径,且可为今后川北农工生产事业奠定开创发展之基础。”会议还号召,各县引导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川北农工学院。(引自《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代电》)

 

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代电(原文)

1946年10月8日,在川北36县的支持下,筹备仅仅半年的川北农工学院正式开学行课。校长李季伟提出办学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宗旨是:“乘东北大学迁移后,就其原有设备,因地制宜,改设川北农工学院,以期造就经济建设所需之高级技术人才,以图川北农工生产事业之现代化。”为增强师资力量,他还极力挽留了一些原东北大学的川藉和南方人留校,招聘地方知名人士。同时根据筹备会和第十二区的行政命令,接管了原东北大学的全部校舍,剩余的图书,设施和实验设备,延用了东北大学的管理体制,保证了正常运转。

开学时有近千学生,本专兼修,设立工科农艺,农经,土木,化工,数理,工商管理,农田水利七大系。为尽快建成文理综合大学,还增设了中国语文学系和哲学历史系两个文科。九个系分为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按照当时民国政府有关规章“只需三院九系即可成立大学”,川北农工学院开始就有全日制综合文理大学的架子。但因为是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为主建立,对外称呼仍是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在“开学通电”中就此进行了说明:“唯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财力困难,川北农工学院欲期于短期内达成国立目的,恐属不易。地方举办,虽少受限制,但非合川北各县之人力财力,不易成功。素念台端(三台各方)热心教育事业,对此已成立之学院,务希鼎力维护。关于学院所需经费,当此物价波动未平,公教人员待遇随时调整之情形下,本年开办及经常费用约需一万万元。来年组织扩大所需更多。”

 

川北农工学院第一行政区同学会留影

1948年11月,学院董事会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董事会成员外,还有四川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区专署及所辖各县政府,县参议会,川北盐务管理局及各大盐场,各商会各经办处也派代表参加。“济济一堂,冠盖之盛,兴采之烈,空前未有。”会议决定改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为私立川北大学,由“院改大筹委会”具备公文,呈请教育部核准,号召各级政府和主管官员及一切社会贤达,共同支持兴办大学,培养有用之才。在发表的《宣言》中,列举院改大三条理由:“一是非改大不足以适应川北高等教育也,二是非改大不足以稳定现在所设院系也,三是大学经费设备无虞匮乏也”。会议中还有一件事,足以说明川北兴办大学决心之坚定:现场为基金会增筹黄谷12万担,买下了三台谦吉祥丝厂房屋数百间,土地数十亩,备作大学校舍之用。

 

川北农工学院改为川北大学宣言

1949年春季开学,正式以“私立川北大学”的名称对外招生行课,全省特别是川北36县高中生热烈报考。国家特级艺术大师,绵阳市著名画家李武成,就是放弃了报考成都南虹艺术学校,报考了川北大学,1952年毕业参加土改工作队后任三台县文化馆长。现已退休的原绵阳铁路地区职工学校校长羊重余,也报考了该校,学的化工和机械,后长期参加铁路工作。现绵阳市山鹰园林公司董事长彭山英的父亲,也毕业于川北大学,解放后长期在解放军某科研基地工作。可以说,川北大学为四川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这是建国初期非常重要的技术力量。

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川北大学的关心

1949年12月29日,解放军第18兵团61军181师所属各团,发起了解放三台县的战役,从新渡口和东山多处强渡涪江,攻克县城,各部会师大十字。第二天,军管会和南下工作团在原县参议会(现公安局位置)开始办公,宣布裴润为中共三台县委第一任书记。1950年1月1日,任命刘石安为三台县代理县长,历史悠久的三台县翻开了新篇章。同时,位于三台县城的私立川北大学,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新中国的建立毕竟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包括川北大学在内的一些旧社会知识分子还是很茫然。三台解放时,李季伟正在自贡筹备建立理工学院,为发展化工产业培养人才,川北大学是王兆荣代理校长。他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学长,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张澜写信,表达了自己和教职员工对办学的担忧,询问办学的前途和学校的命运。

1950年2月10日张澜亲笔回信:“兆荣老棣:书来报慰,远念。吾川解放,地方人士第一须着力者,即在提高文化水平,勉与新政令相配合。吾棣代理川北大学校务,并已与政府取得联系,甚善甚善。今后擘划,度驻校代表当有指示,所望精诚合作,频频接受新的理论,勉维现状,徐图发展。澜在此,与中共首脑人物不时往返,觉得他们最不可及者,即是谦虚,谨慎,勤劳,节俭数点。此数美德,说来仿佛老生常谈,若真个躬身实践,则博大精深,无微不至,并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愿吾棣台善体此意,敬恭职事,勿见异思迁,勿舍近图远,守定岗位,虚心学习,积而久之则信誉日隆,前途固未可量也。专此奉复。即颂幸福不尽。”

正是国家副主席张澜的及时指示和驻校军代表的大力宣传,川北大学的师生迅速稳定了情绪,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配合解放大西南,开展征粮和土改以及清匪反霸工作,川北大学还举办了许多培训班,抽调师生组织了工作队,为解放初期的革命工作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这年3月和5月,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两次来到川北大学视察,并接见大中学生假期工作队第三分队队员,与川北大学的负责人王叙五苏黎等合影,商量办学问题。

1950年7月15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书记和川北行暑专员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并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核准,原私立三台川北大学与南充文学院合并,并由国家接管,成立公立川北大学,同时校址从三台迁到南充。原川北农工学院董事会日思夜想把私立变为公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川北大学解放后的空前发展

1950年9月秋季开学之际,公立川北大学在新校址招生。

1952年,为加快培育各类建设人才,特别是中小学急需的教师人才,合并后的川北大学又改名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的主体从南充搬迁到四川省会成都市,但是仍然称四川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而留在南充的这部分,则改称为南充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充西华师范大学。这两所在全国名声响亮的名牌大学,均是从川北大学发展而来的,毕业于这两个学校的绵阳人或者毕业后来绵阳工作的外地人,何止千千万万,包括校长李季伟在内的一些原川北大学教师和毕业留校者,还先后参加了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农学院和绵阳建材学院(后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院,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的筹建或者教学,成为骨干。其中李季伟还在川南的自贡创建了自贡工学院,在乐山创建了技艺专科学院。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拥有现代大学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这个地区或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也是推动这个地区或这个城市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主要力量。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是十分幸运的,先后接纳了著名的东北大学,创办了川北农工学院和川北大学,尽管都历时不长,但在绵阳市教育史上却写下光辉的篇章,为后来绵阳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川北大学的灵魂人物是李季伟。1899年生于彭州竹瓦乡高桥村,1919年自费赴法国勤工俭学8年,先后在里昂,巴黎和格累诺布尔大学攻读造纸,电机制造,高等数学,化学,电器,应用机械学等12个专业,学位拿到手软。1927年回国后在国立上海劳动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任教,曾代理云南大学教务长。同时,他还集资40万元兴办造纸厂,机械厂和石灰厂,勘测设计从成都经彭州到茂县的公路,被当局推诿令他非常失望。川北大学搬迁后,他先在自贡,乐山创办学院并担任校长。之后在四川化工学院,天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任教,1972年4月病逝于成都,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乡梓工商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川北大学董事会核心人物是龙杰三。他创建了三台民革地方组织,在民国时期担任三台县参议长和南部县长,还被选为国大代表。解放后,任川北行暑委员,川北区和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为新中国四川省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作者:陈和平,民进会员,绵阳市政协文史委特邀文史研究员。绵阳市老年新闻文化协会副会长。

·上一条:在民进的关怀下成长
·下一条:民进,和谐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