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辉
诚如荷裔美国学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在其所著《宽容·序言》所言,在明清两代所统治的六百多时间里,中国社会就是那个任凭时光流逝、永不革新的“无知山谷”,从中央到地方乃至乡村的统治者就是那些沿用着几千年来“神圣而不可亵渎”的思想统治百姓的“守旧的老人们”,这些“老人们”秉持着“寸板不许入海”“片帆不准入口”的禁海令,亿万百姓沉闷地生活着,没有光明,没有生机,没有幸福和未来。
到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地打压下历经了多次失败,“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最终在形式上破灭了封建制度,然而中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未能得到解决,广大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依然处在濒临毁灭的悲惨境地之中。
在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尝试失败之后,人民逐渐意识到没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指导,没有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理论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敢于作出巨大牺牲的勇气,中国人民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苦难和屈辱就不可能结束。人民在呼唤,时代在呼唤,历史在呼唤。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历史选择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在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第四条:“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1949年初,李济深等55人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这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建国后,党中央明确了“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是共产党的一条‘固定不移’和‘永远不变’的原则”“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党同心、伴党同行、随党而兴,不忘初心使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协商工作,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情回顾人民政协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人民政协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作的重要贡献,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深刻阐述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使命任务、总体要求、着力重点,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深化对“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认识,充分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积极投身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聚焦中心任务深入协商议政,广集良策促进决策优化、广聚共识助推决策落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