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原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啟璪同志
周维民
黄啟璪同志长我九岁,是我有生以来交往最多的中共高级干部,也是我一生中遇到真正器重、爱护并培养我,而我又真正发自内心敬重、佩服和怀念的上级领导。
与啟璪同志初识是在1985年10月,时任四川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的她(曾任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被省委、省政府委以四川省赴云南前线慰问团团长的重任。慰问团于1985年10月19日离开成都,11月13日返回,历时26天。我们先后到达麻栗坡、开远、大理、昆明等地,在云南前线的各级指挥部进行了亲切慰问,还深入老山、者阴山主峰阵、炮兵阵地和野战医院,看望了战斗在第一线的指战员,向他们转达一亿四川人民的关怀之情。在慰问活动中,慰问团的同志们每天都耳闻目睹了大量指战员的动人事迹,充分地理解到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种崇高的革命精神。11月22日起,啟璪同志又亲率慰问团,在成都军区空军礼堂、成都新生剧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泸州市政府大礼堂等地,向四川、成都、重庆、泸州各级党政军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汇报了慰问团在前线的慰问活动,详细地介绍了前线指战员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战士们不惜流血牺牲爱祖国、保边疆的壮烈精神,“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崇高思想境界,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当啟璪同志讲到前线战士历尽千辛万苦,仍在为祖国进行殊死搏斗时,她的声音哽住了,台下的不少听众眼里涌出了泪花,他们仿佛看见了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战士们为了祖国冲锋陷阵的动人情景。她的汇报不时被热情的掌声打断。在前线慰问和后方汇报两个多月的日子里,啟璪同志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树起一面旗帜,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她待人热情诚恳,亲善温厚,工作能力很强,出口成章,记忆惊人,令人心悦诚服。
我是慰问团团员兼演出队队长,演出队由省歌舞剧院、省曲艺团、成都市杂技团共13位同志组成。虽然行当不同,彼此不熟,也从未在舞台上合作过,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支前献艺学英豪”的思想指导下,克服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各种困难、辗转行程5000多公里,向前线数万指战员进行了32场演出和30余次小型表演。所到之处,受到了广大前线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和赞扬。每次演出台上台下,歌声掌声融成一片,高潮时战士们会同演员们一齐高唱,情景之感人是我们在后方不能想象的。部队首长热情勉励我们:“你们的演出是最好的战前动员,给参战部队增添了战斗力。”前线部队反响很好,慰问团也很满意。但个别演员每次对节目位置安排计较一些,我十分犯难不知如何处理,因工作关系向啟璪同志请示汇报接触较多。她十分耐心劝导我一定要学会“宽容”,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工作开展得更好。
我们回到昆明整休时,她听说我母亲也来当地探亲访友,便抽出自己休息时间接见我母亲并亲切交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在泸州地区汇报时,当地党政领导调拨了几箱名贵的泸州老窖酒,准备分送给慰问团及演出队的同志们,啟璪同志得知实情拒不收礼,坚决把酒全部退给当地有关部门。
慰问团演出队回到四川后,又先后在成都、重庆、泸州等地组织的汇报中演出了15场,同样受到广大干部、师生和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我担任演出队长,每次演出主要承担独唱的任务,要把《战士别故乡》、《在哪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爱老山兰》、《十五的月亮》,《打靶归来》等七、八首歌曲唱完才下得了台,同时还要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向你致敬、南疆的卫士》,负责节目编排并兼任报幕把整个演出串联起来,演出结束又指挥全场大合唱,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云南前线指挥部领导同志曾对慰问团夸奖:“周维民同志的演唱有兵的感情。”1985年12月15日慰问团汇报工作结束之前,啟璪同志亲自用毛笔在中式信笺上写下《赴云南前线慰问听周维民同志演唱有感》的自由诗送给我予以勉励。
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
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
从热血沸腾的胸膛里迸发出的歌声,
能使听众热血沸腾。
歌声里燃烧着对祖国的深情,
能使听众燃烧。
战士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您,
是因为您的演唱,
充满了兵的感情。
慰问团的全体同志深深感谢您,
是因为您用歌声,
传出了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
1986年5月31日我写了古体诗《谢答啟璪同志赠言》回敬给她:
素来亮节誉山城,盛名不负南疆行。
敬慰将士功可嘉,虚怀庶民情更诚。
骐骥长啸唤伯乐,微卒忠良盼明庭。
莫叹路坚无知己,一纸赠言胜千金。
由于劳累过度回成都不久,啟璪同志便住进了省医院,我闻讯买了些水果前往探望。她感谢我的盛情,只收了一个水果表示领了心意,剩下的全部要我带回转送父母,还说如果所有的礼品都收下病房便要堆满,希望我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八十年代末啟璪同志升任省委秘书长,不久便上调北京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书记处第一书记。行前因为她的爱人只是省委党校的教师,按级别不应享受啟璪同志原来的住房待遇,她坚决把原住房退掉另外换房给爱人住。据我后来听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同志反映十分强烈,不说啟璪同志此举是“空前”,但事到如今已堪称“绝后”了。
1994年9月29日,我52岁始得初婚,决定移风易俗,不举行仪式,不设宴请客,不收受彩礼,在朴素、宁静、和谐的气氛中度过。11月7日,啟璪同志专门从北京来信致贺,“我因去西藏,回京后才收到您的新婚消息,我热烈祝贺您与肖立女士的新婚,并祝您们永远和谐幸福。我特别赞赏您们婚事简办的精神,您们的爱情是那样淳朴、厚重、深沉、交融,以至于任何形式都显得无关紧要了。”并称“如果能在越来越多的新婚者中形成这样风气,是民族有希望的表现”。最后她在信中表达:“我还要谢谢您把我当作一个朋友,向我告知这一喜讯,我愿意知道您们在事业上的一切新成就及工作中的新体验、新成果。”充分体现啟璪同志身居高位、关注基层,心系百姓、虚怀若谷的为民、爱民、亲民的纯朴作风和高尚品质。
由于啟璪同志在全国妇联领导岗位上的出色工作,她以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运动优秀领导者的身份,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由于她长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久治不愈,终于在2000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啟璪同志一生大事不糊涂,小事又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使她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我们大家学习和效法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