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情缘 > 正文
 
杨建德:推动锦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4-11-13 11:55:00) 来源:省委会
杨建德口述  钟潜整理
 
    2005年9月,我调任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改善锦江区基础教育境况,推动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承担的主要工作之一。17年的高校从教及自身成长获益于教育的经历使我对教育充满感情,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对中国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尽点力。担任副区长、分管教育工作让我有了这样的机会。任副区长以来,就教育管理工作,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完成了区内学校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推动学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成区内学校改扩建
    调任副区长之初,就教育工作来说,我面临区内教育校点分布不均、改扩建任务重,学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涉农学校、薄弱学校发展乏力等诸多难题。如何找到突破口解决难题,推动锦江区教育均衡发展是我的当务之急。
    为获得有关区内教育更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找到解决难题的途径,我跑遍了区内43所学校,做了大量实地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掌握情况的研究分析,我决定将工作突破口确定为加快学校新建、改扩建进度,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在全区学校基本建设上实现均衡发展。我牵头并组织区内有关教育工作者编制了《锦江区“十一五”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学校校点布局和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以实现全区学校的均衡布点和均衡发展,使学校点位布局和大小趋于合理,学位数基本能够满足未来5至10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的需要。
    具体来说,这一“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全区改扩建学校23所,新建公建配套学校27所,面积达1300亩,新增学位约36000个。经反复测算,除公建配套学校外,整个基本建设需资金约8亿元,但每年区财政基础教育基建经费预算只有2000—3000万元左右,这样的投入20年也难以解决学校改扩建对资金的需求。钱成了困扰这个项目的瓶颈。钱从何来呢?钱、钱、钱……那段时间“钱”成了我每天念叨得最多的词儿。
    焦急忧心中,一个思路出现在脑海:“为什么不运用资本运作模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呢?”这个想法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即着手就这个思路进行可行性调研。在一次次与学校、财政、银行、土地等有关单位、部门的协商中讨论中,这个思路日渐清晰并成熟起来。2006年初,我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成立教育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资金难题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支持,并责成我负责落实。于是,我协调有关部门、人员、资源,牵头成立了成都兴锦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我将要消除学校的土地资源和教育系统里的闲置资源配置给该公司作为其资产,再把政府财政每年用于学校基础建设的资金作为公司现金流注入进去,兴锦公司以此为保证向银行融资。兴锦公司所融资金按照公司成立章程用于学校基本建设。由于有了资产及财政资金的保证,银行就敢于给兴锦公司融资。3年内,兴锦公司累计融资7.6亿,并全部用于了学校基本建设,这样,学校改扩建资金难题就解决了。
    3年里锦江区消除了五亩地以下的“巴掌”学校,完成了所有学校的改扩建,办学条件极大改善。而如果按照财政原来每年给学校基础建设2000—3000万元的资金拨付进度,这项“改扩建”工作要20年才能完成。
    我是学经济学专业的,在大学当老师时也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现在我仍然带着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一直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给社会做点贡献。在探索出用资本运作破解制约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难题道路、使锦江教育走上“快车道”后,我觉得总算对自己离开高校、“学以致用”的初衷有了交代。
发展优质教育链
    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久为人诟病。我在高校工作过多年,现在的工作又涉及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内不同层面的工作经历使我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对这个系统进行审视、研究,我觉得自己在这一领域还是有点发言权。中国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弊病,从投入结构、办学理念到管理机制等等。但我认为骂不能解决这个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这个系统的相关参与者尤其是管理者来说重要的是对它理性分析,一点一点推动它朝好的方向走。
    上任后,我发现困扰锦江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分布的不均衡,这几年闹得纷纷扬扬的“禁奥”、“小升初”、“校外培训”等说到底就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引起的,这也是家长、学生提起教育就骂声一片的根源之一。在努力改善全区学校基本面貌的同时,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提升全区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让大家少点骂声,也是需要着手做的事情。
    我边思考、边总结,与锦江区教育同仁一道,探索出了“优质链动,合而不同”的“优质教育链”发展路径,使区域内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公平、多样、充裕的特点,构建起适合每个学校、每位学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所谓“优质教育链”发展模式,就是以优质学校即所谓“名校”为链头,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学术机构+学校”等方式与薄弱学校链接起来,以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送部分干部、教师等方式,链接“名校”与薄弱学校间的办学追求、教学管理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名校”带动涉农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这种“链接”实际是“名校”对“弱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资源平台等方面的扶助,而非以“链接”名义将“弱校”变为“名校”的分校。“名校”和“弱校”相互独立,并各自保持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是谓“合而不同”。为防止“名校”在扶助“弱校”过程中自身优质资源稀释,给予“名校”相应优惠,保证“名校”自身持续发展。
    目前,锦江区已经建成优质教育链11条,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这种模式也成为了成都推进优质名校集团发展探索的有效模式之一,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肯定。
·上一条:锦江花满堪留客——一张珍贵照片的考证
·下一条:尧德中:一个致力于“简化”复杂现实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