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组织 > 眉山 > 正文
 
我的民进故事|往事如盘
(2025-4-2 9:44:00) 来源:

倪兴国

  

1995年,我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彭山支部,一晃已过去30年,如今我也成了有着30年会龄的老会员。回首在民进组织度过的漫长岁月,桩桩件件,皆是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旁听支委会

最初向我宣传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讲解民进作为参政党重大意义的,是彭山职业高中的教师曾昌智先生。彼时,他担任民进彭山支部主委。

曾先生穿着极为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不讲究穿着、不修边幅成了他独特的标志,却也彰显着别样的魅力。古人云:秀才不怕蓝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曾先生无疑是腹有诗书的知识分子。他向我介绍民进时,态度既认真又自然,让人如沐春风,乐于接受。赠予我民进章程小册子后,他还与我畅谈民进彭山支部的过往与现状,那份对未来的展望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令我深受触动。一番交谈后,他邀请我旁听民进彭山支部的支委会议。我欣然应允,内心仿佛已下定了某种决心。

支委会在曾昌智先生家中召开,时间定在晚上七点。记得那是个冬日雨夜,北风呼啸,冰冷的雨点打在脸上生疼。借着昏黄闪烁的路灯,我在曲折的小巷中摸索前行,终于来到他家院门外。突然,巷子尽头院门里传来看家狗的狂吠,铁链被拉得哗哗作响,伴随着阵阵咆哮和猛烈扑腾,显然是在向我这个不速之客发出警告。好在大门紧闭,我倒也不太害怕。我抬手敲响了院门。

老曾很快开了门,一边笑着招呼我进去,一边紧紧拽住拴狗的铁链,大声呵斥着尽责却有些不听使唤的大狗。

走进他家客厅,一幅略显破旧的场景映入眼帘。宽敞的屋子里摆着一张破旧方桌,桌旁已坐着一男一女,经曾先生介绍,得知是两位支部委员。曾先生为我挪来凳子,我趁机打量起这个会议室。这是一间群板嵌顶的木排青瓦房,群板大多已脱落,支撑屋顶的木柱和横梁与青瓦一样,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乌黑。巨大的蛛网在柱子间蔓延,散发着陈旧的气息。灯光昏暗,只能形成一个小小的昏黄光罩,而我们即将在这光罩下开展重要的工作。

曾先生十分热情,拿出自家水果招待大家。会议开始,他先是宣读几份省市的红头文件,接着传达民进省委、市委的会议精神,随后便开始布置工作,包括如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参政议政,以及按要求培养发展会员等。其他两位支委认真做着笔记,全神贯注地听着,生怕错过任何重要内容。

作为旁听人员,我虽能吃水果,却总觉得眼前的场景有些不协调。

或许是察觉到了我的心思,老曾转头对我说:民进组织因文革停止工作11年,79年才开始恢复活动,我们支部也是这几年才成立,许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参政议政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本职工作也要干得出色,要多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参政党的良好形象。

不知为何,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我用力点着头,心中涌起一股自信与振奋。

果不其然,两年后,彭山的民主党派有了专属的会议室和档案柜。会员们可以在明亮温暖的会议室里,喝着热茶,认真讨论工作、学习文件、撰写提案议案和调查报告。

 

参加培训会

1997年夏天,我参加了民进乐山市委举办的新会员培训班,为期一周。然而,培训中途岷江突发洪水,民进机关全体人员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培训班不得不暂停。1998年夏天,我再次接到培训通知,参加民进乐山市委的新学员培训,依旧是一周的学习时间。

培训班的主讲老师是郑维中先生。他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身材高大,体态略显肥胖,看起来有些虚弱。挺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度数很深的眼镜,嘴唇泛着紫青。他讲话时略显吃力,不时剧烈咳嗽,我猜测他可能患有肺病或肺心病。

即便身体欠佳,郑先生每天仍坚持为新会员授课两到三个小时。他声音洪亮,即便每讲一句话都要耗费不少体力,却始终面带微笑,让人倍感亲切。他介绍自己既是民进会员,也是中共党员,还是民进乐山市委的驻会副主委。他的授课内容十分实在,毫无保留地传授如何做好会员、干好本职工作。他强调,会员接到开会通知时,务必向单位领导汇报并请假;同时,民进组织开展活动时,也要及时向统战部门汇报情况,下发通知尽量以组织名义发送给相关单位。

听郑先生讲课,我没有刻意做笔记,因为那些内容当场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培训结束后,我给自己定下原则:低调做人,在本职工作中努力成为业务标杆。我还为此写了两句诗激励自己:自纺经纬织旌旗,甘当老牛勇奋蹄。

民进乐山市委举办的这次新会员培训班,是我参加过的收获最大的培训。郑维中先生是我生平遇到的最真诚、最坦率的良师益友。尽管平日里我们并无往来,但几年后听闻他因哮喘病离世,我心中满是悲痛。遗憾的是,我既没去看望过他,也没能在他去世时表达悼念之情,但他的教诲,我始终铭记于心。或许,这也是他所期望的吧。30年过去了,我在民进的每一步都深受郑先生教诲的影响。

他曾说:会员要干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组织中也才更有发言权。

入会30年来,我始终牢记郑主委的教导,认真做好县文化馆的本职工作。除编辑《彭山文艺》《彭祖山文学》45期,共计约350万字的文艺辅导资料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投身文艺创作,先后出版发行三部小说、三部散文、两部民间文学作品,撰写的《话说彭祖》专著被眉山市彭山区政协作为文史资料发放给每位委员。仅有高中学历的我,凭借努力破格晋升为副研究馆员,入选眉山市专家储备库,还先后荣获眉山市彭山区第四批拔尖人才和眉山市彭山区十佳最美老干部称号。如今77岁的我,担任民进彭山总支退休支部主委,同时也是眉山市彭山区政协常委。

30年,我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一员,更不敢忘记民进领导的培养与教育。

做好本职工作,始终是民进会员的立身之本。过去我努力践行,现在依然如此。

 

掌声的滋养

政协组织的迎春茶话会”“社情民意调查汇报会”“视察工作座谈会等活动,我格外重视。每次我都会精心准备,认真参与,期望赢得热烈掌声、获得特别好评,得到政协领导的认可。因为我深知,在这些场合,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民进彭山支部。

若是有机会在会上发言,我定会全力以赴,力求发言稿内容丰富、生动精彩。每次大会发言,我都希望除了开头和结尾的掌声,还能在中间收获额外的掌声与喝彩。若未能如愿,我便会反复反思发言中的不足,争取下次表现得更加完美。如果是茶话座谈会,我会别出心裁地创作一首诗并当众朗诵。看似轻松随意的茶话会,实则领导们都在认真倾听、观察。每位发言者发言前,领导们往往会询问个人和党派的基本情况。每次我都会起身行礼,然后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诗歌的形式汇报民进的工作和未来规划。我发现,领导们听得十分专注,甚至在后续发言中还会引用我的诗句。

社情民意调查汇报会对民进组织至关重要。会前,我会利用大量休息时间,深入大街小巷、车站码头、集市商店开展调研,倾听民众心声,了解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后,我会将调研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在会上宣读。每次我们的发言都会得到领导的肯定与赞誉,部分问题甚至当场就能得到解决。每年我都会提交三到四次社情民意调查,内容多达十二至十五条。视察工作座谈会民主党派学习交流会同样意义非凡,每次我都积极发言,毫不保留地阐述党派的观点和意见,期望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进而履行好民主党派的社会责任。

每次活动结束后,政协都会给我送来一份简报,记录着我参与活动的情况。这份简报我会保存数月后才归档,我珍视的不仅仅是简报中的文字和自己提出的意见,更是民进彭山支部在这些活动中取得的进步。

身为民进会员,每当提起笔,那些年参加迎春茶话会”“社情民意调查汇报会”“视察工作座谈会”“民主党派学习交流会的场景便会浮现在眼前,那些用掌声见证组织成长的动人瞬间,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每次活动结束,我的内心都充满自豪与喜悦,也暗自下定决心,来年一定要取得更大的成绩,不辜负政协的培养和民进组织对我的信任。

 

送果技、医疗下乡

民进彭山支部汇聚了一批果树种植技术专家和医疗专家,像经验丰富的果技专家何平刚,中医专家伍仕田、徐谦、何敬德,以及理疗专家曾慎九等。为配合县委的中心工作,我们决定前往彭山城西北最偏远的岐山乡,为当地农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和果树栽培技术指导。

出发前,我们请何平刚准备了约一千份果树栽培、防病治虫、嫁接的宣传资料,支部还出资购买了400条最新柑橘品种果枝。医生们也准备好了体检器材和常用药物。一切准备就绪,全支部十五人一大早便赶到岐山乡政府。

乡政府的领导十分热情,即便正值周末,仍在政府门口迎接我们。

汇报完服务内容后,我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在政府门口摆上五张条桌,墙上拉起两幅标语,四位医生身着白大褂在桌前就座,乡亲们很快便围了过来。政府会议室内,四十多位果农像学生一样认真聆听何平刚讲解果树栽培知识。果农们不时提出问题,请何老师帮忙解决果园里遇到的难题。课程结束,发放完优良品种果枝后,何平刚还前往果农家中,现场示范嫁接、打枝技术。从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医生们一刻未歇,何平刚也走访了好几个果园。

此后,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成为民进彭山支部的重要活动方向。多年来,我们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群持续增加。

民进彭山支部凭借实实在在的付出,逐渐赢得彭山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扬。作为参政党,民进彭山支部的价值日益凸显。

 

两个提案的启示

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是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我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作为民进会员,每年我至少会撰写两个提案或议案。30 年里,有两个提案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第一个提案是禁止在岷江河电鱼。这个提案的灵感源于一次与宣文蔚先生的偶遇。一个黄昏,我沿着河边散步,宣先生提着渔具回城。见面寒暄几句后,宣先生无奈地说:钓了一整天,连条小鱼都没钓到。那些用电烧鱼的,把鱼子鱼孙都烧死了,再这么下去,岷江的生态可怎么得了!他的话让我感触颇深,岷江作为重要的水域资源,电鱼行为不仅严重破坏鱼类资源,还对水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于是,我撰写了提案,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岷江鱼资源生态,禁止电鱼。

提案很快被转到彭山县水利局渔政股,相关领导认真向我解释了电鱼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现有的治理方案。方案较为完善,只是治理经费短缺。我在提案回复单上写下满意的评价,毕竟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只要经费到位,问题就能解决。

然而,后续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第二年,电鱼船依旧在岷江上穿梭,捞鱼网兜也仍在水面忙碌。或许是岷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河水中仍有鱼虾存活,但电鱼行为对生态的破坏不容忽视。

于是,我再次撰写了关于禁止在岷江电鱼的提案,这次是由政协副主席唐留福牵头的集体提案。我满心期待能有个好结果。

一天,我和唐主席在岷江边相遇,正巧看到一艘电鱼小船驶来。我们对视一眼,相视而笑,这笑容中既有无奈,也有坚持。

唐主席坚定地说:不能放弃,我们接着写,直到问题解决!我深表赞同,重重地点了点头。

此后,我们持续撰写提案,与电鱼行为的 斗争从未停止。终于,在不懈努力下,岷江河上再也看不到电鱼的身影了。

第二个提案同样与岷江有关。彭祖广场下方的沙地,是岷江涨水退去后逐渐淤积形成的。曾经,这里绿草如茵,人们喜欢在此散步、赏景,看白云飘荡、白鹭飞翔,或是观老人悠然垂钓,充满了生活的惬意。后来,商业开发的浪潮席卷而来,沙地上竖起了无数招牌,各种点杀、火锅和茶座应运而生,原本宁静的沙地变得嘈杂喧闹,弥漫着麻辣烟雾。

实际上,这片沙地的价值远不止于商业开发。随着彭山城的发展,城区人口日益密集,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碳排放的增加使得城市急需新鲜空气的补充,岷江水位持续下降,甚至出现断流迹象,而对岸青山对城区生态的调节作用有限。此时,彭山城迫切需要一块湿地,如同城市的 ,来维持生态平衡。这片千亩沙地若能打造成湿地,既能与岷江水相互依存,又能与对面青山遥相呼应,对提升彭山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意义重大。

市、县党委政府从人民利益和生态环境出发,顶着巨大压力,致力于还原沙地的生态面貌。期间,召开了无数次座谈会,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广泛征集彭山人民的智慧和建议。

而我,作为民进会员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设湿地公园的提案,与众多呼吁保护生态、建设湿地公园的意见不谋而合。

起初,我以为建设湿地公园工程浩大、情况复杂,从规划到动工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令我没想到的是,县委、县政府就在我提交提案的当年就果断动工。如今,千亩湿地公园已纳入尖子山航电工程大项目,其生态功能得到了彭山人的广泛认可。随着时间推移,巨大的湖泊和湿地将为彭山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这个提案本以为要经过漫长的规划与等待,却没想到能迅速成为现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撰写提案不仅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紧密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今年是民进成立80周年,作为入会30年的老会员,我与民进一道成长,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民主促进会80年来的辉煌历程与巨大贡献。这80年,是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80年,是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携手奋进的80年。我为自己是民进一员而自豪,愿继续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余热,与民进共同迈向新征程。

 

作者简介:倪兴国,男,文化馆退休干部,副研究馆员;现任民进彭山总支退休支部主委,眉山市彭山区政协常委

 

g: 0.000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仿宋_GBK"> 

作者简介:倪兴国,男,文化馆退休干部,副研究馆员;现任民进彭山总支退休支部主委,眉山市彭山区政协常委

 

·上一条:我的民进故事|遇见民进 遇见美好
·下一条:我的民进故事|岷江奔涌处 民进精神永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