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庭

岷江从雪山奔涌而下,在川西坝子拐了个弯,流经眉山王家渡时已敛了锋芒。这脉江水润泽着两岸千里稻浪,托起"中国晚熟柑橘之乡"的万亩橙黄,在春华秋实中精铸"天府粮仓"的金字招牌,也浸润着民进人接力奋斗的足迹。我的岳父徐仲华,他是一名民进老会员,岳父常说:“民进人的精神就像这岷江,纵遇乱石当道,始终奔涌向前。”
岳父是土生土长的白虎滩人,当年的回乡知青。高中毕业,他把课本捆进行李卷,转身就扎进岷江治理的工棚。从生产队作业组长到民兵连长,他带领乡亲们用铁锹和箩筐与泛滥的岷江角力。白天扛着测绘仪在河滩上量水位,夜里握着钢笔在煤油灯下算土方。1976年冬天,公社书记亲自把“眉山县治岷劳模奖章”别在他汗渍板结的棉袄上。
白日劳作不辍,夜里挑灯夜读,勤学苦读终圆大学梦。高考恢复后,岳父考上了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村里少有的教书先生,最后还当上了中学校长。老人家一直秉承 "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于是田间地头便成为了他以行践学的课堂。他带着学生开垦校办农场,将三角函数刻在田垄的竹竿上,用概率统计指导家禽育种养殖,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当改革开放的春潮漫过巴蜀大地时,岳父作了个大胆决定——停薪留职创办眉山首家民营制药厂。在简易实验室的日光灯下,他带领技术团队攻克蜂王浆活性保存难题,成功将液态浆体转化为冻干粉剂,更研发出国内首款非成瘾性戒毒药物“金三角”。面对“教书先生搞企业是不务正业”的质疑,他把厂房变成实训基地,握着老乡们长满老茧的手,从冻干机温度曲线到真空泵压力阈值逐一讲解,硬是带出三十多个能独立操作标准设备的乡土技术员。
如今翻开他书房里那摞关于药品和教育改革的政协提案,泛黄的格纹纸上,每个数据都带着田野调查的温度,甚至连乡镇卫生院药柜的层高都标注得分毫不差。泛黄的笔记本,至今仍夹着褪色的票据和手绘图表......
真正理解这种较真,是在2013年雅安地震后。我们来到雅安参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岳父和我几乎跑遍了灾区,往往一趟路程就要颠簸五六个小时。在这流动的"议政厅"里,我们的讨论伴着车轮着碾过盘山公路:他用九十年代药品价格波动,说透时下产业布局;拿当年校办农场的失败案例,点明乡村振兴的误区;从国家基础建设到教育和民生、从土地改革聊到宅基地确权登记、从计划经济谈到改革开放......既能清醒直面乡镇医疗体系暴露的短板,也深刻理解举国体制高效调度的优势。
入夜的寒夜篝火旁,他摩挲着烧红的木棒在柴堆旁比划:"建言要建立在充分地调查了解上,议政就得议到解决问题的点子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们民进人写提案,就得拿出肝胆相照的诚意!他拾起一根枯枝插入火堆:“你看这火,共产党是主干,我们民主党派就是添柴的枝。枝离了主干立不住,火少了枝柴烧不旺”。火光映着他眼角的皱纹,我第一次读懂了他笔记本里那些严苛的调查数据——那不是较真,是民进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庄严承诺。
我的参政议政之路得益于这般言传身教,更离不开球友赵锐(时任民进眉山市委办公室主任)的指引。
在"绿茵足球联盟"球迷群里大家总爱就时事侃侃而谈,这位前民进市委办公室赵主任注意到,我总爱长篇大论用球场战术比划基层治理。从五大联赛比赛规则谈到乡村振兴,从越位陷阱到颜色革命,群里球友们的讨论经常从早晨持续到深夜。"你与其在网上高谈阔论,针砭时弊,不如加入我们民主促进会,把见解写成提案,这样才是真正的参政议政。"赵主任的话直抵心底,让我在三十二岁那年怀着激动地心情郑重向组织递交入会申请书。
融入组织后,岳父那些发黄的笔记本突然有了温度。
东坡老家三苏镇的柑橘园里,我和团队举着测糖仪挨个测试着耙耙柑果实的甜度,把握好晚熟柑橘的品质推广。寒潮侵袭的田野上,我们踩着结霜的柑橘枝条,将贫困户那些表皮冻伤的果子按市场价收进竹筐,提醒乡亲们注意柑橘防寒越冬,防灾减灾。跑遍三十多个果园,将冻伤的果径数据与气象资料对照,最终凝练成《强化农业保险,助力眉山晚熟柑橘产业抗灾稳产》;在田间地头梳理出《关于疏堵结合,守住“晚熟柑橘之乡”金字招牌的建议》《关于优化眉山市柑橘产业发票开具事项建议》等七份社情民意"。
在留守儿童们接受捐赠新校服、新文具的教室里,“三苏文化进校园”教材的油墨香与"民进微心愿"礼品盒的交相辉映。当民进书画院的各位书画家们顶着腊月寒风,把还带松烟墨香的春联递到乡亲皴裂的掌心时,我慢慢懂得,参政议政的要义在于:把岷江水的浑厚,化作润泽乡土的绵绵细雨;更要把田间地头的泥土香,化作字里行间的民生账。
这些年,一届一届的主委们像岷江上的老艄公,带着我们在时代的江流中破浪前行。
我们曾在东坡文化大讲堂的青砖灰瓦下,听非遗传承人老会员用川剧腔调吟唱;也曾在踏水村的夯土院里,抬着沉甸甸的米面油码放到孤寡老人的仓房。最难忘还是慰问单亲癌症母亲,五岁女儿踮脚趴在床头,天真无邪向大家一一道谢,那稚嫩的童声比任何参政议政培训都更直抵心扉。
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履职实践,恰似船橹搅动的粼粼波光,把民进精神的种子送往每片渴望滋养的滩涂——有的在文化讲堂的台阶前生了根,有的在扶贫物资的粉尘里发了芽,更有的,在孩童澄澈的眼眸中开出花来。
2020年疫情突袭,民进人的担当在逆行的身影中愈发清晰。大石桥街道的暮色里,熊壮主任打着手电核对返乡人员名单,防护服上的反光条在楼宇间划出光的轨迹;医院隔离区走廊上,刘俊英主任的护目镜泛着水雾,带领团队72小时筑起首道防疫屏障;疾控中心袁野主任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组织协调、信息搜集的文档里,光标仍在闪烁;刘靖老师的绘本直播间里,上千个孩子正用童声合唱《防疫拍手歌》,电子屏幕上跃动的卡通病毒,被稚嫩的小手逐个点破;当蓝天救援队周江峰队长在高速卡点搭建消毒棚时,罗金容大姐正带着大家搬运一大卡车私人捐赠的消毒液到村联防点......当沃土需要,小溪各自流向,民进的力量像岷江的支流终将汇合。岳父的话突然在耳边回响:"民进人的担当,既要像岷江劈山开石,也要如支流润物无声。"
如今再陪岳父漫步江堤,他总爱在当年挥洒青春的地方驻足。江风拂过那当年泛黄的“政协代表参会证”,吹起提案纸页沙沙作响。我知道,这些浸透岁月的老物件,终将在新时代的履职笔记里找到回响。
江声入窗,恍惚又见当年江风鼓满白衬衫的少年在白虎滩巡堤的背影。马灯的光晕里,无数民进人的足迹正汇成江岸的轨迹——那些在实验室校准的精度、在提案里标注的尺寸、在抗疫前线划过的光痕,终将在岁月的河床上沉淀为新的沃野。而岷江依旧东去,带着民进人的耕耘,奔向下一个需要润泽的春天。
作者简介:宋庭,民进东坡区总支会员、眉山三苏恒泰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乡村振兴带头人、四川民进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级示范农场主、眉州英才计划“天府粮仓”农业领军人才、眉山民进企联会副秘书长、眉山市东坡区返乡创业明星,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抗疫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