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组织 > 省直工委 > 正文
 
我的民进故事|同梦逐芳华,一脉相承的民进情缘
(2025-6-27 12:26:00) 来源:

直工委二支部 安倪莹

夏天的风掠过民主党派大楼的石阶时,我总会想起第一次随介绍人小钟来这里的下午。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仰头望着灰白色的楼宇,像在仰望一轴展开的历史长卷。"八个党派,八层楼,当年我就是一层一层叩开的门。" 他的声音里带着坚定,而我那时还不懂,这栋楼里究竟藏着多少关于信仰与选择的故事。

我的介绍人小钟和民进的情缘要从几年前那个深秋说起。当他攥着手写的自我介绍,忐忑地来到位于成都市中心白丝街33号的四川省民主党派工商联大楼时,紧张得手心都渗出汗。“我想加入民主党派,为社会做点事。”他有些笨拙地对每个接待的工作人员重复这句话,从民革到致公党,从农工党到九三学社。走廊里的脚步声轻得像落叶,多数时候,他只得到礼貌的微笑和 "材料留下吧" 的回应。直到登上第十一层,民进办公室的同志接过他的材料时,特意多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加入民进?"

"因为我从事过培训行业,知道教育的分量。" 小钟的回答很简单。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民进的同志留他喝了杯热茶,聊起了叶圣陶先生,聊起了 "立会为公" 的宗旨。而当他最终收到两家民主党派的入会邀请时,过往民进会组织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让他感受到民进对民生最切实的关注,耳边有响起笔尖写下社情民意报告时沙沙的声响,像春蚕啃食桑叶般执着;眼前有浮现助残助学活动时山区孩子们亮晶晶的笑眼,像夏日里璀璨的星空般闪烁。所以,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要做民进人。

"民进的进,是进步的进,也是靠近的近。会里的同志们人都很好,热情坦诚,老人都会照顾新人,有啥不清楚的你就放心地问,一定会越来越融入组织、喜欢组织的。" 小钟曾笑着这样对我介绍,那时我刚递交入会积极分子申请书,不久就接到了组织要跟我谈话的通知,难免有些局促和拘束。我记得那天参加谈话的有十多位积极分子,跟新加入的同志们攀谈起来,才发现队伍里既有从海外归来的工学、法学双博士,还有一些知名企业的创始人,虽然大家有着各种各样的闪亮的社会身份,但是到了这里,都在聊加入民进的初衷,以及后面会有哪些学习,能为组织做什么,简单又纯粹,我感觉我离民进近了一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谈话的2个月后,我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你好,是小安吗?我是民进直工委的陈健。”“你好,你好,陈主委,您请讲。”“是这样的,直工委将要和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一起创办一个经济与民生协会,我们会做一些物流方向的课题,上次谈话后,组织觉得你挺不错,不知道你有没有意向参加?”作为一个积极分子,就能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去参与课题得到锻炼,我真是想也不敢想,既激动高兴也有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给课题组拖后腿的顾虑,大概是感受我的迟疑,陈主委鼓励我说:“我们这个课题组的人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物流不一定就是我们的专长,但是只要有想法,愿意参与,我们都欢迎把自己的所学所长融入到课题里。”于是,从与省上的物流专家一起座谈,了解现在四川物流的痛点难点,到去青白江物流港进行调研,与从事冷链产业的企业交流了解发展诉求,跟着老民进人一起,我找到了 "知识分子的肩膀能扛起什么?"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不是空谈,而是脚踏实地的调研;不是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提案。于是,我跟小钟一样,坚定不移地选择走进民进。

记得在直属小组参加会史会章的学习时,我在课件里看到 1945 年民进成立时的宣言,泛黄的纸页上 "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 的字迹依然清晰。八十载春秋,从救亡图存到改革开放,从教育兴国到脱贫攻坚,民进始终像一盏提着的灯,光虽不耀眼,却执着地照亮着民生的角落。

如今每次走进民主党派大楼,我都会在民进办公室的窗前停留片刻。窗台上摆着几盆绿萝,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桌上的《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上,书页间仿佛还留着小钟当年喝茶时的温度。八十周年的钟声渐近,这栋楼里的故事仍在继续 —— 那些关于选择、关于坚守、关于以笔为犁深耕民生的故事,正在被像我这样的新民进人接过,写成新的篇章。

而我知道,当我在入会申请书上郑重写下名字时,笔尖落下的不仅是个人的信仰,更是与一群人共同提着灯火前行的约定。这灯火里有教育的烛光、民生的暖光,还有八十年来始终未灭的,关于民主与进步的理想之光。

·上一条:民进四川省直工委举行会史宣讲活动
·下一条:我的民进故事|以会史明初心 以担当践使命——民进人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