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星辰落在春天的掌纹
——献给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八十周年
民进涪城区基层委员会 刘 元

第一章 烽火锻打的青铜灯盏
1945年的雪线勒进黄浦江的喉结
当金陵钟楼把战争的瘢痕咳成血痂
一群握过教鞭、刻刀与算盘的手
在冻裂的租界石板下埋下星核
不是所有星光都溺于银河的修辞
他们将民主的磷火藏进《义勇军进行曲》的余韵
让教育的灯芯穿透铁丝网编织的暮色
那些蘸着长江水写就的宣言
正以汉字的骨血为刃
在夜的砧板上锻打黎明的坯料
此刻触摸历史的冰棱
马叙伦先生的眼镜片正凝结
王绍鏊先生笔锋藏着未散的寒芒
而周建人先生指尖的钢笔
正将“爱国”二字种进时代的血管
八十圈年轮里第一圈在发烫
当内战阴云笼罩浦江
他们在《周报》《民主》的铅字里埋下火种
像司南的磁勺嵌进人民掌纹
永远指着心跳最响的方位
第二章 经纬织就的文明星图
穿越内战硝烟的《民主》周刊
在1948年的香港继续燃烧
当1949年的晨光漫过天安门的脊兽
他们把政协会议的签到簿
拆成经纬交织的天工织机
用扫盲班的晨曦纺线,以图书馆的窗棂为梭
在王府井书店的玻璃柜里
新诗集錾刻成青铜鼎上的铭文
指引求知者破译智慧的星图
改革的潮汐里他们是持炬的渡者
在希望工程的渡口竖起珊瑚桅杆
让失学儿童的瞳孔长成不落的星辰
那些关于义务教育的提案
是撒向大地的二十四节气
使每寸贫瘠都分蘖出琅琅书声
看乡村振兴卷轴上
他们的脚印正化作稻穗的芒刺
职业教育的齿轮箱里
有他们打磨过的月光
正与时代引擎共振出青铜音色
第三章 数字星河里的参政诗行
站在量子霸权突破的年轮上
我看见民进人的白大褂
在大湾区实验室折射成光谱
他们把“双碳”目标拆解为十四行诗
让光伏板的叶片在诗行里旋转
每片都是写给地球的情诗
基层协商圆桌如同一枚日晷
每次发言都校准着民心的刻度
关于文化传承的提案正化作
敦煌数字壁画里重生的飞天
在元宇宙的星河里舒展水袖
而乡村教师培训班的课表
早被山风拓印成星图
让每个山里娃娃的瞳孔都盛着银河
八十载霜雪淬炼的初心
始终站在真理的经纬度上
用知识分子的钙质作尺
丈量共同富裕的每寸海拔
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光瀑
漫过参政议政的案头
他们笔下的每个建议
都是献给时代的青铜铭文
尾声 掌纹里生长的春天
展开任何一位民进人的掌心
八十道年轮正在裂变
像黄河故道里萌发的柳笛
每圈都刻着立会为公的篆字
当北斗卫星掠过提案的扉页
他们正在编写新的星图
让教育公平的光束
穿透云岭深处的课桌裂缝
让文化自信的孢子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纹里发芽
八十岁的年轮包裹着十八岁的心跳
当又一个春天漫过政协礼堂的浮雕
他们把新提案叠成纸鸢
每只都系着人民的祈愿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穹顶下
正飞向群星熔铸的黎明
2025年6月26日 于四川绵阳
作者:刘元,四川民进艺术团创编部副部长、绵阳开明艺术院副院长,民进绵阳市涪城区基层委会委员、文工支部副主委
作品创作构思:
这首诗歌以“星辰”为意象主线,串联起中国民主促进
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通过四个章节的诗意叙事,勾勒出民进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图谱。我在第一章“烽火锻打的青铜灯盏”中,锚定1945年的历史坐标,黄浦江雪线与金陵钟楼的伤痕构成战争尾声的苍凉背景。诗中以“握教鞭、刻刀与算盘的手”喻指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租界石板下埋下“民主磷火”,将《义勇军进行曲》的余韵化作抗争的灯火。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民进先辈的具象描写,让“爱国”二字成为穿透内战阴云的精神火种,如司南般指向人民立场,奠定了民进“立会为公”的初心底色。
在第二章“经纬织就的文明星图”中,我将建国作为节点,将政协签到簿比喻成“天工织机”,用扫盲班晨曦、图书馆窗棂编织教育经纬。诗中“希望工程渡口的珊瑚桅杆”“职业教育齿轮箱里的月光”等意象,旨在具象化民进在义务教育、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让教育理想如星辰落地,在改革潮汐中长成琅琅书声的田野。
而第三章“数字星河里的参政诗行”,则切入了当代语境,如大湾区实验室的光谱、敦煌数字壁画的飞天,同时将“双碳”提案、文化传承议题转化为科技与艺术的诗性表达。基层协商圆桌如日晷校准民心刻度,乡村教师课表拓印星图,展现了民进以知识分子的理性丈量共同富裕之路,让参政议政的笔墨成为献给时代的青铜铭文。
尾声“掌纹里生长的春天”将八十年年轮具象为黄河柳笛的裂变,北斗卫星掠过提案扉页的细节,让教育公平的光束与文化自信的孢子在掌纹间萌发。最终以“八十岁年轮包裹十八岁心跳”收束,纸鸢系着人民祈愿飞向群星熔铸的黎明,喻指民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永葆青春的赤子情怀。全诗以青铜灯盏、星图、铭文等意象构建时空纵深,让历史厚度与时代光芒在掌纹的春天里完成精神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