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成果展示 > 正文
 
我的民进故事|探寻马叙伦的传奇人生与精神力量——读《我在六十岁以前》有感
(2025-7-14 16:17:00) 来源:

何楚月

马叙伦,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之一,于花甲之年用笔墨回顾过往,留下自传《我在六十岁以前》,为我们徐徐展开了在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动乱时期,这位爱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于民主自由的不懈追寻。作者无意要为自己著书立传,仅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了前半生的经历,但字里行间却尽显出一位革命者心系天下的伟大胸怀,让我不禁动容,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马叙伦出生于杭州书香世家,祖父三考出身,正路功名,自幼父亲和母亲便极其重视他的学业,望其承继祖父书香,成长过程中,虽有家庭变故,学业却未曾中断,加以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总能在同窗中脱颖而出。戊戌政变后,他进入新式学堂养正书塾读书,书塾的历史老师陈介石常将时事讲与他们,闲时推荐的课外读物也是《天演论》、《法意》、《明夷待仿录》这一类,这使得他自幼便有了民族民权观念的轮廓。时日正值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冲破北京,家国破碎,满目疮痍,内心的悲愤激发了他革命的念头,竟不知不觉地非要打倒满洲政权,建立民主国家不可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国家前途未卜,清廷的腐败、外敌的入侵以及随后军阀的混战,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也正是在这至暗时刻,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找寻国家出路,马叙伦便是这众多先行者之一。

以文为剑,宣传革命思想,是马叙伦早期的重要行动。因毕业后去日本学陆军的计划流产,马叙伦来到上海,在这里担任过《选报》编辑,还与其他几位同仁联合创办了《新世界学报》、《国粹学报》等报刊,希冀通过文字的力量,传播革命理念,唤醒国人觉醒。先生在教育界也颇有建树,他曾四次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长和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长,在其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教育要经世致用,服务国家和社会,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青年才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可用之才。

在北大任教期间,先生自觉没有办事的才能,本欲只教书著作不再过问别事,但奈何社会动荡、腥风血雨不断,有志之士怎可能做到冷眼旁观。1915年袁世凯复辟,举国哗然,其窃取革命果实,行历史倒车的行径,遭到全国各方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当其时,马叙伦亦公开抗议袁世凯称帝,发文呼吁维护共和制度,并支持蔡锷、唐继尧等南方反袁势力,积极参与倒袁斗争。五四运动中,时任北大教职员会主席的马叙伦积极组织教职员联合会,支持学生运动。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后,先生又积极进行营救。年六月,为争取教育基金以及教育经费独立,马叙伦以及李大钊又带头率领教职员学生与政府交涉,却遭致无端暴力殴打,此次六三事件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孙中山先生也在广州给与了正式援助。这一系列运动中先生的身影,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对民主共和的追求,也是那个艰苦困顿的时期无数心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安危的革命者的缩影。

抗日运动期间,马叙伦也始终活动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先生坚决抵制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还数次赴川劝说军阀刘湘,响应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号召。抗日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抗日工作人员,还曾以师生关系劝诫陈公博停止卖国活动。他的这些行动,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本书的纪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结束,届时先生正好六十岁,数载的操劳让先生落下了病根,记忆力也日益衰退,自觉只能大概记得生平事迹,但这大概的事迹于我而言已是辉煌的人生。先生研究佛,但并不敬重高僧,只觉佛门弟子并未破除分别我执,仍是为着那小我行事。毕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总是需要有人步入尘世,为国家奔走疾呼,而马叙伦,正是这其中的一员。

·上一条:我的民进故事|在学习、成长与收获中绽放光彩
·下一条:我的民进故事|处忧国忧民之心 发参政议政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