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组织 > 乐山 > 正文
 
我的民进故事|八秩风华路 薪火照征程
(2025-8-20 10:39:00) 来源:

王言莉

 

回望——信仰扬起新帆

1945年的上海,笼罩在抗战胜利的曙光与战后重建的迷雾中,黄浦江畔的弄堂深处,一群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悄然聚首,以笔为刃划破时代阴霾,他们中有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雷洁琼、周建人……他们忧国忧民,他们一呼即应,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他们逆流而上;在暗黑恐怖的时代里应运而生,在下关的险境中越挫越勇,正是这些炽热的灵魂,共同播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种子。

八十载风雨兼程,从波诡云谲的旧时代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份以教育为炬、以文化为帆的初心,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灼灼其华。

 

启蒙——暗夜点燃微光

高考结束那年,填报师范专业于我而言更像随波逐流的选择。身边人总说“女孩子当老师安稳”,我便在这样的絮语中走进了师范校园。那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石刻在教学楼前,每日经过却从未深思其重量。直到导师将一份《叶圣陶教育论集》的电子版传给我,命运的齿轮才悄然转向。

当打印店的机器吐出两本沉甸甸的纸稿,油墨香里仿佛飘来一个世纪前的教育回响。深深浅浅的字迹让我与这位民进的教育大家相遇,并在冥冥中指引我走上教育的岗位。叶老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习惯。”这句平实的话像惊雷在我心中炸响——原来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唤醒灵魂的艺术。我反复品读“教是为了不教”的箴言,忽然读懂那些被忽略的课堂细节:为何有的老师总能让学生眼神发亮,为何有的课堂结束后仍有余韵悠长。

在叶老的文字里,我遇见了更多教育的点灯人。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记录的国文课堂,学生们围坐讨论,泪水与笑声交织成最生动的教学现场;夏丏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中强调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让我想起高中时那位在我迷茫时递来诗集的语文老师。这些教育叙事如春雨般浸润心田,那些动人的瞬间让我深深震撼。多年前叶老提到的很多教育理念,直至今天,我们都还在追寻,我深深地扼腕,我不仅头涔涔而汗潸潸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也想要像叶老一样去教育学生,我在读书笔记扉页上写下了几个字:“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国文老师”(当时的语文课称为国文课)。在接下来的各类教师培训中,我都开始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这一小小的梦想,认真解读文本,认真模拟上课,直到今天,我都依然感谢当时努力的自己。

 

赓续——使命敦促成长

当离开大学校园,走进课堂,我开始真正将自己从叶老那学来的一些皮毛运用到教学中,去上好每一堂课。当看到学生眼中燃起自主思考的火苗,我终于明白,教育者的幸福不在于教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了多少沉睡的潜能。我也在教育的岗位上开始发出自己的光。进入市中区教育系统五年,我便在省市区各级各项教学研究竞赛中取得了多项一等奖,也从一名普通教师进入中层管理岗位,并作为市中区后备干部培养,每一步,我都走得努力且扎实。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一员,然而,幸运却悄然降临。从远瞻到走近,我开始去了解这位有着80高龄的“老人”,他的经历、他的成长、他的使命……在雷洁琼先生的访谈录里,我读到这位跨越世纪的民进前辈说:“我这一生,就是跟着共产党走,为人民做事。”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最坚定的信仰。我想起叶老“教育者应当像园丁,让花木自然生长”的比喻。当得知这个以教育文化为根基的政党,始终坚守“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我心中涌起强烈的归属感。当鲜红的入会证书捧在手心,烫金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七个字仿佛有温度,让我的血液为之沸腾,那一刻突然懂得,这份荣誉不是光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站在民进成立八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从叶老笔下的教育理想,到今天我们践行的“双减”政策下的教育革新;从旧中国播撒的文化火种,到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蓬勃生长;从《民主》周刊的进步呐喊到智慧课堂的科技赋能,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但也暗潮涌动,迷雾重重,但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知识分子“以文化人、以教兴国”的赤子之心。越是这样险峻的时候,越是需要我们为之努力奋斗,我也应像早期的民进先辈一般去战斗,以自己的微力扛起肩上的重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光依然能汇聚成照亮教育原野的星河。

 

风从黄浦江吹来,带着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期盼。八十载栉风沐雨,教育的火种从未熄灭;新时代奋楫前行,我仍将以笔为犁,以心为种,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不辍。因为我们深知,每一间教室的微光,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璀璨星河。

·上一条:民进乐山市委会七届三十六次主委办公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下一条:我的民进故事|三江潮涌处 法治逐光行——民进律师的初心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