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组织 > 省直工委 > 正文
 
我的民进故事|银丝涅槃:我与四百年技艺的当代心跳
(2025-9-22 10:39:00) 来源:

刘期波

在第五届“百鹤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现场,万千珍品静默陈列,刘期波独独伫立在自己那件《凤鸣朝阳银花丝摆件》前。灯光柔柔洒落于银丝之上,凤凰引颈向天,每一片羽毛都仿佛被镀上了晨曦的微光——那凤凰双翅舒展,羽翼分明,竟似振翅欲飞!它以纯银为骨,却轻盈欲升腾。当百鹤金鼎奖那沉甸甸的荣光终于落定于此作,四周掌声如潮水般涌起,刘期波却只是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凤凰那昂然不屈的头颅。冰凉金属竟透出生命的温热,四百余年家族薪火与四十年个人淬炼的重量与热度,此刻尽数凝聚于指端。他心绪翻涌,无声自语:“火候到了。”

“火候”的烙印,深植于四川德阳一个流淌了四百年金银细工血脉的匠人世家。幼年的刘期波,是在父祖辈叮当作响的敲击声、银条于坩埚中熔化的微光里浸润长大的。家族作坊里,时间仿佛凝滞,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汗水交织的气息。他凝视着长辈们将银条拉得细如发丝,又穿绕编织成精美图案,小小银片在火焰中舒展,冷却后竟化作摇曳花瓣——这无声的技艺语言是他血脉里的密码。祖训如锤,字字铿锵:“火候不到,丝断;火候过了,形毁。”这岂止是银丝煅造之理,更是一个古老家族对技艺与心性双重淬炼的至高箴言。

2000年,带着家族技艺的基因密码,刘期波迈入工艺美术院校的殿堂。这并非背离,而是为古老血脉注入新的活力。学院的系统训练,美学的理论滋养,让他得以跳出作坊的方寸天地,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银花丝这门传承了数百年的绝艺。学成归来,他旋即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2008年,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份,刘期波银艺工作室经过数年的潜心磨砺与团队锻造,完成了一次庄严的溯源与升华——他以刘氏金银细工第八代传人的身份,郑重重启了二百年前祖辈创设、尘封已久的老字号“子佩号”。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复活,他将它更名为“子佩集”,一个“集”字,饱含着汇聚匠心、传承精粹、开拓新境的宏愿。以此为基石,“四川子佩集文化艺术品公司”应运而生,标志着这门古老技艺在现代商业土壤中的新生根系。

四十不惑,一匠功成。2020年,刘期波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派花丝泰斗倪成玉为师,学习南派金银花丝工艺的设计和制作技艺。2021年,刘期波与倪成玉合作,共同创作的《花丝镶嵌太平盛世》以其独特的创意构思和精湛的花丝技艺,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金鼎奖;2022年获得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3年获得成都市银花丝工艺非遗传承人认证。

2023年,刘期波的人生轨迹与艺术使命再次交汇于一个新的坐标——他光荣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民进四川省直工委会员。金鼎奖杯的底座上,铭刻着“百鹤金鼎”四个字。这奖杯如今安静伫立于“子佩集”工作室的一角,映照着主人伏案的身影。刘期波深感这荣誉不仅属于个人、属于家族,更属于滋养他的民进组织与伟大时代。民进组织搭建的广阔交流平台,使他得以在更高层面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命运。他积极投身组织活动,在关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研讨中,言辞恳切而充满使命感:“银花丝不能只供在博物馆里啊。传统技艺,得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活’的土壤,这是我们这代传承人的责任!”

到现在,刘期波已经不单只是对刘氏银艺的传承了,而是把目光和精力放在了整个中国非遗文化的发扬光大上。刘期波说:“在从前,非遗是流行和时尚,在未来,子佩集立志复兴非遗,将中国非遗做到熠熠生辉、世界瞩目!”

·上一条:我的民进故事|在民进组织的岁月里,我与时代同频共振
·下一条:民进四川省直工委一支部与开明画院联合开展"翰墨丹青颂党恩"主题教育联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