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正文
 
跨越山河育新苗——民进会员范文杰的教育帮扶之路
(2025-10-13 9:59:00) 来源:

范文杰

在川西北高原的褶皱里,理县像一颗被群山环抱的明珠,藏羌文化在此交融,却也因地理阻隔而教育发展滞后。20228月,遂宁市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跨越山水,抵达了这片土地。队伍中,一位身着素色衬衫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范文杰。作为遂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民进遂宁市委会委员、民进遂中总支主委,此行他以帮扶团队副组长的身份,开启了在理县的民族教育帮扶征程。他的行囊中,除了熟悉的教材与教案,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以教育为桥梁,连接遂宁与理县,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教育破局:“造血”之旅,科学管理提升质量

初到理县中学,范文杰便被眼前的景象触动:简陋的教学环境、陈旧的教学手段、粗放的管理措施,学生眼中对知识的渴求与迷茫交织,教师心中满含热情却无从施展的苦闷。作为民进会员,他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改变命运的力量。

面对20202022年这3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不足15%的困境,他迅速投入工作,协助团队组长深入调研,与团队制定“理县中学13244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年级、处科室双制联动管理”,将“输血式”帮扶转为“造血式”深耕。

理县是藏羌文化的沃土,范文杰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帮扶。他协助开设“藏族礼俗”“羌族礼俗”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协助组织“吉祥春韵”艺术节,让锅庄舞、羌绣、释比戏走进课堂。面对颇具藏羌民族特色的课间操集体舞,前来参观者无不感叹:“这些孩子跳出了民族的魂魄!”

“教育帮扶不是施舍,而是点燃火种。”范文杰在首次教师大会上说道。他推动开设“德育大课堂”,组建国旗班,协助创作校赋《理县中学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明理至善,卓然伟器”的校训刻入师生心中。当威武雄壮的国旗仪仗队在激昂嘹亮的国歌声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藏族学生知麦多吉激动地说:“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如此庄重的升旗仪式,现在我能亲手护送国旗,感觉离祖国更近了。”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州县教育部门高度肯定,理县中学也于2024年被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

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帮扶的核心。面对理县中学高考成绩长期低迷的状况,作为教学分管领导,范文杰主导实施“四大举措”:明确分工,设定高考目标,实行责任包干;制定精细化复习计划,引入遂宁中学等名校教学模式;引进网络阅卷和质量分析系统,实现教学数据科学分析;借助遂宁教科所平台,将理县高三考试纳入遂宁市统一考试阅卷体系。

付出终见成效。2023年至2025年高考,理县中学捷报频传:本科上线人数较2022年实现大幅增长,重本上线实现近十年来零的突破,累计本科上线126人,这一数字是帮扶开启之前三年高考总和的近4倍。特别是2025年高考,理县中学本科上线率从2022年的12.7%跃升至60.9%,本科上线增长率在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7所高中学校里面名列前茅。学校被阿坝州教育局评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并荣获教学质量考核一等奖。遂宁市教育人才组团帮扶团队也因此被理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理县最美集体”。

2025年盛夏之际,一份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也送到了学子们手中。创造理中近十年来高考最好成绩的陈思琪同学被西南科技大学录取,以99.56分位居阿坝州体考专业成绩第一名的刘玉郝同学被四川师范大学录取,唐勋同学被西南医科大学录取⋯⋯面对教育组团帮扶的巨大成功,面对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家长们捧着录取通知书哽咽道:“是遂宁的老师给了孩子未来!没有你们的到来,孩子们没有机会踏进大学的校园!”

青蓝工程:薪火相传,锻造优秀师资队伍

范文杰深知,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帮助理中更多青年教师成长,才能锻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主动与高三语文教师顺召菊结为师徒,从备课到课堂设计,从高考复习策略到学生心理疏导,手把手传授经验。2023年,顺召菊的公开课《古诗词鉴赏中情感理解的方法》获县级一等奖,2023年高考,顺老师所带班级语文平均分突破100分,创造理中近年来高考学科成绩新高。

“范老师常说,‘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顺召菊在总结中写道。在范文杰的推动下,“青蓝工程”成为理县中学师资建设的核心。他不仅指导顺召菊等青年教师成长,还鼓励他们反哺学科团队。顺召菊在担任理县中学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后,开始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顺召菊、徐净等多位教师先后在省州级比赛中获奖,杨慧容老师获得四川省教师信息素养比赛一等奖,并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比赛。2025年,徐净在阿坝州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后动情地说:“是范老师让我明白,好老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育人心。”

更令范文杰欣慰的是,理县中学教师开始主动“走出去”。20222024年,欧阳文强、王胜霞、陈康等十余名教师赴遂宁中学跟岗学习,回来后将“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引入课堂,班级平均分提升20分。她们感慨:“遂宁的教育理念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路。”

关爱学生:情满高原,守护成长的心灵

教育组团帮扶团队提出了父母心肠,恩师情怀的教育理念,号召全体帮扶教师恪守教育初衷,勇担帮扶使命。在教育教学中,范文杰既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以无私的关爱陪伴他们稳步成长。孙靖杰与陈思琪,就是这群孩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

高三学生孙靖杰成绩原本不错,但状态起伏较大。在最后一个学期,因学业压力骤增,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对部分老师的授课内容不以为然,对教学要求时有抵触,甚至一度拒绝到校参加晚自习,成绩随之明显下滑,心理状态也亮起红灯。范文杰从班主任处了解到情况后,并未简单批评,而是与班主任、家长共同深入分析原因,通过家访、坦诚交流、生涯规划等方式,引导孙靖杰认识自身行为的影响,并一起制定改进计划。最终,这名学生逐渐走出低谷,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平稳回归。2023年高考,孙靖杰作为少数民族考生,以524分的裸分成绩考入重本院校——成都医学院。

陈思琪同学身体遭受过重大疾病,高三阶段病情时有反复,心理状况不稳定,范文杰经常对该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放松引导,通过家访、远足、带领学生赴遂宁交流学习等方式,帮助陈思琪同学平复心情,恢复学习生活正常化状态。2025年高考,陈思琪同学取得548分的优异成绩,超特控线30分,创理中10年来新高,最终升入西南科技大学。

范文杰发现,许多学生因家庭贫困或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他推动建立“学生幸福工程”,协助开设心理咨询室,培训教师掌握基本疏导技巧。他时常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师生开展讲座,并引入“心灵树洞”信箱,让学生匿名倾诉困惑。

范文杰坚信,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三年来,他带领教师团队利用周末时间,走遍藏寨羌村,累计家访200余户学生家庭。2024年寒冬,他专程前往海拔3000米的九子屯,为生病在家的张婷婷送去学习用品,并与家长共同签订“家校共育责任书”。2025年,张婷婷以民族考生身份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她在毕业典礼上动情地说:“范老师,是您让我明白,山再高,也阻挡不了梦想的光芒。”

传统的家长会往往流于形式,范文杰创新推出“体验式家长会”。2025年高三家长会上,他组织家长与孩子互读信件、共跳锅庄、分享成长故事。藏族家长仁青措姆含泪说:“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今天才知道他心里藏着这么多委屈。以后我会多鼓励他,少责备他。”

在理县这片藏羌高原,范文杰用无私的爱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在总结中写道:“教育是爱的共鸣,只有让家长成为同盟军,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星火燎原:跨越山河,架起遂理交融的桥梁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范文杰不仅出色完成个人的教育帮扶任务,还积极向民进遂宁市委会等上级组织汇报理县教育现状,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关注藏羌孩子的成长。

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民进遂宁中学总支、遂宁市开明画院、民进蓬溪总支相继到理县开展民族教育发展调研和送教送培活动。这些教育使者通过精彩课堂为高原孩子点亮智慧之光,通过学科交流和讲座为当地教师带来教学启迪。特别是开明画院的老师们,在参观了理县中学师生画展后,对学校艺体特色办学取得的成绩赞叹不已,并从绘画、书法等专业角度进行悉心指导,助力民族教育百花齐放。  

除了教学指导,民进市委会还发起“点亮微心愿,星火永相传”公益活动,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并承诺持续关注理县学子的成长。同时广泛发动遂宁民进会员,通过“微心愿”活动切实解决孩子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教学指导之余,民进市委会的领导还通过“点亮微心愿,星火永相传”活动,为孩子们送上学习用品,并承诺持续关注理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发动遂宁民进会员通过“微心愿”活动竭力解决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除了走上高原,范文杰还积极推动理县中学师生到遂宁参观学习,2025年,他通过民进会员和遂宁市政协委员的身份,联络遂宁市相关文化部门,组织并亲自带领理县中学“山花文学社”及影视小屋师生成员到遂宁开展“拜谒海内文宗,感受宋瓷魅力”采风活动。在陈子昂读书台,师生们通过参观、攀登和背诵诗歌,深刻感受到了陈子昂的文人情怀和壮志豪情;在宋瓷博物馆,大家被宋瓷的精美和匠心所折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科技馆,师生们体验了科技的神奇力量,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次跨越山河的文化之旅,不仅拓宽了师生视野,激发了创作灵感,更在遂理两地师生心间架起了情感交融的桥梁。

尾声:桥·梦·未来

20257月,三年帮扶期满。离别前夕,范文杰独自来到杂谷脑河畔,凝望对岸理县中学的璀璨灯火。三年来,他见证了学校从发展困境到实现教育突围的蜕变,见证了青年教师从青涩到自信的成长,更见证了无数学子圆梦高考的喜悦时刻。从涪江之滨到400公里外的杂谷脑河畔,在范文杰等帮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遂宁与理县之间架起的文化交流之桥、教育帮扶之桥、经济援助之桥、人民互爱之桥愈发坚固。

清晨,学生们手捧哈达,用藏羌汉语混合的普通话齐声高喊:“范老师,扎西德勒!”范文杰眼眶湿润,他深知,这声祝福不仅是对个人的感谢,更是对民进会员教育情怀的认可。

“教育帮扶没有终点。”他在朋友圈写道,“遂宁与理县的山水相连,民进与民族教育的情谊永续。未来,我愿继续做这座桥,让更多孩子走向更远的远方。”

如今,理县中学的操场上,国旗仪仗队的脚步越发整齐;教室里,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读《理县中学赋》;校园里,藏羌汉师生共跳锅庄的身影,成为杂谷脑河畔最美的风景。

范文杰的故事,是千万民进会员投身教育帮扶的缩影。他们以知识为火种,以文化为桥梁,在民族地区播撒希望的种子。正如他在2025年遂宁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民进会员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践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山河远阔,初心如磐。在这片藏羌热土上,范文杰与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证明:教育可以跨越山河,文化能够凝聚人心,而民进会员的使命,永远在路上。

·上一条:心怀国之大者 矢志国之重器——记民进会员李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