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外表朴实,却怀揣一颗服务农民的心; 他身患重症,却始终惦记农产品质量安全; 他为人低调,却让不少人对他充满敬意。 他就是付应华,被同行誉为内江农业科技战线上的“袁隆平”。 ◇本报记者 丁洁
“学农,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刚到付应华的办公室,没有过多的寒暄,他就直接说:“走!” “去哪儿?” “下田。” 4月22日,谷雨节气后的第二天。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驱车20多公里,前往白合镇福台村。踩着一地的稀泥,付应华和东兴区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对于他们来说,这仅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 在福台村16组,付应华大步跨进地里,蹲下身,拔起一株秧苗,仔细察看根须生长情况。 “长了白根就对了,长势还可以……”拿着一株苗,付应华向前来观看的村民解说,对于发放给村民的农药,他反复叮嘱用法。 在农业战线工作了30多个年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而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一行,他回答得很直接:“生活在农村,不学农学什么?学农,这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付应华的老家就在东兴区胜利镇。1978年10月,他参加工作后就被分配到东兴区种子站试验组,同农业专家们一起从事良种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1984年7月,他考进了内江农校农学专业职工班学习,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单位后,还在继续学习。2002年12月,他获得了西南科大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大专学历。 其实,他曾有机会调到更好的单位选择其他的工作,无论哪一行,肯定比现在轻松,但他还是放弃了调动。“慢慢地开始有了兴趣,尤其是经过科学培育和种植,看到农民丰收之后那种成就感!” “试验数据不精确,就会影响农民的收益” “干啥子就要有干啥子的样。”尽管说得很简洁,但付应华却用自己的行动在努力践行。 付应华下乡,手里总是带着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大约有200页厚。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笔记,这是付应华工作的见证。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笔记本,他一年至少要用掉4个。如此算来,近40年,他用掉的笔记本可以码到一人高。 他经常钻进试验田里仔细观察、记录记载。特别是育种时,从父本、母本、扬花、授粉,到去杂、保纯等十几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准确。付应华走遍了东兴区的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收集样本,推广良种,试验示范,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果试验数据不精确,哪怕是只差一点点,实际的效果就要差好大一截,这样就会影响农民的收益。”付应华说,除了要对农民负责,还有个原因就是他对内江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很尊敬。“有的研究人员可能研究了一辈子,就研究出了一个高产、病虫害少的好品种;如果在试验示范的过程中不认真对待,辜负的就是人家一生的心血。” “不干好本职工作,就对不起农民的期盼”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以来,付应华先后承担了南方稻区全国水稻区试,小麦、水稻、玉米等省区试、市区试,平均每年承担各级区试30多个,最多的一年达60多个。为了认真做好每一个试验,他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8点后回家,中午在乡下吃便餐,一年要在田间地头工作200天以上。为了认真分析总结每一个试验,他经常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年要写试验总结30多个,10多万字,还要制作各种试验表格。 到了种子收获季节,付应华就更加忙碌。每年八九月是“两杂”种子收购期,在集中收种的三四十天里,为了抢天气、抢进度,方便农民,每年至少有10天以上通宵达旦地收种。他与同事们一道,一天收种量多达20万公斤,人累得连洗澡都站不稳,只能坐着洗。 从水稻的育苗到插秧,再到田间地头的管理,最后收割,付应华全程都要参与其中。农民往往是收获完了就了事了,可他的工作却还要继续——水稻的稻穗有多长,一根稻穗上有多少颗稻谷,有多少颗实粒,多少颗稗谷,他都要仔细测量、数清楚,再进行比较,确定哪一种产量高、适合推广种植。有时候,数得眼睛都花了,他不得不站起来走一走、歇一歇,又继续数。 每到制种季节,他的皮肤晒得黝黑,手脚到处被割伤,衣服湿了再穿干,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他说:“不干好本职工作,就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对不起农民的期盼。” “回到心爱的岗位,才能感觉到踏实” 由于长期劳累,付应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2005年5月,他被医院确诊为肾功能衰竭。 捧着这张异常沉重的诊断书,付应华半晌默默无语。他冷静下来,不断鼓励自己。他积极配合治疗,每周血液透析两次,每次长达4小时。可一躺在病床上,他脑海里想的是那些试验田,那些水稻、玉米、小麦……不能直接到田间地头指导,就躺在病床上写了《怎样正确选购种子》等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 有一次,他在医院刚刚做完透析,休息了不到10分钟,想到还有一个省上的试验项目,始终觉得不放心,便叫人开车送他去双才镇的一个试验地。在妻子的搀扶下,他颤巍巍地来到地里,本想示范一下,结果一个趔趄差点栽倒在地里,看得在场的人都感觉异常沉重。 回忆起往事,付应华却很淡定:“那个项目是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如果不把细一点,哪怕只是差一个小数据,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数据,让我待在医院,我怎么能安下心来?” 在各方爱心捐助下,付应华成功换了肾。住院仅40天后,他又回到了内江。医生建议他休息半年,可出院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坚持去了试验田,同事们不忍心,都劝他休息,他说:“回到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才能感觉到踏实……” “内江农技推广战线上的‘袁隆平’” 付应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自己的评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技人员。 实际上,他曾担任过东兴区种子公司副经理、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科教站副站长、东兴区种子管理站站长,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区政府及部门授予的科技进步奖、生产奖及先进个人称号,荣获内江市第五届劳动模范称号。 对于付应华,从他的分管领导到普通农户都流露出对他的敬佩之情。 分管东兴区种子管理站的东兴区农业局副局长周军感慨地说:“没想到他这么辛苦,从备耕到最后的收获,都需要他亲力亲为,不容易啊!” 东兴区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万祖军告诉记者,在遇到一些技术性难题时,也习惯了第一时间向付应华请教:“他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学习!” “他没什么架子,很实在。”白合镇福台村16组村民陈良香这样评价付应华:“他带领大家一起科学种植,达到了增产的目的,大家都很崇敬他。” 付应华在新品种试验、示范中筛选出53个适宜本区域种植的水稻、玉米主推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03万亩,亩增产5%。在小麦生产试验中,他推荐到省审定的12个品种中有8个通过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多年来,付应华还参与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其中,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部、厅、市级奖项。付应华,被同行誉为“内江农业科技推广战线上的‘袁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