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闲话杂谈 > 正文
 
打响78年前抗战第一枪的宋哲元长眠在绵阳
(2015-6-25 10:38:00) 来源:

陈和平

    导言: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的芙蓉溪畔,富乐山上,坐落着我国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陆军上将宋哲元先生的陵园,并记录着他的传奇人生。


    一,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前就已经威镇日寇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省乐陵人。1885年生。曾经在国民党冯玉祥部担任师长,总指挥,热河都统等职。1931年,驻守东北的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逐步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各地,不断在热河与河北的长城一带挑起事端,企图伺机攻占长城防线,占领华北。
    在此期间,已经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坚决反对日寇的侵略,对日寇的一切挑衅,命令部下予以坚决的回击,绝不留情。1933年至1934年,日寇在长城山海关,喜峰口等地公然发动武装侵略。宋哲元亲自到前线组织反击。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寇,又没有飞机大炮作掩护的情况下,他提倡近战夜战,以中国军人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给于敌人以打击。当时29军是手持汉阳造,身背大刀片,经常昼伏夜出,打得鬼子兵白天不安宁,晚上更不得安宁。尤其是那种特别打造的大刀,最适合近战战,对方的刺刀经不住一下,就被砍断。这些大刀队冲入敌阵,如同是砍瓜切菜,杀得鬼子是鬼哭狼嚎。就这样,日寇被杀怕了,便采取新的策略。1935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的代表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经过谈判,在天津签订了《何梅协定》,为了适应日本提出的“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决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担任委员长,暂时维持了华北的偏安,推迟了全面战争的爆发。
    傅作义部彭毓斌骑1师和董其武218旅驻防的红格尔图,是绥东战略要地和绥远的门户。1936年7月底,日伪军于志谦、马龙和王道一部4000余人进犯红格尔图, 傅作义命令师长彭毓斌、旅长董其武指挥第218旅一个团、骑兵师一部,与敌激战,毙敌350余人,俘虏副司令马龙以下60余人。11月13日,由田中隆吉指挥下的李守信伪蒙军和王英“大汉义军”5000余众,再度进犯红格尔图。傅作义发起红格尔图战役,令彭毓斌为总指挥、董其武为副总指挥,指挥骑兵师、第218旅与日伪军激战,多次打退日伪军进攻,并击落日军飞机一架。17日夜,董其武命令一部包围红格尔图东北5里之外的土城子日伪军指挥所;一部在土城子以东设伏,截击溃退和增援的日伪军。战至18日,傅作义命令两个团和一个炮兵营驰援。日伪军也将兵力增加到7000余人。凌晨,彭毓斌、董其武命令部队抢在日伪军之前发起总攻,将敌分割包围。傅部乘胜追击日伪军余部至察哈尔省境,捣毁日酋田中及王英司令部,毙伤日伪军1700余人,俘虏300余人,粉碎了日军侵占归绥的企图。
    二,宋哲元下令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1937年7月7日夜间10时,日本驻华北派遣军的一木清直所部,在北京城西南不远的卢沟桥一带演习,他们借口有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了,要求部队进入宛平县城进行搜查。这一个无理要求被守军拒绝。第二天,日寇公然挑起武装冲突,发起向中国军队的进攻。宛平驻军是国民党29军37师的一个团。团长就是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侄儿吉星文。他把情况向宋哲元紧急报告,宋哲元命令他坚决反击,寸土不让。于是吉星文率部坚持抵抗,不但打退了向县城的进攻,还夺回了已经被日寇占领的卢沟桥。就这样,日本军国主义意图占领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终于拉开序幕,中国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面对战争,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全国危急的呼吁,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坚决抵抗。国民党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发表公开谈话,宣布对日战争,即日起进入全面抗日时期,并宣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均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但是他却秘令宋哲元率所部放弃抵抗,保存实力,沿着平汉铁路撤退到保定以南。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影响下,在他的部下赵登禹,佟麟阁等人的劝说下,宋哲元没有执行蒋介石的撤退密令,并且公开拒绝了日本派遣军敌酋香月清司对他提出的最后通牒。于是,日寇几万军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古都北京发动了全面进攻。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他的部下赵登禹,佟麟阁等先后英勇牺牲。付出惨重代价后,日寇占领了北京。宋哲元率部在前线且战且退,一直退出河北,退到内地。随后他被解除兵权,告病回乡。据有关书籍记载,在此期间,他回过山东老家,还去登过泰山,与冯玉祥见过面。
    三,宋哲元病逝于绵阳,长眠在富乐山
    宋哲元曾经率军驻防过四川绵阳。而且他的夫人常玉清,是地地道道的绵阳人,家住城区常家巷。就是中心医院旁边的那条小巷,一进去右手的那个大院。大院和小巷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宋哲元的老家山东也面临战争,所以他就与夫人一起回到绵阳。
    长期的鞍马劳顿,抗战初期的日夜操劳,面对的国家危局,以及背负的守土失利和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这些都给宋哲元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他病倒了,病情迅速恶化。通宵咳嗽,吐血,气喘,神情忧郁,水米不进。拖到1940年,终于病逝于绵阳常家巷家中。享年仅55岁。他病死绵阳以后,全国震惊,举国哀悼。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蒋介石等大员纷纷题挽联送花圈,为他举行了国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等高级将领也纷纷献了挽联,表示哀悼。绵阳城区几万人倾城而出,为他送葬。香案从常家巷一直排到墓地,有十几里路之遥。据说当局办丧事花大洋30万元,每一个香案都得到了一个银元。有的人贪心,在城里排香案拿了银元后,又跑去渡江,在开元场又摆香案接银元。
    平心而论,宋哲元的一生是矛盾的,复杂的。他作风朴实,为人直率,作战勇敢,性格火爆。据说,他还有些残忍。在陕西驻军时,在蓝田县一次战斗过后,他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下命令一次砍杀了三千个俘虏的人头。在《何梅协定》签订后,他出任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有人说,这是个卖国的汉奸伪政权。如果真是这样,他且不成为了汉奸头子?这与他从1933年起,在长城喜峰口和北京卢沟桥拼死杀敌,不是互相矛盾了吗?而且那个职位,也是南京国民党政府让他坐的,并不是他要的。当时他也是想暂时缓和一下阴云密布的华北局势,防止或者推迟战争的发生,是一种策略。
    无论如何,他在1933年到1937年间,是中国北方军人中坚定的抗日派,是有民族气节的将军,在红格尔图抗战中打败日伪军。特别是1937年7月7日下令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是名垂千秋的爱国主义行动。这些壮举,一直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解放后,宋哲元的陵墓得到了保护和维修。朱德委员长在1957年视察绵阳地区时,到宋哲元墓地去看了,指示当地负责同志要保护好宋哲元的墓地。1980年国家再次拨巨款,对墓地进行大规模修缮,把墓地扩建为一个陵园,把原来在108国道旁的一些建筑物集中在陵园周围。1985年,时值宋哲元诞辰100周年,绵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同时,宋哲元陵园作为地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正式落成。宋哲元在国内外的子女,亲属和他曾经的部下及其后代,纷纷汇聚绵阳,拜祭将军。目前,宋哲元陵园是绵阳市富乐山风景区的一部分,与富乐山国际大酒店,科学广场和富乐堂融为一体,不但风景秀丽,而且是绵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哲元的陵墓呈六角形,大青石围起来的墓体古朴庄重。墓前有块大理石墓碑,上题“宋上将明轩之墓”。这七个隶书大字凝重端庄,是民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爱国者冯玉祥先生的亲笔题字。墓前有石鼎,石柱,石表等物。墓后有一个小石窗,可以看得见宋哲元的大红棺木,牢牢用铁链悬空挂在墓室正中。墓地前面有一座八角碑亭,左右还有凉亭。碑亭和凉亭都悬挂着古今名人纪念和哀悼宋哲元的挽联,题字,诗词等。整个陵园区树木花草丛生,苍松翠竹环绕,漫步其中,一股崇拜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令你不得不发思故人之哀思。

 

·上一条:我们那一次抢劫
·下一条:资阳的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