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音
这是一片浸润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的沃土。
资阳市雁江区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幅员面积1632平方公里,辖22个镇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9万人,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这里出土了三万五千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资阳人”,始建于唐贞元九年的半月山大佛为四川四大座佛之一,“资阳河”流派在川剧高腔中独树一帜,陈毅故里传播红色文化正能量,历史人文代代传承。
资阳也有“五台山”?
答案是肯定的,有!
资阳城周边有五座含有“台”字的山,并称五台,分别为宝台、天台、书台、凤台、莲台。其平均海拔417米,相对高度不足百米。严格地说,五台不算山,只能算是小丘,但宋明时期就已被列入资阳八景。而学者张圣奘晚年时候写《资阳五台赋》,他表示:“虽然是五个光秃秃的土丘,但却是资阳文明的缩影啊!”
五台拱秀,是资阳古人的骄傲。1951年在东岳山下资溪边发现4万年前的人类化石,1981年又出土大量旧石器。这里,既有灿烂的远古文明,更孕育着资阳人的现代文明。
这些山,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来历和传说。此次记者精心整理,以观古风。
【佛教胜地莲台山】
在资阳城北郊3公里左右,即有一山名为莲台山,海拔422.5米,成为了资阳城池北端的天然屏障。
山上南北朝建立佛教寺庙,殿宇巍峨,尤其古代浮雕。所塑千手观音,曼妙庄严。经过众僧的修炼,逐年成为当时资阳一带的佛教胜地。
提起莲台寺当时的盛况,还必须归功于莲台寺主持高僧智诜。他是唐高宗时期佛教五主十大弟子之一,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国师,很受他们的看重。公元677年,唐高宗请智诜到长安,问他怎么才能长生不老?智诜回答:“惠及民物为长生也。”意思是只要你对老百姓给以好处,就是君王的长生之道。唐高宗觉得很有道理,便赐予智诜“宝修禅师”的封号。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称帝,再次把智诜等高僧大德召集进宫做法事、辩论。武则天问:“和尚有欲否?”众高僧皆回答没有欲。而当问到智诜时,他是这样回答的:“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只有当死了才没有欲望。武则天认为智诜的回答很实际,于是认为智诜道行很高,是一个大智大慧之人。便将五主留下来的传世木棉袈裟和唐玄奘翻译的《华严经》赐给智诜带回四川。从中可以看出智诜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影响都比较大。
智诜回川后,开创了剑南宗教派别,影响远达云贵川和西藏。后来还传到了日本。以后,智诜的宗教派别传了四代才逐渐消减。
智诜在资阳莲台寺期间,曾经在寺前挖凿水池种植白莲。传说他所种的莲花平常不开,但一当遇到科举考试的年辰,莲花才会开放。而所开花的朵数即科举中第人数,有点神秘莫测的味道。
明朝末期,寺庙被毁;1717年重新修建。寺前的匾额上镌刻有四个字:“龙蟠凤翥”,其笔势雄伟。每年农历2月19日观音的生日,全城的男女老幼都会出来游历。
每每到了秋高气爽的夜晚,天空明净而高远,皓月当空,花影摇曳,该景致古时被命名为“莲池夜月”。
明朝官员太仆寺丞何渊(资阳河堰嘴人)有诗来描写莲池夜月的景致:“半亩方塘注涧泉,玉莲遗种自何年?群花占断云间地,一鉴频开水底天。光接冰轮来海上,影联仙桂到池边。中秋乘兴登临夜,喜接嫦娥咫尺间。”
而资阳知县王树楠在《章园记》中这样记载:“资阳莲花山有墓岿然,邑乘谓王建妃花蕊夫人死秦川,返葬于此。事殊惝恍,不能指实。余宰资阳之明年,登山访其墓。”大意是:“莲花山上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县志记载花蕊夫人是王建的妃子,死于广元秦川驿站,死后葬于资阳莲花山。但事情搞不清楚,不能确定。我当资阳知县的第二年,即前去莲花山拜望花蕊夫人墓。”《资阳县志》刊登主编罗绍文《花蕊祠后叙》,认为花蕊夫人应该是后蜀孟昶的妃子。
1941年11月,山上挖掘出一块刻有“资中城墼”的汉代砖,9年后,山腰一洞窟内挖出大量的古代文物。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资阳段,挖出大量文物。因为当地人不懂得如何保护文物,且很多挖出来的文物被流失了。铁路部门应当时的西南文物局的要求,派出一个以张圣奘博士为组长的文物调查小组前来资阳。其年3月25日,张圣奘博士遂召集成渝铁路资阳段的民工,在莲台山上作了《中国古物之科学分类与鉴定方法的鸟瞰》的学术演讲。随后,民工纷纷献出自己挖出的古物,民工有意无意损坏文物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制止。
修路期间,莲花山成了成渝线出土文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段。陶、铜、铁、锡并存,汉魏六朝均有,而以陶器最为丰富。灰灶、灰门臼、屋盖、屋脊、屋角盖、红羽殇、钵、鼎、敞口三脚水盂、瓦棺、红俑、禽兽和陶版,每一时代的文物自成体系。那时候的千手观音仅仅坏了数只手,其所持古剑铜镜被人偷走,如果当时加以修补,还可以恢复原状。只可惜过了没有几年,莲池被荒废,寺庙也遭到毁坏,陵墓被岁月荡平。
如今的莲花山,烈士陵园与精神病医院共存。1986年,昔日莲台寺仅存的几间和尚的寝室也被拆除,用于修建资阳精神病医院的住院部和职工宿舍。而旧时的莲池今还在,位于烈士纪念馆后面。只是早已经破败不堪,成了一个水凼凼。用一市民的话来说:“哪还有当年莲台夜月的风采?”
山下北门一带的工厂林立,烟囱高耸,正当着县城的风口上,城区空气由此受到现代工业的污染。
而今与莲台山相隔不远的东岳山松树坪上,现在的人们在那里重新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莲台寺。但现在修的,哪赶得上过去的辉煌?
【以孝行著称的宝台山】
从雁城步出东门,过东门大桥,沱江左岸有山,高出江面30来米。出郭隔江相望,形似元宝,故名宝台。唐朝时期修建了庙宇在上面,名叫宝台寺。
这里是孝子的故乡。
北宋有一个名为支渐的县民,在他70岁的时候其老母亲去世,支渐将母亲安葬后,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修了一个小房子,并用土盖上做成坟墓的样子,他便居住在里面守孝。这个孝子守孝期间,常常是蓬头垢面,早中晚三餐吃饭前都得大声哭泣,以至于因哀伤过度而骨瘦如柴。连白蛇、狐狸、野兔都大受感动,驯服于他身旁;白鸽、白鸟每天聚集在田埂、树上,五色雀万余只,来回飞翔,悲声鸣叫,如助哀伤。
当时,一个名叫旬文鼎的村民,结婚娶妻后,便与父母分家过,不再赡养自己的父母。在他目睹了支渐的尽孝行为后,深深地悔恨自责,并恸哭着回到父母家,供奉双亲,乡邻们也因此受到感化。
1083年6月16日,宋神宗下诏表彰支渐,并赐给他粮食、布匹等物。支渐死后,埋在宝台山山侧,并修建祠堂供香客献香瞻仰。蒙古军入侵的时候,该孝子祠被损毁。1516年,资阳知县张凤羽有诗描写宝台寺:“雨过禅林霁,钟声隔岸闻。敲残天上月,撞破垅头云。老衲惊幽梦,寒鸦散晓群。星晨摇碧落,隐显一天文。”明末时期寺庙被毁,1797年重建。
1834年修筑雁塔于宝台寺前,以塔镇压水口,希望有塔的镇压后水流不会那么湍急。而于雁塔,是当时资阳的读书人考中举人、进士时,为了纪念,便在雁塔上题名。当时整个社会崇尚读书人,考中后能够雁塔题名,就是令人感到十分荣耀的事情了。每每清晨钟声大作,悠扬悦耳,散布四野,惊动客船,宝刹晨钟的景观便由此得来。
1870年重新修建孝子祠堂,1901年移建雁江渡东岸。晚清世风渐变,倡导父子平等,而县民胡仁宇在《补修孝子祠记》惊呼:“盖当今风俗凌夷,人子之性天日薄,降而至于平等自由之说,则人伦澌灭,其去禽兽不远矣!”于是,1908年秋,本县训导(教育官员)晋成培修孝子祠,“以之励薄俗寓教思”,希望让孝子的事迹能够感化当时的人们。丘晋成在其文中记载孝子祠:“石池花圃,次第布置。堂中神座及案几榻砧之属,莫不毕具。凭轩而眺,凡江北莲台诸峰,环抱雉堞,平远如画,时有孤鸟断云游弋其上。雁水西来,绕祠而东,溶溶漾漾,宛如系带。”1910年,资阳县令马承基游孝子祠,曾留下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直到50、60年代,孝子祠作为资阳公安关押犯人的地方,在一次失火事故中被烧毁。
解放后,宝台寺也全部被毁,资阳酒厂等建筑物拔地而起,隆隆的机器声从此取代了破晓迎晖的钟声。宝莲曲酒,香飘九州,别是一番风味。
1985年4月,宝台山崖出土陶俑、汉代的五铢钱币和摇钱树,成为了这里古老文明的见证。
【文物先贤辈出的天台山】
资阳城西南3里外的天台山,在唐朝宰相杜佑所著的《通典》一书中提到资阳天台山的名字,这是资阳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山。而《太平寰宇记》一书中,称天台山为“独秀山”,还有一个名字为“资山”。该山下圆上平,形势高耸,海拔430.8米。
在这里,文物丰富且品级极高,同时也有以苌弘为代表的先贤们在此活动留下的大量遗迹,是资阳文明的缩影。
苌弘是古代南派天文学的代表人物。而天台,即周朝大夫苌弘观天象之台。山上古来就是祭祀苌弘的地方。《方舆记》一书中记载资州有苌弘祠;《资阳图经》记载青泥坊有苌弘祠,说他无辜被人杀害,死后血变成了青绿色的美玉,数里以内土的都是青色,后人见此,以为神圣,便修建了苌弘祠。而按书上所说,该地点均在天台山。元朝时期苌弘祠被废弃,明朝时期则被僧人占用。1534年修赞圣祠,让苌弘和老子同祠共享祭品。清朝末年,祠堂碑林倒塌在一片荆棘中,民国时候祠堂庙宇被荡平,再不见踪影。
天台山还与道教有缘。相传尧的九太子姬资曾协助大禹治水,驻扎在天台山上。后来大禹受禅封帝,即将此山方圆数百里的整个沱江流域封给姬资作为封地。姬资受封后建立“资国”。后因千里资水流域,资阳县城在资水(今沱江)的中游,因此又称资阳为“资水”。秦朝的时候资阳名为“资县”,汉朝改为“资中”,北周朝才改名为“资阳”。顾野玉,南北朝人,他在《玉篇》中记载:“资,故国,黄帝后。”而郑樵在《通志》中记载:“资氏黄帝之后,食采益州资中,因以为氏。”世人一直供奉姬资为县上的土主神,并修建有寺庙。战国时候的方仙道教以苌弘为远祖,而东汉时期的张陵则创下五斗米道教,将资山开辟为道家的洞天福地。唐朝开元年间,长安傅仙宗来到这里修炼,传说他于1167年于简州道上飞升仙去。1064年,史学家范祖禹在诗中写道:“资山崖谷多神仙,鸾车凤马随飞烟,神女潇潇来暮雨,浮邱往往上云姘。”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物:陈子昂。他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因其政治主张雨武则天不一致,被贬回老家射洪。一下官乱揣摩皇帝的心思,自作主张地将陈弄死。老百姓普遍为陈子昂的死鸣不平,并传说他成了神仙,其灵魂飘过资阳城北二、三十里的地方,顿时鸡鹤齐鸣,后来得名:鸡鸣山、鹤鸣山。在宋朝的时候,陈子昂也因此取代姬资成为资阳县的土主神,从李石、张方等人的记载中可以得知。
有了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经久的传说,天台山景似乎也被神化了。当晴朗的傍晚,天台山麓炊烟袅袅,残阳明灭,风吹池水便起皱,波光粼粼的水面向着金色的夕阳扩散开去,形成天台夕照。春日的薄暮下,游人仿佛进了桃源洞一般。资阳上善乡的何渊,1516年考取贡生,后任太仆寺丞,他有诗记载天台夕照的美景:“云起天台日欲沉,数村烟锁半岩阴。一轮返照虞渊上,三舍余辉鹫岭侵。倒影珠帘浮白玉,斜晖宝座耀黄金。仙踪未许阮刘步,洞口桃花笑晚林。”该山景致向来很好,就是在今天看来,山上仍然是林木葱茏,景色常新。如果读者有兴趣春天去探寻它的芳踪,不妨去探幽桃源洞,那里定能寻出别样的滋味来。
1951年,在天台山侧发现了大量汉魏六朝时期的陶器,珍品有虎头、红陶灰陶方冠圆冠及男俑、灰女俑,其造型精巧别致。其中执箕帚女俑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3月又在这里发现不少古墓,有东汉的陶质摇钱树座、案、水塘、平房、楼房、碾房、舞乐侍武俑、钵罐和禽兽。其中舞乐俑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八面玲珑。一座汉代墓葬有汉高祖时期的开国功臣樊哙的远房后代留下的一方印,据考证是宋代的盗墓贼盗墓后,发现是樊哙的后代,便又刻此方印放于其中,以作标识之用。还有秦天国米厚庆曲的印章,是隋朝时期景教(天主教的前身)遗物。重庆考古学家黄笑芸说:“此印的文字是写得很奇怪的,大概是受汉代末期天师道符录的影响,本来是一些平凡的字,故意篆刻得奇奇怪怪的,再加上一些星斗之类,看起来令人有神秘的感觉。”一个陶楼为白底朱红彩绘,门上有人像,全国都少见。1974年4月,在这里挖掘出更多的陶铜器,连续掀起了资阳保护文物的热潮。
【王褒遗风书台山】
在资阳南郊一山名书台,与天台山错肩争立,距离城区5里,为汉代王褒读书处。
王褒字子渊,是个贫苦的农家少年,宣帝初年,他移居县城后,爱到这里来寻幽攻书,写下《九怀》名篇。而《九怀》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作品,这是他在追求人生道路不得其途、忧思郁结的情形下所写。后来王褒应征入朝,作《圣主得贤臣颂》,这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其文辞华美,说理透彻,是他散文的最高水平,全文收入班固历史书《汉书》。得到世人推崇,后人便把它刻碑立于书台山上。据唐朝《资阳图经》书上说,《圣主得贤臣颂》一书刻有碑文20余块,后来不见了。南宋时候,一个名叫张方的人才重新树立。
1517年,资阳知县张凤羽建立子渊书院。其中,书院的下方有涤砚池,系四周的山泉所汇,《太平寰宇记》上记载说,这就是王褒读书洗笔墨的遗迹。清末明初尚有王子渊墨池书屋,足以见证当时的人们向前辈乞求灵气、文思的情形。每当野草初发、树抽新绿之际,春回林间,百鸟鸣啭,红日冉冉升起,朝霞绚烂,点点金粼,时动时静,便见书台春晓。这也是资阳古时的八大景观之一,其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很是令人心驰神往。
清朝知县涂学士有诗:“子渊胜迹有书台,峻岭光浮景色开。野鸟嬉春随噪语,闲云逐晓忽飞来。池边涤砚惊游鲤,林下裁诗赋落梅。献颂当年人已往,临风不觉几徘徊。”
学大寨时改梯田,书台山上被削减了丈余高,1980年实测仅海拔419.2米。真是古意难追,新韵未成。
尽管古迹不再,而王褒的遗风,却激励了历代无数的资阳人。
【凤台山:沱江流域最早的公园】
从雁城西关外往外一里左右,有山北来,舒展翅膀,一如凤鸟飞翔,因此得名凤台山。这是资阳五台中最高的一座山,海拔432米。漫山林木参天,岭接晴空,云影往还,红墙绿树,相映成趣,即资阳古代八大景观之一的“凤岭晴云”。
传说凤台山上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墨,但如今早已经没有了踪影。1466年,山上建起东岳庙,别称东岳山。每年三月演出戏剧,游客如云。1857年,三贤祠建于东岳山西麓大道旁。
明朝时期,一位学冠中西的学者王树楠在资阳做知县期间,曾经在山上修建了一座沱江流域最早的一座公园,取名为“章园”。
那是1892年4月,知县王树楠寻得东岳山赖家坡(今资阳火车站背后的山)宛如凤尾的5亩空地,开辟为园,于当年8月12日竣工。园门楹联是:“江城如画里,梅柳认村前。”并请善画者绘成一图,王树楠则亲自题写了两首七律。一首为:“竹户松轩面四开,看山不厌百千回。拼将老杜残生事,付与刘伶浊酒杯。烟雨一城秋池满,风霜万里客登台。浮云过眼皆陈迹,且取名花到处栽。”其二为:“共君梧院溶溶夜,一醉蓉城滟滟霞。明月清风孰宾主,耐颦宜笑有莺花。琴边流水千年意,镜里新霜两鬓华。别有相思在何处,江山到处即吾家。”
园内修建有看云步月台,右修建了可供划船游玩的池子,取名为“野航”,左边的茅草亭子取名为“秋燕堂”,正中为“跨凤山房”,后边是休息下棋的“憩亭”,西端为花蕊夫人祠,塑夫人像,立顺圣太后碑。园子既有休闲的功能,更有许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
其中,提到古时候的凤岭,其灵魂便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宫廷诗人,资阳汪家坝人,清朝初期改为徐家坝,在今市政府与黄泥巴山脚下的一带。夫人姓徐,才貌超人,少女时代即被朝廷选美入宫,被后蜀主孟昶选为爱妃。因为看她体态轻盈,跳起舞来如花蕊飘飞一般,故封花蕊夫人。
但孟昶后来不理朝政,遭到宋朝攻打,孟昶没有抵挡,便带着棺材投降,花蕊夫人也被俘押往宋首都开封府。宋太祖见花蕊夫人容貌、才华出众,让其当庭写一首诗歌叙述亡国的理由,花蕊夫人脱口而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见其回答精妙得体,为其女儿身却有大气魄而翘着大拇指称赞。
不久后,花蕊夫人逝世,归葬于莲花山莲台寺前,她的坟墓至今还保留着,具体位置在莲花山烈士纪念碑附近的一大土堆。1951,西南文教部派学者张圣奘教授到资阳,还专程去考察了花蕊夫人墓。
王树楠把公园里的花蕊夫人祠修建好后,迎神那天,云开日出,彩旗飘飞,萧鼓齐鸣,满屋光芒,仿佛看到了花蕊夫人的芳魂。县人严正相作诗来歌颂花蕊夫人:“灵之来兮缤纷,美要眇兮,愁人兮奈何?思夫君兮涕沱。折瑶萼兮焉陈?表独立兮山阿。”意思是凤岭山迎来了花蕊夫人的灵魂,在山间飘舞,十分美丽。仿佛看到花蕊夫人一腔愁绪出现在世人面前:“我该怎么办?想念亲爱的夫君而泪流满面,我摘下的仙花又献给谁?”王树楠听了很悲伤,哀悼夫人节高志亮,又感于国家兴废无常,任由列强宰割,于是作散文《章园记》和六首诗,以表胸臆。
民国时期,地方军阀进驻“章园”。1941年园子坍塌,山上出土了铁锅铜剑和汉代的五铢钱币。次年3月,园子东边的土地庙有龙凤钱砖80余匹。1944年春,东麓农民犁土时,发现锅剑。1988年夏天,凤岭公园推土破墓,清理五铢和陶俑,墓砖尽是卷拱楔形,全都被盗墓贼盗掘过。那些纹理奇特的墓砖,浑厚凝重,反映了古代陶业的进步,后又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铁剑等。可以说,这些文物,正是古资阳时期文明的见证。
如今,东岳山作为资阳市民最喜欢去休闲的地方之一,上面寺庙、农家乐遍布,而从资阳火车站出去,跨过铁路登上赖家坡,朝左面拾梯而上,见一方水塘,那便是当年的船房“野航”,而唯有片片枯叶在浅水里沉浮。
五台之一的凤台,仍然受到资阳市民的追捧和喜爱。放眼望去,满山树木繁茂,秀色喜人。秋来层林尽染,相映成趣,仿如阅尽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如今,随着资阳城市的发展变迁,沱东新区的宝台山、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附近的书台山等已然被挖平消失。特为此文,聊以慰藉资阳市民怀念古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