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报道集萃 > 正文
 
听前辈讲那英雄的事——民进资阳市总支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爱国主义讲座
(2015-9-14 14:51:00) 来源:

胡佳音

    9月9日下午,在资阳社会主义学院三楼的一间会议室,资阳的全体民进会员济济一堂,正洗耳恭听一位白发老者精彩的讲述。其间,老者泪流满面,听者纷纷为之动容;老者扬眉吐气,听者豪情满怀。一个个或感人、或悲怆、或鼓舞人心的片段,令全体资阳民进人感慨万千。
    老者是谁?他讲述的又是些什么呢?
    原来,这名70岁的耄耋老人,便是抗日名将饶国华的嫡孙顾清伟。
    他所讲述的,是祖父饶国华当年的英雄事迹,以及他和姑姑饶毓琇此次代表抗战英烈子女进京参加“9.3”阅兵式的情况和感受。
    【先烈鲜血换来和平】
    饶国华,饶国华,字弼臣,号退思,原四川省资阳县宝台乡张家坝人,1894年生人。素有“布衣将军”、“铁血将军”之称,是抗日期间有名的抗日将领,和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现代作家邵子南、革命烈士余国祯并称为“现代资阳四杰”。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他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3集团军145师中将师长。1937年11月率军出川抗日,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43岁。
    尽管世代务农,家贫,幼年丧父,但饶国华一生好学上进。自幼当过放牛娃、当过学徒,参军后当过一名伙房兵,但他不断进修,而后至川军二师“军官传习所”就读,后升为班长、排长、营长、团长,直至师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饶国华表示“深感于委曲求全,不能立即决战之苦闷。”多次声言,“只要开始抗战,我就要立在战争之最前线。”
    1937年,抗战爆发,川军将领纷纷请缨杀敌。当年9月,饶国华时任川军第23集团军第21军145师师长,受命前往淞沪战场作战。他表示:“此次出川抗战,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赋,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
    饶国华出川后正值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场。当时,中国军队的伤亡特别惨重,大概每小时就有1000人伤亡。而川军就用这样的一种死亡速度来维持这场战争。11月8日,为防全军被日本围歼,南京统帅部下令淞沪前线全线撤退。
    就在抗战当中,川军从1937年9月开始,前后组织了12个军、300万兵员,就穿着草鞋、单衣,到寒冷的北方去作战。“当时他们的装备特别差。”出川抗日的川军士兵们白天赶路前行,晚上休息的时候还要编制草鞋以供第二日行军打仗时穿。衣着装备简陋与艰苦,实难想象。严寒冬日,江南风雪凛冽,这样两支部队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川军的奋勇拼杀精神可想而知。
    1937年11月中旬,行军保障缺乏、武器装备简劣的饶国华部抵达江南前线时,上海失陷、苏常失守。攻击南京的日军在海空军掩护下,对我采取战略包围,直趋安徽芜湖,威胁南京侧背。危难之际,饶国华受命率部镇守。
    在民族危亡之际,被推到了“南京保卫战”生死一线的的饶国华,当时处境:武器不如人,又没有援兵可用,他又怎么坚守广德呢?
    1937年11月,饶国华亲自指挥第433旅佟毅部,在广德前方约60里的泗安占领阵地,于27日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终因炮火甚密,我伤亡惨重、寡不敌众,泗安于30日失守。加上团长刘汝斋违背军令擅自后撤,以至全线溃败。
    泗安失守,祠山岗失陷。日军趁势向广德县城扑来……
    “用生命保卫南京!”30日,饶国华率残部一营兵力,仍受命组织反攻,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面对日军的劝降,饶国华鼓励士兵将领:“生是中华的人,死是中华的鬼,决不能投降!”当时已经是孤军奋战,孤城了,交通也中断,弹尽援绝。增援上来不到,牺牲也很大,部队兵力所剩无几。饶国华本身负伤、带伤指挥作战,他便决心人在阵地在,誓与守城共存亡。
    故此,饶国华写下遗书:“本部扼守广德,掩护友军后撤集中,已达成任务。我官兵均不惜牺牲为国效力,忠勇可嘉深以为慰。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陷于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与各级长官爱护之意。今后深望我部官兵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余死无恨矣。”
    尔后,饶国华沐浴更衣,带卫兵连夜疾奔广德飞机场,将机场各仓库内油桶炸毁,给敌人留下一片废墟。做完这一切,饶国华向敌军方向怒目而视,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以死报国,时年43岁……
    以死殉国、慷慨成仁,壮哉!
    这位一生律己、立志报国的儒将,以他的死,换来了川军不要命的抵抗。最后,川军以全军的牺牲,延滞了日军的进攻,有力地掩护了中国主力部队的撤退。
    【英烈卫士演绎传奇】
    顾清伟,饶国华嫡孙,资阳民进会员饶晓强的父亲。他,为何又姓顾呢?
    在讲述英烈事迹前,老人首先给了大家一个交代:“我给大家解释为何爷爷姓饶,我姓顾。”
    原来,饶国华牺牲后,他的随身警卫顾元兴亲自冒着枪林弹雨,从广德泗安前线护送着灵柩回川。历经一个多月的长途艰难跋涉才抵达资阳。
    12月,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饶国华英勇事迹,同时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准予国葬。
    英烈虽去,浩气长存。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饶国华等爱国将领给予了高度评价。45年后的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将军为革命烈士。
    饶国华牺牲时,遗孤有6个,大儿子15岁,六女儿年仅3岁,出川时遗腹子女儿尚在妻子腹中。
    安葬完首长的顾元兴,见饶家上有老母,下有6个未成年的孩子,家庭大梁轰然坍塌,他决心留在饶家帮助抚养遗孤。就这样,忠诚卫士顾元兴成了与饶家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名家庭成员,全家老少都敬重他。
    在阶级斗争其间,为了托孤,顾元兴只身将饶国华仅三岁的孙子饶清伟带出去单独抚养成人,将其培养成为原资阳县东风酿造厂副厂长、1981年四川省劳动模范,当选担任多届资阳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
    顾清伟老人表示,为纪念和感恩顾元兴这份用一生去表达的赤诚付出,他愿意自己一生用“顾”姓,即便将来认祖归宗,孙辈们将用“饶顾”作复姓。
    【国富民强扬国威】
    9月3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隆重庆祝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战胜利70周年,举行了首都阅兵式。在参阅、观阅人员中,顾清伟老人和姑姑(饶国华的女儿饶毓琇)的身影就在阅兵队伍行列。而他们,是全川选出的4名抗战英烈子女之一、资阳市唯一一名赴京观阅阅兵式的人员。这对英烈后人来说,无比荣耀。
    对于观阅了首都阅兵式的顾清伟老人,他感叹连连:
    “2015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以及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一边是承前的历史,一边是启后的未来。作为中华儿女倍感振奋,同时深深领悟到国力强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首都阅兵,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这是对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的纪念;这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意志的彰显;这是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的宣示!”
    “请大家务必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这,也是我今天开展爱国主义讲座的最终目的。”
    【用抗战精神砥砺前行】
    听完讲座,在座的每一名民进会员热血澎湃、感慨万千。
    民进资阳市总支民进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饶晓强,作为英烈之后,首先发表感叹:“我父亲的亲临讲述,希望通过宣讲,能够把先烈们的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下去,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特别是要让资阳的后辈了解自己的前辈们在这段历史中的贡献和牺牲。”“我将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不屈不饶、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今天的工作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民进资阳市总支雁江活动小组副组长杨萍表示:“回顾那段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品读其中的精神财富,仍给我以深刻的启迪。”“我体会到,民族大义高于一切,要树牢对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能丢。”“用抗战精神激励前行。作为一名教师会员,我们一定要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特别是要教育学生牢记抗战历史,从中汲取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努力奋斗。”“此外,我们要发挥教师在民进会员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多的关注教育民生、积极参政议政!”
    民进资阳市总支教育一支部副主任张秀冬表示,将按照总支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以提高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合作共事、解决自身问题的五种能力建设为抓手,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履职意识和能力,发挥好参政议政的作用,务实开展好党派工作。
    民进资阳市总支主委全勇表示,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英雄的精神激励后人。资阳民进全体会员将把一腔爱国热情,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各级统战会议精神的东风,以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的实际行动,践行民进“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为助推资阳跨越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顾清伟老人的讲述,更勾起了大家为梦想而努力的激情——
    中国梦,是属于我们的梦;我们的梦,一定是跌宕起伏却又精彩满程!

·上一条:倾注发展 情系民生——记民进会员李英
·下一条: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