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平
文言文中的“安得”,是怎么才能求得,哪里能够得到的意思,也含有不可得之意,在古代文章诗词中比较常见。最早见于文章中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文人宋玉的《风赋》:“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意思是这风是大王独家享受的,老百姓哪里能够共同享受?宋玉这马屁也拍得太离奇了,连夏天的风都是应该楚王独占的。 而最早见于诗词中的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大风歌》。公元前196年高祖刘邦率军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叛乱后,回到老家沛县,请一帮老朋友喝酒,喝得醉醺醺之时,刘邦一边击筑一边高声吟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志得意满荣归故里溢于言表,然而又有几分感慨:哪里去找信得过的猛士给我守卫国家? 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其中“焉知”应该为“安得”或者“安知”,而“焉知”是后人的误用。原文的意思是:你这个小鸟,哪里知道我这个鸿鹄的远大志向?但是对照《陈涉世家》上下文中,陈涉与人的对话语气,笔者认为:“焉知”还是比“安得”更加准确一些。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无论是诗词还是对话,都几次使用了“安得”。比如在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喝酒盟誓结拜为兄弟后,张飞提出要去杀董卓为国除害。作者赋诗赞叹:“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在第21回中,曹操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其时曹操权倾朝野,有意试探刘备有无造反之心,故意说:“若论天下英雄,唯有吾与尔。”刘备闻言大惊,正好天上打雷,他借机把酒杯都摔到地下了。曹操询问他为何如此。他答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思是,即便圣人在突然发生巨雷暴雨时,表情也会变,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不畏惧上天的威严?以此骗过曹操。而曹操认为刘备连打雷都怕,不足为患。 东吴大将吕蒙15岁就跟上吕当出去打仗,吕当劝不回,便去告诉其母。其母教训吕蒙,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意思是我家贫困,难以致富,如果打仗有功能致富,为什么不去?(引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类似使用“安得”句式的情况,在古文献中比比皆是。如在《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东汉明帝派班超去西域新疆与鄯善王发展外交关系。班超他们到后不久,匈奴也派使者赶来,说了东汉许多坏话,使鄯善王产生动摇,再不见班超,还派兵监视东汉使团。班超召集大家说:“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殝尽也。”当夜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击鼓放火制造声势,一路包围匈奴使团帐篷,用乱箭射杀一行人。鄯善王见东汉使团如此厉害,也与班超言归于好,班超不辱使命。 宋朝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陈亮在《酌古论?马援》一文中写到:“胜败在人而不在险,唯险而后可以见人之能否也。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冒大险而后能立奇功。”以此评价名将马援为东汉皇帝刘秀所立的不朽奇功。正因这个句子用得多了,就变为成语。 流传得最广的是唐朝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自己还在挨冷受冻,反而关心起天下老百姓的冷暖安危,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人文情怀啊。被称为“诗鬼”的唐朝诗人李贺虽然只活了二十几岁,也留下了很多名篇,其中一首《啁少年》开篇就是“安得”:“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不肯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李贺初到长安,看见许多纨绔子弟不思上进,挥金如土,便写了这首诗劝说,人不可能永远少年,连沧海都会变桑田,荣华和衰败像射箭一样快,老天是不会偏爱你的。不要说韶华会永久存在,头发白面容长皱纹等着你。这里的“安得”还有反问的语气,加强了询问句的力度。唐诗人元稹《决绝词》共13首,其中一首就有“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向知。春风撩乱伯劳语,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借如生死别,安得长苦悲。”其生离死别的绝望之情,用“安得”表现得淋漓至尽。 被称为诗仙的唐朝大诗人李白,留下了一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笔者只读过其中一部分,就看见有6处使用了“安得”。例如在《感兴六首》中,便有“安得配君子,共乘双飞鸾。常恐委畴陇,忽与秋蓬飞”等句。在李白模仿古人的风格所写的一首《拟古》古风中,有“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出门望帝子,荡漾不可期。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的诗句。李白的另外一组《拟古》诗共计12首,表达了他立志入士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具有积极向上的意境。比如在其中第七首中写到:“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最后这四句,现在经常被研究者们引用来证明李白一直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济世平天下,人没有了,名声还在,甚至能够被皇帝挂到麒麟阁凌烟阁,供万世瞻仰。但是,历史与这位天才诗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天宝元年他奉召进京侍奉翰林,经常醉卧街头,天子呼来不上船,当官没有个官样,仅3年就打发还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又激发起报国之志,受聘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参与平定叛乱。次年秋天,永王与唐肃宗发生矛盾被消灭,李白因“附逆作乱”获罪,在浔阳监狱坐牢。直到758年春天,大唐名将郭子仪出面担保才出狱,但又被判“流徙千里”,发配夜郎。谁知在途中又被赦免,返回江宁。于是他感慨万千,写下了《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首166句830字的长诗,给韦太守这位老朋友倾述了自己的酸甜苦辣,顺带给自己的一生作了个小结。其中的最后8句是:“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你看,都快60岁,又刚从冤狱和流放中脱身,就开始想:怎么能够像古代英雄后羿那样有神箭,一箭就把叛乱军队的帅旗给搞掉。 有人认为“安得”具有阳刚之气,是气势比较大的反诘之词,只有男作者或男诗人才用。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宋朝著名女诗人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尽管她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派代表,也能找到“安得”在她词中使用。如《李易安集》中的《偶成》写到:“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此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夫君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被眼前景色引发情思,想起15年前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抚今追昔,寸断肝肠,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哀悼之情。 把“安得”使用到极致的古代诗人,居然是一位年纪不大的喇嘛。这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从一个天真烂漫的美少年到莫名其妙变成藏传佛教的大活佛,又因为六根不净被人举报,被赶下台,直至在青海境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其短暂的一生如同谜一样。1683年他生于藏南一个贫穷的农奴家庭,第二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西藏与蒙古上层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西藏执掌大权的摄政王桑结嘉措,伪称五世达赖入定不见人,他传达旨意号令天下,竟秘不发丧达十几年。直到1696年清朝康熙大帝亲征准葛尔叛乱时,才知道五世达赖早已归天,立即降罪桑结嘉措,并严旨马上启动转世活佛工作。这样六世达赖喇嘛结束了自由自在的尘世生活,在举行坐床典礼之后,成为藏传佛教最高统治者,连名字也改为仓央嘉措。但这个达赖是在青少年时期登位,之前没有经过佛法教育和佛性修炼,更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戒律约束,心中还念念不忘远方青梅竹马的初恋。高高在上的布达拉宫,哪里能够关住一颗向往红尘的少年之心?仓央嘉措白天是手持法器,口中念着六字真言的大活佛,晚上却从高墙大院溜出去,化妆成翩翩公子哥,混迹于拉萨城中的娱乐场所,沉醉于温柔富贵之乡。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违背佛法的丑行受到憎众和上层社会的非议。他自己也跑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找到给他剃度的师傅五世班禅磕头,请求把袈裟收回去,把封号还回去,返回家乡过尘世生活。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终于把事情闹大了,有人跑到皇帝面前举报,康熙大怒,以“沉溺酒色,不守法规”,下旨“废黜封号,执献京师”。谁知一行人在次年走到青海境内时,仓央嘉措却不知所踪了。 六世达赖喇嘛虽然当活佛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在文学创作上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不但留下了短暂的神秘身世,还留下了许多极为优秀的诗作,体现了这位法王,情憎和诗人的复杂人生价值。比如这首:“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咨嗟。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蜂恋落花?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这些激情洋溢的诗句,别说是在天高地远的雪域高原,就是在内地六朝古都的秦淮河畔,也不知要倾倒多少妙龄美女。笔者认为,在仓央嘉措的众多情诗中,还是那两首有“安得”的诗最有味道。一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另一首是:“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第一首诗中的“安得”,把既当法王又当情郎的两难处境,不能离开古佛青灯又不愿离开恋人的心理纠结,表现得一清二楚,我们好像看见作者在仰天长叹:天啦,哪里去找既不辜负如来又不辜负情人的“双全之法”啊。而第二首诗中的“安得”,已经把那种佛法与情爱的纠结,上升到生离死别的绝望境地,表面是后悔和怨恨,实际上是以死来对戒律礼法进行挣扎和抵抗。 近现代的诗人,在语境上已经进入白话文阶段,虽在文章中已很少使用“安得”一词,但在古体诗词创作中,还能经常看见“安得”入句。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领袖诗人毛泽东。他在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中,有“安得依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豪迈大气之作,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妙佳句。 还有一位才高八斗的现代诗人,他在诗中使用的“安得”,居然也与毛泽东有关。这就是毛泽东的诗友柳亚子。他的面子可大得很,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那么多“粉丝”希望得到毛泽东的墨宝,而最后只有柳亚子获得毛泽东手书的长卷《沁园春?雪》,这件事把陪都重庆的天都闹翻了。这面子实在太大了,所以柳亚子于1949年3月应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建立时,对自己住在六国饭店不满,出入无车,对今后的职位安排有过高希望,嫌来看望他的人级别不高,总之一肚子鬼火。3月28日他写一首《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这已经不是穷抱怨发牢骚了,简直是在向毛泽东叫板,意思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再不重视我,就回去吴江县分湖隐居了,你将来南征给我传个捷报就行了。毛泽东看见后也没有生气,很快把柳亚子等一些人安排到颐和园住,提高接待规格。4月29日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托秘书田家英送去,诗中就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千古名句。几年后当代诗人阿袁(陈忠远)在他的《又见》诗中写道:“又当浪浊与涛狂,瘴雨腥风暗四方。安得齐天孙大圣,神针底定太平洋。”回应毛泽东1958年10月发表的两首七律《送瘟神》,用“安得”歌颂像孙大圣一样神通广大。 最近几年,也有在使用“安得”一词时引起争议的。比如在走红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中,有一首风靡一时的主题歌《向天再借500年》,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有人认为“安得”二字是画蛇添足,设一个疑问句是多此一举。还有人认为“安得”用得意思混乱,前句是但愿这个有烟火的人间,后句是从此变得太平美满,不但“安得”可以不用,连逗号也可以不用。而笔者的观点是:“安得”本身属于古文字范畴,如果是用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还是可以。但是如果在现代白话文中,特别是在现代歌曲或者朗诵词中使用“安得”,就有些语境不适,文白混搭,不伦不类了。 在民国初期,被称为“狗肉将军”的地方军阀张宗昌也曾经用到“安得”。他为了立世扬名,模仿老乡汉高祖刘邦的做派,发表一首《俺也写个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除了最后一句是原创,而且还有些没把小日本放在眼里之外,全文基本是抄袭,牛皮哄哄,徒增世人笑料耳。 说到底,“安得”只是一个普通的古代词语,古人和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恰如其分的使用范例,使我们获得了阅读兴趣和文学养料。而具体到诗文中的“安得”应该如何解读,我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应该如何运用,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