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讨 > 正文
 
新常态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转型思考
(2016-3-8 11:01:00) 来源:广元

刘素英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但这不是参政党的全部职能,社会服务作为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基本职能的延伸,是参政党直接参与国家建设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参政党的“次主要职能”。新常态下,发挥民主党派人才济济、联系广泛等作用,推动社会服务职能转型升级,是参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历史环境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际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正处于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一体化环境中,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已经转移到“立足‘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应该秉承“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中心思路,进一步扩展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服务内涵和形式等方面自觉主动进行调整转型,与时俱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亦进入服务“新常态”。
    二、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转型意义
    (一)参政议政的高标准要求社会服务转型。“新常态”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参政议政必须参在点子上、议在关键处,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重点,体现民生热点难点,提出的建议策略要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高质量的议题来自于深入的调研,但两者首先均需要一个科学准确的主题为引导,如果将建议主题、调研课题的慎重选择比喻为已经成型的“江河”,则可以将社会服务对实践中热点、难点等民生诉求和国家政策落实情况的收集比喻为汇江聚河的“细流”。一方面,社会服务是参政议政、社会调研、集贤聚智的源泉和基础,通过根植社会服务,才能获取第一手社情民意,获得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参政议政和专题调研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社会服务则是检验调研成果和建议质量的渠道,因此,“起而行”才能贴近基层、产生实效,社会服务必须转型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参政议政的“新常态”。
    (二)基层组织的强凝力要求社会服务转型。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基本细胞,民主党派的生存发展依赖基层成员活力和组织凝聚力,社会服务活动成为团结成员、凝聚人心、增强活力的重要渠道。社会服务活动通过搭建行之有效的沟通平台,让每一位成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学习践行国家方针政策,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党派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促进了党派的思想建设,在活动中发现挖掘和培养人才,在树立党派良好形象的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党派组织。但传统的社会服务在“新常态”下体现出的不足和不适应,给党派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服务的偶然性、短期性在群众中产生了“走过场”、“花架子”的印象等。社会服务既是成员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更是党派接受考验的过程,社会服务的转型与党派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息息相关。
    (三)群众需求的新变化要求社会服务转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民主党派“助力”的核心和目的。相对于基本职能来说,社会服务直接根植社会、面向基层、服务百姓,是民主党派密切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 “新常态”下,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日趋个性化、多元化,传统的社会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社会服务必须根据新时期群众需求和基层工作特点,重心下移、贴近基层,在服务群众的内涵和方式上转型升级。
    三、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转型重点
    (一)在服务内容上,实行“随意化”向“精准化”转型。社会服务的范围很广,八个党派服务以各自界别优势为基础但不局限于专业内容,基本涵盖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但内容的繁杂导致服务随意、单一,缺乏针对性,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捐资助学、送医送药、义务咨询上,仍然是单纯的做好事,无法产生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的实效。在全国齐力精准扶贫的大形势下,扶贫攻坚是各民主党派现在的社会服务重点,社会服务应实行“精准”规划,在开展活动前对服务对象进行调研摸排,了解群众所思所急,把握群众所盼所忧,发挥人才密集优势,适应需求、找准短板、精准发力。比如在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公益扶贫时,要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现状,针对山高地远、条件艰苦,主要劳动力以留守人群为主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帮扶措施的实效性和长远性问题,更多考虑在壮劳力缺失、发展链条断节的情况下,协调引进的产业企业、智力聚集的技术培训、公益捐赠的医药教学如何扎根生效,防止发生“风过无痕”的流于形式。
    (二)在服务手段上,实行由“分散化”向“集聚化”转型。传统的社会服务中,各民主党派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党派资源的不足注定了单个的党派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有限的。转型后的社会服务应该走向多方合作,包括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合作、党派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党派与部门机关的合作,利用民主党派联系各界人士的特点,突破民主党派资源分散弊端,整合力量、集聚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
    (三)在服务方式上,实行由“短期化”向“长期化”转型。目前各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大多是偶然性、突发性的,“短、平、快”的服务居多,这与民主党派组织管理松散等有关,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界别人才优势的发挥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打破这种约束局面,需要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切断人力、物质等各方面的束缚,积极探索流动服务与固定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以精准扶贫为例,贫困村地广人稀,实现“面对面”难度颇大,推行流动社会服务和固定社会服务效果显著。流动社会服务主要包括现实流动服务,比如利用流动医疗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点等形式,定时定点长期开展巡回义诊、科普宣传、培训教学等活动,同时形成档案记录,根据群众诉求开展上门服务;网络流动服务,利用手机短信、微信、QQ等现代先进科技,建立起固定的交流平台开展咨询、助教等活动,用虚拟的面对面实现真实的手拉手服务,特别对贫困村留守人群在应急、求助和精神扶贫上具有较大作用。固定社会服务主要指建立对口帮扶基地、对口联系户等。
    (四)在服务方向上,实行由“单方化”向“互动化”转型。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是义务的、无偿的,体现的是对社会、对百姓的无私奉献。由于对品牌、形象效益的不重视,社会服务活动特别是义诊、捐助等活动,常常是“发了就算了、建了就完了、开了就行了”,一些群众甚至把社会服务等同于一些企业的免费发放活动,参与度、易记度、影响力低,社会服务未形成品牌效益,民主党派的社会知名度远未形成社会共识。针对这种局面,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要吸引广大社会力量、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在与党派的互动中增加联系、增进感情、增强印象,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出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和群众对民主党派的认知度。将社会服务的单方“输血”,通过下基层、接地气,践行群众路线,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实现互动“造血”、主动“生血”。这不仅是对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生血,同时也是巩固民主党派群众基础,增强民主党派生命活力的造血生血。

·上一条:唐明远论文获奖
·下一条:民进四川省委首次中标民进中央理研招标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