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 会史钩沉 > 正文
 
杨佩芳与李鹏的师生情
(2014-1-22 10:31:00) 来源:省委会

廖宏斌

  杨佩芳1922年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1957年加入民进的老会员,历任民进四川省筹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顾问;民进成都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四、五届顾问。她一生从教47 年,先后在华阳县立第一女子小学、省立城南小学、广安女中附小、四川女子职业学校、成都实验小学工作,她的学生中,有李鹏、韩邦彦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有著名作曲家茅地,也有许多知名学者、科学家,更有无数普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她和李鹏总理的师生情一直为人称道。
  杨老师与李鹏相识是在1935 年,当时杨老在成都市实验小学任教导主任,开学时负责学生报名注册工作。在众多的学生中,一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来报名,因这个孩子的名字李远芃中的“芃”字很少见,加之家庭情况一栏填着“因公死亡”,给杨老留下较深印象。放学后,杨老师向胡颜立校长汇报了这个情况。胡校长问,孩子长得咋样,杨老师说很可爱、白白胖胖的、眼睛圆圆的。胡校长说要多关心这个学生,杨老师便将李远芃安排在自己班上就读。李远芃在学校读了四年。抗战期间,日寇飞机轰炸成都时,学生疏散到温江。到1939 年下半学期,有人来接走李远芃。后来听说,那是邓颖超派来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才得知,李远芃的父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李硕勋,1931 年在海口光荣牺牲。当时李远芃年仅3 岁,随母亲赵君陶颠沛流离,后在党组织安排下辗转来到成都,就读实小。20世纪80年代,赵世炎的侄女赵宛珍到学校向杨老师了解当年的事,学校才知道,昔日的小男孩李远芃就是今日的国家领导人李鹏。为此,实验小学给李鹏去了一封信。李鹏在回信中,提到当年就读实小时校长姓胡。1985 年,应学校之邀,李鹏为实验小学题写校名。
  1987 年4 月26 日,时任代总理的李鹏回母校成都实验小学看望杨佩芳老师和全校师生。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四川省教委主任韩邦彦(次年当选副省长)等一行陪同下,李总理和夫人朱琳笑容满面地来到实验小学。杨老师凝望李鹏的面容,希望能从他眉宇间找到童年的影子。杨老师问总理:“您还记得语文老师吗?”李总理说:“记得是戴眼镜的女老师,姓张或姓李就记不太清了。”朱琳开玩笑地问道:“他小时候废(调皮的意思)不废呀?”杨老师说:“小学生嘛,当然是爱跑爱跳哟。”这时,苏校长请总理给师生们讲几句话。总理说他过去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胡校长教育了他,杨老师帮助了他,他希望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李总理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同学们的文艺表演和书法绘画表演,并和全校师生合影留念。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李总理一行就要离开,师生们簇拥着总理向校门走去。两个一年级的小男孩给总理献花。总理亲切地抱起一个孩子,另一个小孩见总理没有抱他,泪水一下子就涌满了眼眶,总理马上把他抱起来,他立刻破涕为笑。
  从此后,李鹏和杨佩芳一直保持联系。
    1989 年9 月10 日,第五个教师节之际,李总理给杨老师写来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杨佩芳老师:
  欣闻成都实验小学举办了70 周年的校庆,在这里我度过了小学的童年,作为一名校友,我感到十分高兴。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谨向您和全校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与亲切的慰问。
  希望您有机会转告全校老师和小朋友,大家要共同努力,继承和发扬实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可靠的接班人。
  望您多多保重身体,祝您健康长寿!
  1989年9 月14 日,《 四川日报》 头版以《 李鹏总理致函问候母校师长杨佩芳》 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1996 年2 月25 日晨,杨佩芳以93 岁高龄辞世。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召开,8日参加四川团讨论的李鹏总理在讨论结束后高声询问,“成都市王市长在吗?”正在座位上整理材料的王荣轩市长急忙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李鹏总理面前。李鹏说:“杨佩芳老师得到你们的关心,作为学生我感谢你们了。”李鹏握住王市长的手,王市长显得异常激动。汇报说:“杨老师住院期间,我们都尽了最大努力。杨老师高寿了,93岁。”“电报一来,我就知道了这事。”李鹏总理说:“我知道了,我要送花圈。”看得出来李总理与杨老师的感情。“已按您的指示送了花圈。”王市长接过李鹏总理的话,双手握得更紧了。
                                                                                                                                                                (作者系民进四川省委宣传处干部) 

·上一条:喻传鉴与吉鸿昌、周恩来的情谊
·下一条:回忆雷洁琼主席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