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把成都建设为新型金融中心的几点思考
(2016-8-30 9:53:00) 来源:成都

据澳新银行成都分行行长,民进会员范静东反映:

在今年的全市科技创新会上,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在谈到在纵深推进成都成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时指出:如何科学定位,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是当前成都市建设金融中心应该关注的重点,要在“新型”二字上下功夫。为此,我们组织成都民进中的金融专家和从业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

一、成都具备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的条件

早在1993年,成都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西部金融中心”。国务院对成都的战略定位不仅为成都金融业的发展设定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省委、省政府对成都提出“加快成都国家级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定位,体现了和周边同区域省市错位发展的思路。随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成都构建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为成都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发展成为西部金融中心高度重视,发展力度一直较大。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及《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等政策文件支持。《规划》首次提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时间目标:到2015年,成都将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再用5—10年时间,建成具有国际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金融中心城市。

二、成都必须建设“新型金融中心”

我们知道,目前,重庆市提出了推动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和跨境金融结算高地。西安市提出了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国内重要的离岸金融功能区。贵阳也提出了打造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并着重在大数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争取走在中国前列。而武汉市则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重点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武汉城市圈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昆明提出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无论建设哪种中心,都十分看重金融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金融市场对国外和民间资金的开放。企业融资已经由原来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演变成直接融资(IPO),间接融资(银行信贷),VC(风投),PE(股权投资),股权众筹,信托投资等多种类多渠道并行的金融业态新格局。金融中心能否满足经济发展新形势,混业监管新格局下的政府,企业和社会融资的需求,满足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建设“新型金融中心”应成为值得思考的一个方向。也就是说, 金融中心的定义已经不局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金融中心仅仅局限于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分支行网点数量和资产规模的简单对比。“新型金融中心“应包括创投融资中心、财富管理中心、要素集散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互联网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中心等新型金融形式。新型金融中心应成为人才的高地,资金的洼地,成为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经济金融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为此,一要打造本地的金融控股公司,为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系列化的金融服务。建立涵盖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担保,村镇银行,保险公司等系列化的金融平台,为企业提供各发展阶段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适合未来金融的混业经营新态势。

二要积极争取全国商业保理试点资格和金融租赁等牌照。探索科技小贷、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吸引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公司来成都设点开展业务。目前,成都市私募基金机构和管理机构基金约六百多家,管理的规模近四百亿左右,正在备案的还有五百多家,规模共计一千亿左右。今年六月底,成都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合作设立母基金规模为400亿元的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将采用母子基金架构,母基金规模为400亿元,预计将带动2000亿元以上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上万亿元。市政府应大力推动产业基金的设立,吸引域外资金投入到本地经济建设当中。

三、成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机构实力不强。

近年来,成都在加快地方法人机构发展、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落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与新型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成都已聚集的金融机构中,金融分支机构多、法人机构少;分支机构实力不强,地方法人机构规模普遍比较小、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区域辐射力、带动力较弱。

(二)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等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成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与上海、深圳等地有较大差距。目前,成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没有全国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缺乏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交易市场,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明显落后。

(三)金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近年,周边省市相继出台了支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针对新型金融机构的奖励。成都与深圳、重庆、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政策支持力度还相对较弱。成都市的金融方面扶持政策更多局限于各区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因区县政府财力有限,主管领导更替等问题,政策落实还需提高。

(四)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对金融行业实施分类监管,投融资理财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兴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法规约束,机构得以低成本进入并以“擦边球”乃至违法违规方式开展创新业务,容易导致群体性维权事件和社会稳定方面问题。

四、建议和意见

第一抓紧制定和出台成都市金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成都市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已于2015年截至。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应尽早组织专家学者讨论撰写方案并尽快推出实施。

第二支持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四川省已经着力推进四川发展整合省级金融企业,混业经营,合力发展。成都市也应尽早确定市级金融控股公司,统筹本地金融资源,打造成都金融企业航母。

第三推动本地企业进行境外融资,2016年5月3日起中资企业举借外债不再由外汇管理局核定外债指标;按照132号文要求,无论中长期外债还是短期外债均按余额进行管理。外债管理制度的修改彻底改变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债管理模式,对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全球融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市政府应组织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尽快推进境外融资, 吸引境外资金,树立本地金融环境的国际形象,对本地企业融资结构进行优化。

第四梳理市、区两级政府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争取推出全市统一的更大力度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已经入住成都金融企业,尤其是外资银行的政策落实问题,树立起政府守信用重发展的对外形象。

第五充分发挥我市已成立的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优化委员会专家结构,扩大委员会成员数量,以及任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委员的比例,并且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在该委员会的代表比例,以涵盖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期货、基金、风创投,担保,法律、审计、世界500强企业等专业范畴的委员,做到集思广益,让市场的参与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开放的态度多听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

第六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历来是非一线城市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的短板。成都的生活环境为人称道,工作、产业环境方面仍在努力。应尽早推出领军人才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细则并广泛宣传。

第七推进金融数据和政务数据的开放。传统金融的核心是资金,新金融的核心是信息,金融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流的不通畅。无论成都、重庆,还是其他城市,在传统金融中心的建设上都不可能跟北京、上海、深圳竞争。成都应该在让信息流更通畅这一现代金融核心议题上做文章。成都市大数据局已经在政府数据方面做了一定的整合,下一步应该有限制、有管控地将政府收集、掌控的数据开放给经认证的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必要时进行脱敏处理,保护市民隐私。这些数据经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深入分析和研究后,将对成都乃至四川金融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条:关于着力打造环保涂料产业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带动我市创新创业示范发展的建议
·下一条: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网络信息诈骗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