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闲话杂谈 > 正文
 
清乾隆末年李调元游览绵州的路径初探
(2016-11-14 9:59:00) 来源:绵阳

陈和平

    被清朝中期大文豪袁枚称赞为“西蜀多才今第一,鸡林合有绣图供”的绵阳市古代大才子李调元,一生中曾经多次来到老绵阳城,留下了大量诗词,既有对游览名胜古迹的感慨,也有对当时绵州人情风物的生动描写。特别是在他晚年辞官回到安县南村坝后,曾系统游览绵州所辖各地。在清乾隆末年期间,受到绵州州府衙门知州蒋连州的邀请,又专程到绵州城观光游览,写下了一系列诗歌。如今探讨李调元这次的游览路径,学习李调元的这些游览诗歌,对于研究李调元晚期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其贡献,发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好古绵州的旅游文化资源,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李调元生于清雍正11年(公元1734年),卒于清嘉庆7年(公元1802年)腊月21日。其父李化楠为清朝进士。李调元的堂兄李鼎元,李骥元也是进士,并都当过翰林院学士,因此当地一直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的美谈。李调元于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考取进士三甲第24名,先后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实习生)和散馆(3年实习期满后分配的一个职位),旋后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衙门的低级官员)。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外任广东学政(负责广东教育和考试的官员)。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因政绩升任正四品的直隶通永道道员(道的行政官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潞河书院,并且参与了朝廷《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清乾隆47年5月,李调元奉旨护送《四库全书》前往盛京(沈阳)。在卢龙突然遭遇大雨,黄箱沾湿。李调元虽然也有责任,但是主要责任还应该是卢龙县令郭立泰“护送不谨”。不过前来调查此案的按察使永保,在吏部任郎中时曾经与李调元结怨,于是趁机报复。同年12月5日,正在通州道署家中与家人庆祝自己五十大寿的李调元被突然被捕,披枷带锁押往直隶省保定。在狱中关押两个月后,被判发配充军伊犁。清乾隆48年10月李调元在前往伊犁途中,遇上好友袁守侗(直隶总督),向其倾述了冤屈。袁守侗返京后代他申述,缴纳赎金。李调元也上书称母亲病重,请求告老还乡,奉母守孝。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李调元从流放的伊犁,奉皇恩提前解释,返回四川老家安县南村坝,开始闲居,整理《函海》,训练戏伶,修建渊园,还把祭奠祖先的祠堂“李家花园”整修一新。
    清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春节期间,李调元受绵州知州蒋连州盛情相邀,来到绵州游览。由于在清康熙年间绵州曾经被大水淹城,州衙短暂搬到过罗江,后在清乾隆年间绵州再遭洪水,造成涪江改道,由平政河人民公园碳码头一线改为现在的流向,两次大洪水给绵州城市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到清乾隆晚期,古绵州城还是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尤其是位于绵州古城四周高处的许多名胜古迹,均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使李调元游兴大发,诗性大开,也为绵州旅游历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来到绵州衙门的当天晚上,蒋知州便在官衙设宴招待李调元。根据绵阳学者李德书的考察,这次宴席用的是一张六狮大圆桌。楠木精工雕刻,有6个足,每个足上雕一个小狮子,故称六狮桌。更为奇特的是大圆桌由两个半圆组成,可分可合,便于搬运。在桌足与桌面的斜撑上,还雕刻了6只蝙蝠。水磨漆桌面如同镜子一样透亮。配上8只圆形鼓凳,恰似众星捧月。这张六狮桌在绵阳建市以后,还长期在临园宾馆内的小餐厅使用过。但是现在这张六狮桌去了哪里,却无从知道了。
    李调元与蒋知州饮酒谈天,极为相投。据李德书考证,他们喝的是一种“富乐春”古酒。酒席间两人还观灯听戏,评头论足。兴之所至,李调元一边拍着节拍,一边赋诗一首以纪盛况:“自是州城乐事多,元宵未到早笙歌。春兰不用夸芬馥,遍体生香究让他。”这首即兴之作后被《绵阳县志》收录。
    据绵阳学者汤毓良先生考证,诗中的“春兰”应该是指李调元家乐班演唱的昆腔的“雅部”乱弹剧目。距李调元故居不远的象山寺,就是当年李调元开办科班培训戏伶的地方,他曾经排练过《红梅记》《十五贯》《汉贞烈》《花田错》等剧目,还把清初以及同时代人的新剧移植到家乡进行推广,比如李笠翁的《风筝误》《意中缘》《凤求凰》《奈何天》等剧目,并且自任导演,亲自指导戏班排演,带队到罗江,安县一带乡村巡回演出。作为李调元这位伟大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又曾经长期在昆曲流行的京师一代生活,把家乐班培训的剧目带到绵州衙门为知州演出,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次来到绵州,李调元还独自游览了南山寺,在南山上寻访郭玉读书台的遗址,观看供奉有绵阳自古以来著名人物的“南山十贤堂”,瞻仰于清雍正年间州牧屠用谦重修的南山灵塔。尽兴之后,李调元从南山上下来,来到塔坝渡东津古渡口,坐渡船渡过涪江,当晚投宿于芙蓉溪边的春酣亭内。这一天的游览,李调元写进了《由塔坝渡东津》这首诗中:“出郭眄遥岭,过渡得佳境。长风走溪声,落日横塔影。入森路愈细,村口光耿耿。仿佛别有天,鸡犬自闾井。不见打鱼人,但见钓鱼艇。”此诗被收录于《绵阳县志》。
    次日,李调元就近游览富乐山。他游玩富乐禅林,探秘桃源古洞,攀登宝盖顶峰,踏访李道人修炼过的如意精舍,寻觅刘备取西川时与益州牧刘璋在此欢宴放歌“富哉今日之乐也”的踪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叹息青山依旧在,历代英雄却已经一去不回了,大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感。他在这一天的纪游诗中写到:“但觉林峦密,不知烟雾重。缓步入修竹,夹道吟长松。细鳞漾深涧,矫鹤盘苍穹。遥指精舍好,遂登最高峰。当时龙战野,此地等篙蓬。富乐独入眼,方知使君雄。事历千年动,空余一亩宫。惟有古源泉,日夕鸣悲风。”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还有人给他当向导,告诉他说,李忆期老道人的精舍最好玩,于是他便按照指引,去爬富乐山的最高峰。当年刘备刘璋相会的地方,已经长了一人高的篙蓬,经历千年动荡,如今只留下几间旧房。只有桃源洞的泉水,悲鸣着古往今来的英雄。
游览富乐山后,李调元顺道游览了鼎鼎大名的古绵州越王楼。修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越王楼,历经几起几落,到清乾隆末年时已经辉煌不在,破败不堪。特别是在南宋末年重修的越王楼再次毁于战火后,一直没有维修过。到李调元前来游览时,只在涪江边的龟山上留有一点残墙遗址,以及一段残破的孤栏供人凭吊。李调元写下了《绵州越王台故垒诗》,真实记录了这次游览的感想,表达了自己作为“磊落绵州人”的自豪感,以及对于古代越王楼雄伟豪华景象的追忆:“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不见越王台,但见涪江流。当都唐帝子,锡土守此邱。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鸣銮忽罢舞,江山生暮愁。唯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诗中的“复游”说明,李调元不是第一次而是再次或者多次前来游览了。
    夕阳西下,长河晚照。一抹弯月已经升起在龟山上的树梢头,照在残破的越王楼遗址上。李调元收拾起抚今追昔的忧思,带着无限惆帐的心情,辞别越王楼古垒,乘船渡过涪江,前往西山观投宿。当天晚上,李调元用过僧饭后,与观内老僧促膝夜谈,交流禅机,非常兴奋。夜伴青灯古佛,耳听松涛阵阵,李调元久久难以入眠,思绪如漫山松涛,滚滚而来。他索性披衣起床,赋诗一首:“微风水际来,不觉山色幂。遥望松柏林,遂上杉梦径。禅榻殊清冷,空斋惬云性。老僧喜芳谈,元理满清听。松涛何处生?助此清狂兴。”李调元的这首《由富乐禅林至西山观宿诗》,也被收录进《绵阳县志》中。
    《绵阳县志》中,同时收录了李调元在游览西山观时所写的另一首《杨子云真象歌》。这是李调元次日拜访位于西山松林坡的蒋恭侯,游览玉女泉和唐代摩崖造像,又造访杨子云读书台,看见旁边石壁上刻有杨子云真象,触景生情所写的。这首长诗是用古风一气呵成,追忆了西汉才子杨雄(字子云,西汉著名文学家)当年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情况,并对杨雄作品中的许多精彩之处作了提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当时的悲凉心情。全诗首先刻画了环境,并对杨雄在四川文学的地位作了肯定:“四山冤鸟清昼闻,攀藤觅路松巅分。中有石像须眉古,擘窠书题杨子云。嗟公吾蜀词坛祖,前无相如竟谁伍?惜未抽身居摄年,至今后人称党羽。”随后李调元在诗中感叹了杨雄曲折的人生命运,以及文人宁折不弯的性格:“笑公口吃谈非便,我为公辩当云然。当年石牛符命起,井边鬼梦呼天子。市上小儿皆王侯,独居三世官不徙。可怜著述皆穷居,倘使窜名缘献匮,肯教投阁为校书。”这一番激愤之后,李调元大声呼吁道:“君不见,虞帝匕首竞无凭,渐台美人呼不应。铜人夜徙哀长乐,罘罳晓望哭延陵。奸雄气焰空复尔,藏热收声正谓此。早知一跌能赤族,悔不来参太元理。始信虬螭腾九阁,龙蛇不蛰必湛身。眼前桓子真知己,身后侯芭是解人。”最后,李调元以“今过西山读书处,令我流连不能去。拜罢灵祠宿鸟吟,似诉长歌明我心。君不见,佐命刘甄何其荣,祝至犹看太白星”的诗句,再次表达了对杨雄才气的衷心敬佩和对自己的激励,决心克服怀才不遇的情绪,立志奋发上进,当大诗人李白这样的“太白星”的豪情壮志。
    从《绵阳县志》和李调元自己编撰的诗集《童山集》中所收录的这几首游览诗歌来看,可以初步推断:李调元这次受邀游览绵州的时间是清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春节期间,除夕之后,元宵之前,历时大约8天。游览路径大约是先到绵州州衙拜访知州蒋连州,然后游览南山寺各处古迹,之后下山,经塔坝东津渡过涪江,到芙蓉溪春酣亭,又从富乐禅林赴西山观留宿。这是李调元自己所写的诗标题和内容中一目了然的。至于李调元重游越王楼故垒并写下流传千古的《绵州越王台故垒诗》,是不是也发生在这次游览中?便是作者的推测了。因为李调元从富乐山下来径往西山观,位于开元场的越王楼是必经之地。
    当然,李调元游览绵州并不只有这一次,也不只留下这几首关于绵州的游览诗。比如,李调元曾经去往涪城区的丰谷井古镇游览,品味了当地出产的美酒,并且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丰谷赋》:“五谷精英泉井良,回甘清冽厚醇香。轻斟细酌助诗兴,无限灵思出醉乡。”这可是举世闻名的大才子李调元为绵阳市名酒《丰谷特曲》所免费打的最好的广告。还有一首诗是李调元在绵州城内的一家茶馆里,听了民间艺人的评书后所写的:“银字铁骑雄辩社,四家舍鼓竞争雄。要知古今兴亡恨,只在三声醒木中。”现在要找出古绵州城里是哪一家茶馆的评书说得这么好,居然惊动了大文豪李调元前来听书,还留下如此高的评价,已经意义不大了。但是这至少证明,当时绵州城里的民间艺术是非常活跃的。
    李调元这次游览绵州,还让我们看到了对于旅游资源的恢复和提升非常重要。时至今日,李调元当年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有的至今仍在,比如南山寺以及郭玉读书台遗址,富乐山桃源洞,宝盖峰,西山仙云观,玉女泉摩崖造像,杨子云读书亭,蒋恭侯墓等。也有一些得到了恢复重建,比如南山灵塔,富乐山涪城会遗址,越王楼等。但是有一些古迹已经消失了,比如南山“十贤堂”,塔坝东津古渡,富乐禅林,西山石壁杨子云真象以及遍布茶园酒肆的民间评书艺人,弘扬本地外地戏剧的家乐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重视和恢复,有的还应该与现在建设的旅游文化项目相融合,比如开设渡船游览等。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重建“绵州十贤堂”,让传统文化名人成为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的学习榜样。

·上一条:每一根稻草都是宝贝
·下一条:赤水浅唱(词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