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平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被联合国列为中国五大历史文人。李白也是四川和绵阳的一张名片。但是在弘扬李白文化中,始终有两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一是李白爱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其真实写照。经常喝得烂醉如泥,醉卧街头,“天子呼来不上床”,甚至喝“烂酒”,说胡话。还有人考证,说李白的死也与酒有关,是在船上喝得酊酩大醉后,分不清天上地下,跳进水里捞月亮而被淹死。不少人觉得这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有损李白的形象。二是有人认为李白贪色,说他一生中讨了很多老婆,对感情和家庭不负责任,喝花酒宿春楼更是家常便饭,用现在的或者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都不合格。
李白爱酒也许是真实的,但是喝了酒甚至喝醉了,仍然能够写出那么多优秀的诗歌,而且没有失大节误大事,这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也应该不会影响李白的历史地位。但是说李白好色,三妻四妾,不重感情家庭,这就必须用充分的历史资料来辩一辩,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形象。
李白一生中结过三次婚,从三次婚姻的传奇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对感情是忠实专一的,对家庭生活是很负责任的,对子女是认真负责的。而且他的婚恋观念绝不保守,对亲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对名利看得比鸿毛还轻,而且家国大事把握得很好,是一个真正的好男人。
十年恩爱一朝绝,孤坟千里望断肠
李白的第一任妻子叫许紫烟,又名许萱。许家是名门望族,许紫烟的祖父许圉师是湖北安陆人,许绍少子。而许绍是唐高宗李治的幼年学伴,曾任峡州刺史。许圉师进士出身,博学多才。唐高宗显庆3年(公元657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后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龙朔中(公元661-663年)迁为左相,仪凤4年(公元679年)卒,赠幽州都督,谥曰“简”,陪葬恭陵。恭陵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位于河南偃师,又称太子冢。生前能够陪读高宗,官拜左相,死后能够赠封谥号,陪葬太子,这荣誉多么显耀。许圉师的儿子许文思被赠员外郎,返乡后育一儿一女。这女便是许紫烟,只是因为门槛太高,高不成低不就,转眼就25岁了。许员外着急了,降低择婿标准,托人四处提亲。孟少府祖父与许圉师同朝为官,便也委托孟少府帮助留意。
唐开元12年(公元724年)李白离川远游,下洞庭,上庐山,于开元14年从金陵到扬州。后来他回忆说:“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所谓的“散金三十万”不可能是“三十万两黄金”,估计是他出川所带的开元通宝。但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财产了,在当时可以买米30万石。这时他没有了钱,又病倒在扬州。幸好诗友孟少府在扬州当县尉,资助和照料他,又劝他去安陆许家当上门女婿,并说安州都督马正公是爱才之人,你不但可以安家,还可能谋取一个前程。在孟少府的劝说和资助下,李白也想游历云梦七泽,便于开元15年初前来安陆。
李白在途中游览江夏(今武昌),在襄阳遇上比自己大12岁的诗人孟浩然。暮春三月于黄鹤楼送友人去扬州,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千古名篇。在同游时,李白向孟浩然吐露了自己的担忧,怕入赘被人耻笑,又怕不了解许紫烟,今后生活不幸福。孟浩然劝他:“如今从事干竭,寻求进阶之途,耗尽万贯家产的不只贤弟。入赘许家,一是有个安身之处,二是在学业上可以深造,三是凭许家的能力和影响,办事求进也容易些。许家名门望族,藏书之富天下少有。许女从小受到教育,才貌双全,知书识礼,也是佳事一件。”当时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入赘女家,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而李白入赘的又是高门大户,容易被人说成“吃软饭”,因此李白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今孟浩然这么一劝,李白定下心来。又前往拜见安州都督马正公,马大喜:“千里姻缘,天作之合。你有经天纬地之才,许小姐有沉鱼落雁之貌,这个媒婆我当定了。”他亲自把李白送到许家。
许文思见李白相貌堂堂,谈吐不凡,心中大喜。许紫烟也对才华横溢的李白一见钟情,且又有马爷和孟少府极力推荐,当下就应了这门婚事。两情相悦之下,李白与许紫烟欢欢喜喜结为夫妻。这年李白27岁,许紫烟25岁。更令李白感动的是,岳父许文思博学多才,为人宽厚,对李白非常器重,送大量陪嫁,还在北寿山另造宅院让他们居住,鼓励李白用功学习,答应过段时间写信,推荐他进京谋取仕途。
为什么李白不能去自己考取功名,而要岳父或者别人举荐呢?李白满腹经纶,才比天高。而且唐朝科举考试不像后来那样考“八股文”,只考对策和诗词等。李白要去考,那是一考一个准。但是那时有个规定,家庭经商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的父亲李客是西域迁入内地的富商,所以李白就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失去了科举入士这条路,只能走被人举荐这条路。
李白入赘许家这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中,只有一个人不舒服,这就是许紫烟的哥哥许大郎,他怕李白入赘后,将来会与他争夺许家的万贯家财。这就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婚后,李白与许紫烟情深意切,举案齐眉。《柳亭诗话》载,李白作乐府《长相思》的最后一句是“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许夫人看后说:武后的诗中已经有“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你这个句子已经不新鲜了。李白听后自知失误,对夫人更加尊敬了。可见许夫人不愧是大家闺秀,才学了得。李白曾写一诗《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这虽然是婚后与妻子的戏谑之作,但也可以看出,李白对许夫人情深意浓,小日子过的是悠哉,每天都喝得云里雾里的。
开元18年(公元730年)李白带着许员外给亲朋好友的书信,到长安寻求举荐,住在玉真公主馆舍。他遍访许家故旧好友,出入京城的文人沙龙,也和玉真公主身边的朝廷官员有些交流。但是整整三年,他都没有寻求到入世当官的门路。在走投无路的漂泊日子中,他更加思念妻子,寄诗吐露相思之苦:“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未应还,高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表达自己欲归难归,思念亲人的痛苦心情。
开元21年李白结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日子,回到安陆。由于岳父去世,许夫人忧伤成疾。此时,许大郎又闹着分家,强占田地,还把北寿山的房子也霸占了。李白把这些田地房产身外之物看得很轻,又顾忌到岳父对自己的天恩地情,更不便与舅爷争斗,把一家人迁到县西北兆山桃花岩。次年,许夫人生下女儿平阳。两年后又生下儿子伯禽。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子女的先后诞生,又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欢乐。谁知不久,许夫人因为产后虚弱,竟得了一场大病。拖了不到半年便抛下李白和幼小的儿女撒手人寰。妻子的离世和舅爷的无情,使李白对安陆再无可恋。许夫人的新坟还没有长出青草,他就悲伤欲绝地要离开伤心地。在生死相隔的坟前,他流干了眼泪,抱着伯禽,牵着平阳,一步三回头,直到望不见桃花岩下那一垒新土。这一年是开元25年。他要前往山东任城投亲。他的叔父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在任城(今属兖州),他将开启自己的第二段传奇婚姻。
奉诏进京当翰林,愚妻不识朱买臣
志在匡扶济世,又喜云游四方的李白,拖着未成年的儿女,什么事也做不成。看见李白的日子过成这样,他的亲朋好友也帮忙张罗起来。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亲友的撮合下,李白与任城县一位姓刘的寡妇正式结为夫妻。这次婚姻虽然是明媒正娶,但实在是太草率了。刘氏文化素质不高,以前只听说李白是个大诗人,很有名气,便以为他也很有钱,可以跟着李白“夫荣妻贵”过好日子了。谁知结婚后才发现,李白只有才,没有钱,还拖着“酱油瓶”,便对这段婚姻大失所望,三天两头与李白大吵大闹,给李白气受。李白也不与她争辩,只得一个人低头喝闷酒。有时候忍不住了,就吟首诗把她挖苦一顿。但刘氏没文化,听不懂,骂也白骂。这段文化兴趣爱好性格都相差太远的感情,眼看就要走到尽头。谁知一个喜讯从天而降,刘氏不但完全改变了对李白的态度,还挽救了这场濒临绝境的婚姻。
原来是当地官府送来了唐玄宗李隆基征诏李白入京进奉翰林的圣旨。这不但能够给李白济世平天下的理想提供机会,也能够彻底改变李白的家庭生活状况。李白当时的心情都写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中:“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这白酒新熟,黄鸡啄米的丰收之秋,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儿女也牵衣同庆,一家人大吃大喝,酒后高声吟唱,弄剑起舞,剑光与落日闪耀,他恨不得马上扬鞭策马去“济世救民”。回想起刘氏对他的种种轻视和侮辱,他觉得刘氏如同朱买臣的妻子一样愚蠢。
《汉书·朱买臣传》说朱买臣早年砍柴为生,卖柴走路都在看书,其妻嫌弃他没出息而离去,后来朱买臣任会稽太守,其妻欲重修旧好,前来求他原谅。朱买臣把一盆水泼在地上,说如果你能够把覆水收起来,我就与你复婚。其妻自觉羞愧,回家后,上吊自杀身亡。这就是“覆水难收”的典故。在李白另一首《别内赴征》的诗中,他用“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的典故,反语暗讽刘氏像苏秦之妻一样,是势利眼。但是这些讽刺挖苦,对没有文化的刘氏根本不起作用。而且毕竟夫妻一场,刘氏只是想过好日子,也没有什么大错,因此婚姻也就维持了下去。
李白应诏赴京三年,其实过得并不好。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在开创“开元盛世”后,逐渐沉溺在声色犬马中,只图享乐,疏于朝政。特别是他受宰相李林甫蛊惑,说唐太宗平定突厥,契丹等北方民族后,把许多胡人内迁河北山西等地,民风彪悍,最好用“胡人治胡”。唐玄宗于是从开元10年起,在北方设立10镇节度使,大部分为胡人将领,还把这些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人事大权等,统统交给节度使。这种藩镇割据,使大唐帝国已经危机四伏。而唐玄宗诏李白供奉翰林,只是利用他的才华来歌舞升平,粉饰所谓的“盛世”,而不是让他在安邦治国中大展身手。李白的治国济世梦想破灭了,又不断 受到高力士,张垍,李林甫等佞官奸臣的排挤和打击。李白心比天高,与这班人混不到一块,也不甘心当一辈子御用文人,便于天宝4年(公元745年)离开长安,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后,李白第二次游览江浙一带,次年春返回家中。
当了一盘京官,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使李白在山东一带名气大震,许多高官显贵和名流达人纷纷前来拜访,都以能够结交李白为荣,能够得到李白的诗词,那更是天大的荣誉。这使刘氏非常受用,对李白也格外殷勤起来。加上李白还带回来不少银子,在兖州置办了许多田产,还在安徽买下一套别墅,生活也得到大大改善。在刘氏无比满足的日子里,她还给李白生下第三个孩子,这个儿子取名叫“颇黎”。
安顿好家庭子女后,不甘寂寞的李白,又告别刘氏,外出游历山水,结交诗朋好友。可惜刘氏不知道是思念李白成疾,还是过不惯好日子,几年后因病去世,李白只好又赶回来。这时是天宝8年(公元749年)。包括李白进京供奉翰林,返回途中游历以及这次外出,这段先苦后甜的婚姻,满打满算才7年。
千金买壁传佳话,高山流水结良缘
办完刘氏的后事之后,李白想到,自己奉诏进京路过河南梁园时,曾经求助过拜自己为师的当地名士宗璟。宗璟因家庭突遭变故,少年丧父失母,从小与姐姐宗瑛相依为命。不知道那姐弟过得怎么样?几年过去了,待字闺中的宗瑛嫁出去没有?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最困难的路途中,宗璟慷慨解囊帮助过自己,怎么也得去亲自登门致谢。于是,李白把子女托付给亲友,前往河南梁园。
当他赶到梁园时,已是750年初夏。宗璟早就在梁园备下酒席,殷勤接待远道而来的老师加好友。两人借着离情别绪,谈古论今,谈诗论文,兴趣相投,不知不觉就都喝高了。酒劲上来,李白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回顾自己两次出入京城,游览江南云楚,空有满怀抱负,至今一事无成,“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千愁万绪之中,饱酣浓墨,在墙壁上信手写下千古绝唱《梁园吟》。这首长达34句230字的古风,从“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滴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开始,到“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结束,表达了自己虽然历经挫折,但是古往今来,信陵君的坟也被耕种,梁王的宫殿也不见了,山月照荒城,歌舞散卞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明天日出东山,我照样要去奋斗。真的是浮想联翩,豪情万丈。不但诗句激情浪漫,而且那一手不输于张旭的狂草书法,也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天早上,醉酒的李白还在蒙头酣睡,墙壁上的《梁园吟》就被宗瑛看见了。她被李白的才气深深震撼,心中怦然一动,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只是自己的家庭变故太大了,立志匡扶救国的李白,看不看得上自己?她想婚姻大事,还是先与弟弟商量了再说。要紧的是,先把这《梁园吟》买下来。于是她拿出私房钱一千两黄金,找了个中人,把这块写诗的墙壁买为己有。她想,即使不能和心上人喜结连理比翼齐飞,将来这块价值连城的墙壁,也能给自己留下念想。
宗瑛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她的祖父宗楚客可是当年的风云人物。宗楚客是武则天的侄儿,唐高宗时中进士,武后时累迁户部侍郎。后被举报奸赃罪流放岭南,一年后被召回。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首任宰相。但因与武懿宗不和,建造府第过于奢华,又被贬为播州司马。长安4年召回再任宰相。但不久因聘邵王之女违制,又被贬为原州都督。唐中宗返政后,封他为郢国公,官至兵部尚书,成为韦后的心腹,权倾朝野。在与太子李重俊的宫廷斗争中,与武三思和韦后结成死党。他说:“当年在我地位卑贱时,做梦都想得到宰相一职。但是如今得到之后,我并不因此而满足。有朝一日我若能当上天子,哪怕只是一天,我也就满足了。”正是这种野心和权力欲,使他亲自带兵三千,把守在太极殿前,与太子李重俊拼死相斗。太子兵败逃进终南山,宗楚客又派兵进山追杀,生擒太子李重俊。在奏报韦后得了旨意后,他派手下斩断太子身首。此事之后,宗楚客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三次当上宰相。景龙2年(公元708年),中宗诏突厥娑葛为金河郡王。部下阙啜忠节私自贿赂宗楚客,想阻挡此事,引起娑葛率领大军侵犯边境。监察御史崔琬揭发宗楚客贪贿引起祸乱,请求中宗严惩。但是宗楚客的势力太大,中宗不敢追究,反而请他喝酒,结为兄弟,以此来化解矛盾。正当宗楚客在韦后支持下,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并向最高权力宝座攀爬时,景龙4年(公元710年)风云突变,李隆基领兵诛杀韦后,作为韦后的死党宗楚客及其兄宗秦客等党羽,也被全部诛杀。李隆基夺取皇位,是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宗家的仅存后人为了避祸,从山西永济搬回祖籍河南南阳。可见,这宗楚客的政治名声是多么不好。祖辈的显赫以及巨大落差,使宗璟宗瑛性情孤傲,自我封闭,很少与人交往。但是待字闺中的宗瑛又常有人登门提亲,于是宗瑛来个“三不嫁”予以回绝:一不嫁庸碌之辈,二不嫁势利之徒,三不嫁伪君子。吓得许多人知难而退。就这样耽误下来,到李白此来,宗瑛已经30岁了,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夜深人静的时候,宗瑛收回漫漫思绪,心情平静下来,依窗弹奏一首古曲《秋夜月》。正沉浸在优雅的琴声中,她突然听见客厅传来哭声。下得闺楼前去看时,原来是弟弟和李白闻声伤感,正在相对而泣。宗璟立即给李白介绍了姐姐。李白连忙施礼,抬头细看,果然是大家闺秀,冰清玉洁,爱慕钦佩之心油然而生。宗瑛原有许身之意,如今见他仙风道骨,器宇轩昂,举止有礼,谈吐不凡,真乃世人传说中的“谪仙”也,更加春心萌动。想到此,宗瑛脸上飞来红晕,心里乱跳,道了一声万福,便转身离去。
李白呆呆地看着宗瑛走进闺楼,才回过神来。久未触动的情愫悄然而至。但是自己已经50岁了,又结过两次婚,还有三个子女。除了臭名声,其他一无所有。况且她还是好友加徒弟的姐姐,合适吗?人家可是名门之后,黄花之身。一辈子活得潇潇洒洒无所畏惧的李白,此时此地却无比纠结起来。第二天晚上,李白在梁园的客房失眠了。他拿出古琴,弹奏了一首《流水》。正好闺楼也传来琴声,那是附和他的一首名曲《高山流水》。李白心有灵犀,待小姐奏完,自己又弹奏一首《凤凰飞舞》。正当李白陶醉在旋律中时,门被轻轻推开,满含泪水的宗瑛走了进来。两人就这样,从弹琴说到各自人生,又表达了互相爱慕之情。夜漫漫,情切切,意绵绵。一段千里姻缘,几曲高山流水,成就了这千古佳话。
次日,宗璟设席,请族长作证,正式为姐姐宗瑛向李白提媒。李白自然要谦虚几句,说自己一生漂泊,子女拖累,恐怕会委屈小姐的千金之躯,还是从长计议吧。宗璟急了,说:“你再不答应,我姐姐明天就出家为尼了。”族长也劝:“李翰林呀,这大好事,打起灯笼火把也找不到。我看你们,一个是仙人下凡,一个是金枝玉叶,合适得天造地设。你就应了吧。”李白端起酒杯说:“好。他日西行归来,即践梁园之约。琴瑟之友,其来鉴之。斯言若谬,天雷劈之。”言罢将酒一口喝干。宗璟和族长也站起来,共饮一杯。
这年金秋,李白西行归来,在梁园与宗瑛喜结连理,开始他的第三次传奇婚姻。
范阳鼙鼓动地来,良辰美景奈何天
婚后不久,李白接到大唐节度使安禄山的幕府参赞军机判官何昌浩的来信,邀请他去北边游历,并有急切“会事”。此时李白从三峡出川以来,已经游历云梦,两下江南,二进长安,遍游齐鲁,如今又周游中原,就是还没有去过北方的燕云十八州。说实话,他早就想去看看大漠落日,逶迤长城,燕山红叶,渔阳风情,看那些与锦绣江南不同的豪放和粗狂,写一些气壮山河的边塞诗歌,也不枉此一生。但是,在民间早就有“北方要反”的种种传闻,此一去如果卷入叛乱,恐怕是凶吉难测。
他与宗瑛商量。宗瑛毕竟是相门之后,看政治问题远比李白清楚。况且自己的祖辈,就是因为深度卷入权力斗争,而造成满门抄斩,教训实在太血腥了。因此她劝到:“世间都传说安禄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干儿子,非常孝顺。自古以来,大奸似大忠,大忠似大奸。我看那胖得像猪,外表愚蠢的安禄山,在朝廷上装孙子,当好人,对朝廷重臣大肆行贿,收买人心。回到幽州又变得专横跋扈,趾高气扬。这实在是包藏祸心,迟早必反。我看你还是不去为好。”李白说:“这正好能够去侦察一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真能够打听些实情来,我就向朝廷报告,为大唐早除祸害,岂不是我李太白为社稷众生立下的不朽之功?”宗瑛再劝:“政治不是儿戏,你不要太天真了。事关国家大事,民族生存,你一介百姓,说了话谁相信?以身犯险,实在不值得。别去吧。”李白去意已定,为宽夫人的心,说:“我就假装去游山玩水,写点闲诗。又有何判官相邀。恐怕安禄山再狡猾,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吧。”
李白不听宗瑛的再三劝阻,告别梁园,前往幽燕。进入河北境内,就看见沿途兵强马壮,昼夜操练。到了范阳,更是军营连天,刀枪如林,囤积的战备粮草堆成了山。安禄山正在招兵买马,收罗死党,而李白也是拉拢的对象。他听说安禄山登基的龙袍都准备好了,只待时机成熟就公开反叛。李白惊出一身冷汗,表面上与何判官称兄道弟,推杯换盏,到处看风景,探古迹,暗地里却在寻思如何脱身。几个月后,他以新夫人宗瑛来函告病为由,告别了何判官返回,临行前还说:“待夫人病好后,一起前来投奔。”
回到梁园,李白说:“夫人真乃神人也。那安禄山狼子野心已显,只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我看,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幽燕那千军万马,必定杀奔中原矣。”宗瑛说:“夫君啊,那我们早日搬出梁园,迁到江南一带去吧?”李白说:“大丈夫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家庭的安危先放一边,我得去京城建言上书。”宗瑛劝他:“我看你是白操心了。朝廷号令天下,耳目众多,恐怕早就有人告发了。只是宰相李林甫早就与安禄山狼狈为奸,收下的贿赂,数都数不清。杨国忠又与安禄山明争暗斗,淫乱朝纲。唐玄宗与杨贵妃只顾贪图享乐。哪里会相信你呢?大唐气数将尽,只凭你我,怎能顶得起这将倾大厦?”
李白不相信国家兴亡的大事没有人管,独自赶到长安城告发安禄山。他先是找曾经认识的同僚官员,又去御使衙门投书,还拜托熟人欲带去中书省甚至面见皇帝。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他连太极殿和中书省的门都进不了。关系熟的还好言劝他:“省省吧。告发的官员多了去了,都没有好果子吃。要是人家说你离间君臣关系,诬陷皇帝老倌的干儿子,你吃不了兜着走,脑袋掉了都不知道咋掉的。”那些凶言恶语的,更是一顿臭骂,把他当疯子赶。李白真的感到自己这个“被逐之臣”无力回天了,宗夫人真是料事如神,早就把官场看透了。他只能发出“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的悲愤之言。
天宝13年(公元754年),李白在战乱发生前,第三次游历江南。在扬州,他的一个“铁粉”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他。这就是青年诗人魏万,也叫魏颢,因隐居王屋山中,又号王屋山人。为了追寻李白,他辗转各地,跟踪几千里。李白为之感动,执了师生之礼,同游山水,在扬州,广陵,金陵等地辗转了几个月。离别时,李白把自己身边保留的诗稿交给魏公子,委托他编制诗集,还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伯禽托付给他看管。魏颢也不负重托,几年后编成了《李翰林集》,并写了序言。可惜这本书在战乱中失传了。
天宝14年(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身兼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诛国贼”的旗号,在范阳公开反叛,率领20万人马杀向中原,并且迅速攻破东都洛阳,兵锋直指京城长安。此时,唐玄宗才从迷梦中惊醒,急忙组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将领,先后在潼关与叛军血战,同时诏告天下各镇兵马前来勤王。眼看叛军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城,唐玄宗只得选择远逃西蜀。走到马嵬坡,御林军首领陈玄礼等哗变,逼迫唐玄宗下旨杀了杨国忠,赐杨贵妃悬梁自杀。之后唐玄宗诏第16子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统领江淮一带兵马,助李光弼,郭子仪等平乱。不久又下第二道圣旨,任李璘为江淮兵马大都督兼扬州节度使,统帅东南军队,配合其他各路兵马镇压叛军。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从金陵骑马飞奔几百里赶到梁园,从战火中救出宗瑛宗璟,一路南下,从宣城逃到溧阳,又从溧阳逃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刚刚在浔阳住下,永王李璘就几次派人前来,请他出山当永王的幕僚。宗瑛深知朝廷权斗及其险恶,抱定“宁愿其糟糠,不教觅封侯”的态度,几次出面拒绝。但是李白匡扶救国的理想未灭,如今天下大乱,正是自己拯救国家和人民于血火之中的时候,只能挺身而出,不能躲避退缩。他不听宗夫人的再三劝阻,径直前往投军,并上了永王东巡的战船,盼望奔赴前线,与叛军决一死战。结果,李白壮志未酬,却惹上一场惊天“附逆”大案。
原来唐太子李亨趁父王唐玄宗西蜀避乱之际,在北方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国号为至德。他怕父皇追究,尊其为“太上皇”。他还怕小弟永王李璘在平叛中做大做强,将来与自己争皇位,而且那时李璘兵强马壮,更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恐怕打也打不赢。因此在局势缓过劲后,唐肃宗先下手为强,宣布永王未得圣旨,私自集结军队“意图谋反”,派兵剿灭了永王,李璘以“大逆罪”被诛杀,李白以“附逆罪”被投入监狱。为了营救李白,宗瑛八方奔波,拜见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等,祈求他们查清真相,体谅李白报国反而无端受牵连。在好几个官员的努力下,李白终于出狱,与宗夫人劫后重逢。
大鹏折翅坠当涂,遗孀青灯伴余生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又传诏令,将李白重新关进浔阳监狱,随后判李白流刑,发配夜郎(今贵州)。唐肃宗为什么翻脸比翻书快,又要重罚李白?资料没有记载。笔者推测,一是因为肃宗在灵武登基,属于抢班夺权,唐玄宗并没有圣旨相授,他心里有愧,怕社会舆论和史官以及文人们揭他的老底;二是他搞的“李璘谋反”纯粹是个冤案,永王是奉父皇两道圣旨起兵平叛,他难道不知道?既然错了,那就干脆来个斩草除根,杀人灭口。受冤的李白获知要被流放夜郎后,悲从中来,写诗到:“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居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宗瑛接到李白从浔阳牢中送出的这首诗,见夫君把自己比为蔡文姬,把崔涣宋若思比为曹操,感谢她用恸哭和流泪求人相救,心里更加爱恨交织,无以言表。为什么还有恨呢?她恨李白不听自己的劝阻,撞了南墙不知回头;也恨这世道不公,李白忠心报国反受打击。
这一年的冬天,李白踏上流放之路,宗夫人泪流满面送行。李白自知此去凶多吉少,很可能就是生离死别,因此也老泪纵横。还未走到十里亭,宗瑛已哭昏在路旁。一路相送的宗璟,也只好与李白挥泪而别,搀扶着姐姐返回浔阳。过了不久,姐弟又离开伤心地浔阳,迁往豫章居住(今江西南昌)。李白在流放途中,写了一首《南流夜郎寄内》,表达了对夫人的思念和内疚:“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想起梁园琴瑟合奏,望断春归北雁,李白的相思之情痛彻心扉。
李白还没有走拢夜郎,在途中就意外得到了赦免,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回到豫章,与宗夫人团聚。这次的意外获释,据说是郭子仪替他说情。好家伙,一个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一个是天上下凡大诗人。一文一武,虽未谋面,然而心有灵犀,敬重英才,此情可谓惊天动地。
久别胜新婚。宗夫人趁着热闹劲儿,张罗着为李白做了六十大寿生日,希望李白历经艰险后,能够安静下来,渡过幸福的晚年。可是李白天生是个静不下来的人。这一年在游历江夏时,与老朋友韦良宰相遇,他写了一首《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不但诗的标题很长,内容也长达166句830字,全面回顾了自己出川以来怀着“济世报国”的理想,四处奔走,八方碰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经历。在感慨万千之后,李白居然还想为国立功。他在这首诗的最后写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旗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这真是个记吃不记打的角色。唐玄宗对他最多就是喊去写了几首奉制诗,唐肃宗更是狠角儿,差点把他冤死。可他仍然报国之情汹涌澎湃,还想有后羿那样的神射,策马战场,一箭射落敌人军旗上的“旄头”。
第二年(公元761年),他听说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出镇临淮,正在准备收复河南宋城。于是他与宗瑛商量,计划前往徐州营帐请缨杀敌。宗瑛心里一惊,预感不妙,但是她太了解李白的性格了,劝也栏不住,不如由他去吧。也许天命如此,她和这位“天纵英才”的缘分,恐怕已经到头了。李白见宗瑛半天不开腔,又说:“夫人啊,宋城的梁园可是我们的家园,那里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夺回宋城,把故居建好,我就回来接你,从此我们再也不分开。”宗瑛幽幽凄凄地说到:“夫君保重啊,”泪水滚落下来,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嚎啕大哭起来。李白搂着夫人安慰道:“别哭,我福大命大,定会逢凶化吉的。”
事实再次证明:宗瑛的预感是准确的。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在去往徐州大营时,病倒在安徽当涂。幸得叔父李阳冰调至当涂任县令,立即延医救治,精心调理。无奈李白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力,逝世于当涂。临终前,他给宗瑛写了一首绝命诗《临路歌》,委托叔父转交给宗夫人。这首诗写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意思是自己拥有大鹏一样的志向,但因力不济未能如愿,你要把我的愿望传于后人,让后人也不坠青云之志,否则仲尼死了谁来哭呢。
李白病逝的消息和绝命诗传来豫章,宗瑛五内俱焚,万念俱灰。该说的话已经说完,该流的泪早已流干。原本想与李白厮守天年,白头偕老。谁知李白把实现匡扶济世的青云之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始终没有懂得:会写诗不一定会当官,文人与官人是不一样的。她不能责怪李白,因为自古以来的士大夫都是如此,这就是他们的宿命。自己的祖辈不也是这样?明知刀山火海,仍往里跳。只是害苦了自己啊。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硬是要把鸡蛋往石头上撞。吃尽了朝廷的苦头,还不忘家国天下。明明是一介书生,却向往着刀光剑影。家中有娇妻爱子,但大多数时间都在游历四方。这就是李白。是李白固执,还是宗瑛明智?我们已经无法评判谁是谁非了。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在血雨腥风的战乱年代,最美好的家庭和最深厚的感情,都是无处安放的。而李白与宗瑛这一对天造地设的绝配,在国家陷入空前劫难时,也只能哀叹生不逢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年秋天,宗瑛看破红尘,舍弃一切,遁入邝山学道,伴着青灯茅舍终了余生。
在唐朝时期,男女生活还是比较开放的。男人可以纳妾,女人可以养面首。则天女皇就是养面首的“大姐大”。长安和各地都有官办的妓院,民间开办妓院也不违法。唐宋一些诗人还靠给青楼艺妓写唱词出名甚至为生。《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不就是名妓杜秋娘的佳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李白醉卧茶楼酒肆虽然有,但是留宿春楼妓院却无记载。说他在当涂船上喝花酒,失足落水被淹死,更是不靠谱的事。
从他与三位夫人共计29年的婚姻生活来看,他还是一个非常严谨甚至洁身自好的男人。对子女的教育和疼爱,那更是不摆了。三段婚姻中,他可以接受媒妁之言,也能够自由恋爱;可以当上门女婿,也可以自立门户;困难时可以亲自耕种,有钱时也可以买房置地。但是有两点:一是把感情和精神放在第一位,只要兴趣爱好一致,门第之见无所谓;就是刘氏这样的“愚妇”,只要不出格,有大节,他都能够努力和谐相处。二是李白永远把国家和民族的事情看得比家庭生活重要,只要朝廷或者人民有难,他就敢于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即使遭受挫折,蒙冤入狱,甚至血染疆场,他都在所不计;生命已经进入晚年,他都还要千里投军。生命垂危,他还要告诫后人不坠青云之志。可见李白不仅有夫妻之爱,家庭之爱,子女亲情之爱,朋友诗友之爱,更有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好男人,真汉子。
在弘扬李白文化中,那些乱泼的污水和强加的不实之词,根本无损李白真实而光辉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