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平
绵阳民进文艺总支会员,绵阳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李贫摄制撰稿,展示中国残疾人首次驾国产野马车,到达青藏高原珠峰的大型纪实风光摄影画册《野马无疆•超越无限》,今年一月由中国当代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他的第七部摄影作品专集(不算国家邮政部门用他拍摄的摄影作品出版公开发行的7本风光纪念邮册)。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仅仅三个月后,李贫就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史料摄影画册《撕裂的天空》,并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隆重的首发式。这部摄影集用北川县发生地震前后的风光和建筑照片作为对比,真实程记录了北川县发生地震前后的风光、抢险、救援全部过程,揭示了特大地震对北川县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北川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下,与特大地震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由于这部作品的史料性和时效性极强,一时间卖得洛阳纸贵。香港时代国际出版社、四川邮政出版公司相续出版了该书。
2010年,以全面反映北川县灾后重建的“一号工程”新北川县城的修建为重点,突出描写北川县从灾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的摄影作品集《新北川》,由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发行。2011年,李贫的第三部大型摄影作品集《中国羌民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画册由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题写书名,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的“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为主线,用大量极其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全面深刻地反映了羌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自然地理特色和原始风光,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史料详实,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关于羌族的大型画册。
2012年底,他的第四部摄影作品专集《中国北川风光》,由中国金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专门反映中国第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县的人文自然风光的大型画册。
与此同时,中国邮政总公司出版发行了他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带邮票的纪念邮册《中国名片·北川风光》。
李贫是绵阳市安县塔水镇人,从小就非常喜爱照相,才十几岁就在镇上开照相馆给人照相。1989年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92年在中国高级摄影师进修班结业。1998年又赴美国纽约大学摄影艺术学院进修。国内外丰富的摄影艺术理论,为他在中国摄影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从小就腿有残疾,行走很不方便,尤其是爬山涉水的野外风光摄影,对他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但是,为了向全国全世界宣传羌民族,传递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风光,他一年四季都在羌寨的山山水水采访。有时候为了拍摄一张好的风光照片,他不畏严寒酷暑,在野外风餐露宿十几天。
正是这种执著和追求,使他在绵阳和四川的摄影界逐渐崭露头角,名声鹊起,作品也开始连连获奖。例如,1997年4月4日,他的新闻作品《香港在这里》,在人民日报发表,并且在当年的“太平洋保险杯”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98年这幅作品又获得新华社举办的“改革开放20年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佳作奖。2001年,该作品被中国人民大学列为新闻传媒学教材。2003年,他的摄影作品《爱之旅》,参加全国和平杯摄影作品大赛,一举荣获金奖。由于他身残志坚,无怨无悔地献身于艺术摄影事业,2003年四川省残联授予他“四川省自强模范”光荣称号。2006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他的一套风光摄影作品10张,共计发行带邮资明信片120万张。2007年,他的摄影作品《小寨日月星辰图》,又被国家邮政总局作为邮资明信片在全国公开发行。2008年上半年,他的10张风光摄影作品,被国家邮政总局作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公开发行。
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改变了李贫为之痴迷和奋斗的羌民族生存环境,但是没有改变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更没有改变他为羌民族讴歌的热情。大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他就徒步进入老北川县城,冒着一次又一次的剧烈余震,顶着飞沙走石的威胁,用镜头在第一时间记录了老北川县城的悲惨景象。之后,灾民在向安县和绵阳的安全地带转移,而李贫却不惧生死,独自一人深入禹里,漩坪,青片河以及王朗自然保护区等地震灾区,去发现和记录羌民族自然地理情况发生的破坏,为以后的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由于他一直在羌民族的核心地区采访摄影,一直战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因此,他的摄影作品现场感特别强,羌族风味特色及其浓烈,在地震后的多次全国摄影作品展览中,连续获得重大奖项。如在2009年第五届“华赛”艺术摄影作品展览中,他的《中国四川5·12大地震后的北川》,获得银奖。在2011年第五届“战争与灾难”国际新闻摄影作品大赛中,他的作品《5·12大地震中的北川》,获得此次大赛的银奖。在2013年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民俗“人类贡献奖”摄影大赛中,他的摄影组照作品《羌族舞龙祭》获得记录奖。
可以说,作为身残志坚的草根摄影家,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自民间,他把镜头一直对着最基层的人物,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状况。他曾经与游仙区皮影灯戏班同行半年,写出大型摄影艺术报告文学,呼吁关注民间艺术。他在北川五龙寨羌族艺术团跟踪采访,收集了大量羌族民间艺术资料。他与羌族释比交朋友,学习羌民族的风俗习惯,口头语言,对博大精深的羌族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立志做羌民族文化的义务传播者。于是在北川的山水之间,就多了一个腐着一只脚,支着树棍爬山涉水的苦行僧。同时,也使李贫具有了令人敬佩而且成就卓越的人生。而在那场改变了山河面貌也改变了许多人命运的大地震之后,李贫的人生轨迹更加坚定和高速地运转起来:那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我国独特的羌民族之奋起,鼓与呼,歌与颂。
生长于龙门山秀水河的李贫不是羌族,但把自己的生命与灵魂早已融入羌山绿水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