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天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怎样认识、理解和坚持文化自信的呢?本文借鉴学界研究成果,就其内涵、意义和路径三个方面谈点个人浅见,以求教于学界的朋友们。
〖HTH〗一、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HTSS〗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又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字凸显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所谓“更基础”,就是说,文化是确立“道路、理论、制度”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是从中华文化的基础作用而言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血脉和灵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正是因为对民族文化怀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自豪感,中华民族才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在对外开放与交流中吸纳外来的文化精髓,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并在当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所谓“更广泛”的自信,就是说,文化渗透一切,影响一切,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将无从谈起。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是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而言的。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对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起到精神基础作用,而且越来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大变动的世界格局中,主张和谐发展的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国梦”在世界大舞台上的展示,是国家自信的更广泛表现。中华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对外打造一个魅力的中国,对内创造一个和谐的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三)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所谓“更深厚”,就是说,文化内涵最丰富,思想最深邃,意蕴最厚重,从某种意义来看,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缺少深厚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是从先进文化的独特价值而言的。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坚定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而永恒流传。我们党一直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认知和积极探索,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确立了根本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文化自信,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一个执政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上的坚定信念。从中国道路的文化引领来看,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战略意蕴
文化自信是一个战略命题,它破解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战略意蕴就是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自信确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精神自我”主体性的呼唤和确证。文化总是一定主体的文化,反过来,文化也是一定主体身份的标志,它在根本的意义上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首要的是确立并自觉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悠久文化著称于世,其文化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近代。而自近代西方文明产生以来,西方开始压倒东方,由此产生的文化自卑心态使我们曾经一度丧失“精神自我”。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相互冲突激荡、博弈竞争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不断推进“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间的冲突越来越趋向于以“文化化”的软实力方式展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实质成为“中国要勇敢地做我们自己”还是“被西方同质化成为资本主义新成员”的根本性问题。中华民族要想成为独立的自我,就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的“精神自我”、“思想自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精神高地。中国发展内涵和品质的提升需要文化自信持久的精神支撑,它是我们抵御一切干扰和不利环境的内力和定力,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重新崛起及民族复兴的思想保证。
(二)文化自信标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不是自我决定的,文化自信只有以一定的现实基础为支撑才能充实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社会存在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同时,也只有实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得到内在的认同,才能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蕴含的国家精神和国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自信的使命在于对中国崛起所承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标示和阐扬,概括提升其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崭新文化形态。资本主义文化在物质文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文化是建立在战争、掠夺基础上的,是以不文明的非正义方式获得的。而中国正在着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崛起的新文化形态,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的,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一文化的崛起实际是中国影响世界格局的深刻历史过程,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世界借鉴意义。文化自信是对这种新文化形态合理性的积极肯定与坚定信念,是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蕴含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自我阐释,它展示的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三)文化自信诉求延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意识自觉,更需要文化实力的支撑,文化自信是在文化主体自觉自强和不断创新的相互支撑中实现的。
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同时,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还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需要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关键是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把后者视作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和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和创新发展机制,在思想史的层面上把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生成逻辑。
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强为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成长,必定是一种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处理好“古为今用”的关系。同时,要摒弃自我封闭和唯我独尊,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思想文化,提高“洋为中用”的能力,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定文化根基。
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一)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民族认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我们中华儿女广泛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华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信仰;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强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的帮扶精神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儿女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真实写照,都是党和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传承价值,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不变的文化基因,都有着一样的文化认同。这种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事实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先进文化坚持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本质内容上,所体现的科学性和进步性,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三)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客体,而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文化竞争也前所未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的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