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正文
 
谢银恩的诗歌情怀
(2017-9-19 10:42:00) 来源:内江

 唐璜  刘亚兰

谢银恩,民进会员,内江市一职中教师,民刊《存在诗刊》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内江首届文学贡献奖获得者。代表作有长诗《火标》、《境遇》、《被研磨的时间之光》、《循环》、《黑夜诞生的文字》等,以及长篇诗学随笔《流淌的血液》和小说、散文若干。

今年8月谢银恩参加了《四川诗歌地理》的选编工作。内江6位民间诗人、13首诗歌被编委会审编入选,谢银恩有3首诗歌入选。 据介绍,编委会成员对《四川诗歌地理》一书进行细读、审定,认为该书可以作为四川诗人的“联络图”,最终从成都、内江、自贡、德阳、攀枝花、绵阳、乐山、南充等地筛选出145位诗人的500余首诗歌,目的是呈现四川诗歌的创作生态,从而挖掘四川诗歌的地理意义和历史墨迹。             

古镇游玩:引发创作灵感

谢银恩说,任何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与人、与大地的情感交流。编发在《四川诗歌地理》书籍中的诗歌《在一首诗中下雨的古镇》,就是他去年夏季与朋友到崇州市的街子古镇游玩,与古镇、与传统文化对话而创作的。
   谢银恩回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雨、迷宫和传统文化。他说,古镇有上千年的历史,山灵水秀,又有古色古香的街道、民居和古寺,较好地保存了清代西南小镇的韵味。
   到达街子古镇时,突然下起了雨,古镇紧靠岷江,行走其间,涛声相伴。古树参天,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尤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最特别的是街边的古建筑,古朴而精巧,雨水沿着青瓦滴落下来,让人流连忘返。
   在街道尽头,有一座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的字库塔。字库是过去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街子古镇的字库塔建于清咸丰年间,外壁浮雕刻绘《白蛇传》等戏文片断和山水花卉。

在雨中,此情此景,引发了谢银恩的创作灵感:“在崇州/一座古镇在诗歌中开始下雨/清凉的雨雾/摊开夏季洪水冲刷的地图绵延森林覆盖的迷宫/把土地秘密锁进屹立千年的字库塔吸进天光云彩/共舞落霞孤鹜/人世代谢/抖落日月星辰……”

       《泪水在春天等你》:创作的起源
    1987年春节,谢银恩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寒假,一位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朋友带回一本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集》。时隔三十年,谢银恩仍清楚的记得诗集那橘黄色的底色,封面有古代山水画空朦幽远的意境。

除夕当天,天空下着雨,他在家里读着这本诗集。“恰似拨开云雾的遮盖,内心与文字相撞。从此我发现了诗歌的力量,也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的方式。”

毕业后,谢银恩被分配到东兴区一所村小任教。刚去的时候,是一个夏天的正午,中心校校长带着他沿着乡村公路去村小报到。

行走在石子路上,路基很浅,沟里淌着未流尽的水,上坡路面铺着零乱的鹅卵石,平路上被车辆辗出深浅不一的沟壑。到了村小,已经是下午两点,眼前是年久失修的土房子,墙面被雨水冲刷出一条条不规则的小沟,并已裂开了缝,几块不规则的木板拼成的门,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板上的年轮。谢银恩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教学,就是以书为伴,与书对话。

他说:“当时翻开《焦仲卿妻》(并序),边读边写批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含蓄、伤感,读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的独白,字字血泪,心被强烈震撼,内心的激动与文字完全变成了泪水,这一刻,也许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这是诗歌必须进入的状态。世界的本质是孤独的,重要的是把握好每一瞬间,不要祈求永恒,诗才不会抛弃你,你的诗就是你自己。于是,我写下了《泪水在春天等你》。

      《存在诗刊》:走出地域奔向全国

正是把诗歌当成日常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谢银恩接触了内江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诗歌爱好者。90年代开始,因为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自发编发诗歌集、散文、随笔和小说等。以诗歌为主的民间刊物《存在诗刊》,从最初的复印到铅字印刷,从最初的只有六七个本土爱好者,到后来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坚持定期编发,从地域主义拓展到全国范围,目前共编发了10期。

20055月,由四川省文联郭沫若艺术院和成都(龙泉驿)枇杷节组委会联手设坛的2005中国诗歌流派论坛”在成都市龙泉驿隆重举行。来自四川大学、《星星》、“存在”、“非非”、广东省社科院、“第三条道路”、“东北亚”、“诗镜”等全国各地的诗人、诗评家100余人及《南方周末》等2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这一盛会。谢银恩做的题为《骨头与血液的碰撞》的2万余字书面发言在论坛现场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十余载的诗歌生涯,三十余载的诗歌情怀,谢银恩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主张或理论,却在坚持独立的诗歌写作,这是难能可贵的。诗歌界向来不缺喧嚣,更少不了炒作的家伙,但谢银恩却是那个写诗而不是作诗的人。

谢银恩的付出得到了同行和学术界的认可。非非诗歌流派创始人周伦佑说:“几年前,我在诗人黎正光那里读到一本《存在诗刊》,印象深刻,四川有这样一群青年诗人在扎扎实实写作,这样的姿态值得‘非非’同仁学习。”

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阅读《存在十年文选》时说:“我惊奇于这种‘奇怪的混合的感受’,仿佛在其中读到20世纪40年代冯至的《四十行》中那种神秘的意境,这表明‘存在’同仁的写作确实是在承接着现代以来中国诗人对‘存在’主题的探究的努力。”

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林贤治说:“《存在十年文选》做得很有气派,愿你们的队伍继续向前走,走得更远。”

·上一条:何国辉:行走在蜀道边上
·下一条:笃行仁爱 践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