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正文
 
笃行仁爱 践行信仰
(2017-9-28 11:43:00) 来源:省直工委

——记民进四川省直工委新任主委张富明

廖宇靖 陈健

 

有人说,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他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上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是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用淳朴、善良、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担当”的含义。他就是民进四川省委常委、民进四川省委公共事业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公生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富明。 

 

笃行仁爱助学路

姐姐上大学,弟弟读中学,每年花费七八千元,务农的父亲难以承担。自己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是续读,还是打工?

5年前的艰难选择,至今仍是张巧蕾心中的痛。幸运的是,在“美好明天慈善基金”的帮助下,她有幸顺利得度过了大学时光,学成后留校任教。

挑着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张富明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时光回溯到2012年初春的大巴山深处,四川民进会员张富明与他在上海的好友姜国明先生急巴山深处孩子们的教育之所急,正式于四川省巴中市共同发起设立“美好明天慈善基金”。在民进四川省委和民进巴中市委的帮助下,自2012年起,“美好明天”连续5年,每年来到大山沟里捐资现金4万元,救助20名贫困学生。

在张富明看来,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师,巴中师范学校的20名贫困学生成为这项基金的首批受助者,每人获得2000元助学金。

支持巴中教育,帮扶贫困学生,体现会员责任,不留少年遗憾。这就是张富明在巴中设立这项慈善基金的初衷。

点亮一盏灯,温暖一颗心。5年过去了,张富明不仅坚持着对学生们的承诺,也时刻关注着受助学生的成长。2012—2016年间,张富明累计捐赠现金24万元,共帮扶四川省巴中包括师范学校在内的贫困学生200多人。

给贫困孩子提供“有质量的帮助”,是张富明扶贫助学的更高追求,这种“质量”,不仅体现在资金、用品、衣物等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的抚慰与温暖上。“我们与受助孩子第一次见面,不管他身上脏不脏,有没有异味,都要上前去拥抱他们,一个紧紧的拥抱!”张富明饱含温情的话语不断给师生们带去力量

这一批受助于“美好明天”慈善基金资助的贫困家庭孩子,没有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学习成绩不断提升,他们的求学之路从此洒满阳光。目前正在接受资助的学生,不仅学习十分勤奋,也十分乐意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曾经的受助学生有的已走进社会,走上讲台,走出贫困,走向美好,他们正以一颗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回报社会,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圆满着张富明的帮扶初衷。 

 

践行信仰非偶然

其实,在张富明看来,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之安详。活得如此明白的人,你能说他大巴山的播种仅仅是偶然。

2008年5月16日,4天前刚刚爆发的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余阵频频,张富明旋即筹措物资奔赴汉旺镇,捐助价值几万余元药品、食物,却没有留下姓名。一个善良的背影,转身汇入茫茫人海……

四川省金堂县是中国的“书法之乡”,是四川历史上的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县的韩滩诗社,主要由在当地有影响的文化、教育界退休同志等民间人士创办,在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但编辑、发行时常因资金原因不能按时出版。张富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次性捐资2万元支持韩滩诗社的诗刊出版。其后,每当诗社出现困难时,他都一直毫不犹豫地捐资。

张富明始终认为,如果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桥梁,那么这便是他行善的方向。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命运,而且还可能带来贫困的代际传递。2011年,他就已经积极参与到了四川省律师协会组织的捐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捐助两位大学生近万元。

为确保帮扶对象的精准精确,张富明选择红色老区的贫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用他为自己的表述就是,我也来自农村,我深知农村孩子成长道路的艰辛,知识改变命运决不是一名空话,它会真真切切地成就农村孩子的一生。

张富明坦言,提高扶贫对象的素质,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所在,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以知识的培养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张富明如是说。

通往大巴山深处的道路山高坡陡,崎岖蜿蜒,但张富明依旧风雨无阻,跋涉兼程

·上一条:谢银恩的诗歌情怀
·下一条:情自景中生 笔意恣纵横——民进会员王慧清其人其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