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正文
 
李镇西的平民教育之路
(2014-4-3 15:38:00) 来源:成都
 
刘轶
 
    今天,当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如何提升素质教育之时,李镇西和他的同伴们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早在30年前,李镇西就开始了他的素质教育探索,走出了一条点燃每个孩子的发展激情,让每个孩子都奋发有为,让每个孩子可能、可为、可发展的平民教育之路。
   
“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1982年,师范大学毕业的李镇西来到四川乐山一中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从教伊始,他就以苏赫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中外教育大师作为精神导师,把他们的理论和教学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浪漫情怀与奇思妙想都倾注到教育工作当中,青衣江畔,他写就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行漂亮的教育诗。
课堂上,他重视和学生民主、尊重、平等地讨论,抓住知识和情感、理智的契合点来激发学生。他讲究语文的生活化,他把语文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每一项活动中:班委会选举,他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开新年联欢会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的说明书……他相信大自然和生活是最高明的老师。课外,他带学生到大渡河边去作文写生,他和学生在草地上斗鸡,他利用假期带学生到峨眉、瓦屋山登山探险,在黄果树瀑布下“冲浪”,他的语文教学有一个“保留项目”——带着学生上街捉错别字。
    对于班主任工作,他从在乐山一中担任初八四届一班班主任起,就开始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逐步摸索出了“激情浪漫、自主创新”的特色。
    他把确定班名、提出班训、创作班歌、构思班徽、绘制班旗的过程,引导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统一的过程。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并通过“班名、班训讨论会”、“班徽、班旗图案展评”、“班歌歌词朗诵会”、“最佳班级标志评选”等主题班会充分凝聚每个人关心集体的热情和创造精神。
    他用富含爱心与智慧的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每带一个新班,他都把全班同学的生日抄在自己书房的醒目处,每个学生生日那天,他都要送上一本书等小礼物;每接一个新生班,他便根据学生需要确立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比如长期记录某类问题学生的转化;20年来,他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志和教育笔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科研课题;他和学生长期保持通信,并将这些通信整理成书,诞生了他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学生轮流当班主任,自己记班级日记。
民主治班,班主任以身作则,班级风气为之一新。班级的日常工作基本上不需要老师操心,一切都交给“制度”。
    每一届学生毕业之际,他都要和学生们一起精心编写一本反映班级风采的班级史册:《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童心》、《花开的声音》……如今,这些班级史册已经成为一段教育浪漫的珍贵纪念。
    感受学生的爱,为了学生的爱尽自己的责任;把每一个工作日都当作创造日,这是他当班主任的秘诀。
 
平民教育的探索之路
 
    到成都工作后,他开始把乐山时期的教育心得整理出版,随着《爱心与教育》等获国家级图书奖作品的广泛流传,他开始了周末、假期辗转全国各地的献课、演讲之旅,这一方面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给全国更多老师,另一方面也让他能够以更宏观、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基础教育。他思考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前途,在40多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再次求学,考取了苏州大学教育学者朱永新的博士研究生。
    三年博士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教育理论著作,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系统地思考和梳理了自己对于民主教育的看法,撰写成博士毕业论文《民主教育论》(后整理成《民主与教育》一书出版)。
    毕业后,在导师朱永新的支持下,他走上了从“民主教育”的理论探索向“民主教育”的实践,到新成立的四川省新教育实验中学任教并兼任副校长。
    2006年,在温家宝总理“教育家办学”号召的鼓舞下,他出任武侯实验中学这所城郊、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校长,身体力行“新教育”。他的“新教育”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营造书香校园。为学校图书馆精选上万册可供整班共读的图书;创造性设立师生可随时阅读的开放式书廊和书吧,并在整理上承包到班、定期更换书籍;为全体教师订阅一份自选报纸、一份专业期刊,向全体班主任赠阅《班主任杂志》,重要教育著作和行业新书如《给教师的建议》、《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等免费发放并要求勾画、批注检查……优美而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引来了全国同行参观、学习。同时,每年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评选教师、学生、家长读书之星;组织“教师成长沙龙”校内每月、校外每期一次交流读书、教育心得;在各班级开展“晨诵、午读、暮省”,设立班级图书馆……
    师生共写随笔。督促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以上教育随笔,利用自身资源为他们修改、推荐、发表上百篇论文,先后为他们编辑出版《把心灵献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每个老师都是故事①②》,鼓励师生读、写编辑了《西岭》校报、《新教育》、《新父母》三种刊物。
    聆听窗外声音。为了让学校老师开阔眼界,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遍邀国内知名学者、教育专家、课改名师到校讲学;让教师分批奔赴国内教改名校学习、参加新教育年会、赴海外交流学习。为学生创设“百姓讲坛”,广邀各行业、各阶层家长到校作励志讲师。
    培养卓越口才。每周由三个班师、生共同轮流展示的“国旗下经典诵读”已成校园风景线。
    构筑理想课堂。积极探索并初步完善了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的“民主高效课堂”模式,融“导学稿、小组合作”于一炉,借鉴“未来班”经验打造“完美教室”;针对本校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为学生开设了每周两节的选修课,培养学生艺体特长、提高文化修养,让学生全面快乐成长。
    营造数码社区。在学校网站开设教师、学生论坛,引领教师就德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领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在“新教育”实验之外,他创造践行并归纳了“平民教育三件事”: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节课,找一位学生谈话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社会或教育问题,读一万字书报,写一篇教育日记,引领部分教师逐渐走向全国。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给他的“平民教育”办学汇报信批复中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这不仅是对李镇西校长以教育专家身份领办乡村学校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平民教育”乃至整个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期许。
 
 
 
 
 
 
 
 
·上一条:羌民族的歌者:摄影家李贫印象
·下一条:致力于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的艺术大师申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