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专访 > 正文
 
致力于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的艺术大师申泰明
(2014-4-9 10:05:00) 来源:绵阳

陈和平 

没有认识他之前,先看见他的名字。那是十几年前,民进文艺总支讨论一些人申请加入民进组织的会议上,“申泰明”的申请书摆在了面前。1943年出生的他,当时已经快满58岁,由于他是从事地质工作的,按规定可以提前到55岁退休,所以那时候,他已经从单位退休两年了。我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到底发展他与否?可是接下去看看他自己写的简历,我们都被震惊了,这真是一位老当益壮的艺术奇才啊。总支一班人结果全部投了赞成票,民进市委也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他成为当时唯一一位退休后入会的老同志。

现在,我们不但不后悔,反而非常庆幸,我们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为民进组织增加了一位宝贵的人才,为我们文艺总支引进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入会十几年来,他不但在各方面都是表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大门,甚至还影响或者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

申泰明走上追求艺术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享誉全国的艺术大师,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老师的培养,当然更有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他的老家在重庆,父亲成人后来到德阳一家叫“宝源”的药铺做学徒。由于为人诚实,学技精进,深得刘姓老板的器重,甚至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父亲。而刘老板夫妇均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这种对琴棋书画的爱好,潜移默化到了孙子辈的申泰明。想什么就来什么。申泰明在德阳读初中和高中时,教他们美术课的老师叫穆海清。这位老师来头更大,是徐悲鸿的弟子,从徐悲鸿内迁四川的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穆老师独具慧眼,看中了申泰明这位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为8个班教授美术的同时,抽空单独教授申泰明雕塑,手工等其他艺术门类。放了假,还带申泰明去白马关一带,看农民挖泥巴,看瓦匠做瓦,教他用泥巴做艺术品。1958年才上初中二年级的申泰明,就做出了根艺作品“掷铁饼的手”和泥塑作品“驾龙腾飞”。在学校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经过学校的推荐,这两个作品被选送到德阳县陈列室,公开对群众展出。

1963年申泰明参加地质工作,凭借自己老师传授的功底,曾经在队部做了一段时期的美工。随后他主动要求到野外搞地质普查,接受艰苦生活的锻炼。白天爬山涉水,晚上风餐露宿,与风雪灾害为伴,与飞禽走兽为伍,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有一次他独自到海拔5000多米的石渠县一座山上核查矿点,与一公一母和三只狼崽相遇,硬是把这窝狼打跑。

在工作期间,他的主要业余爱好是画国画。后来开汽车,放电影,到俱乐部,当宝石加工厂厂长,他都从来没有放下过画笔。1985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举办的美术创作研究班。1986年他又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1992年他还参加了原地矿部在北戴河举办的“美术骨干重大题材创作班”。他创作的国画《探索》《山花》《迁途》《黄金时节》等先后获得四川省地矿局,国家地矿部职工美术展览中的一,二等奖励,并入选多部画册。

但是,申泰明最喜欢的还是根艺,奇石和民间工艺。在这些方面,他投入的精力最大,取得的成就也最大。这也许是初中时那两件引起轰动的处女作,给他的刺激和鼓励特别大,也许是长期从事野外作业,经常接触到千奇百怪的石头和自然成趣的树根木头,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和原料。他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点石头为金子的高手。

1980年开始,他就频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种展览,并且成为“获奖专业户”。他的乌木根雕《盘龙护宝》,《女娲补天》,《吉祥》,《美韵》,《圣火》等,他的千佛果根艺《猴王戏狮》,《连理硕果》等,他的奇石作品《大度》,《笑佛》,《呐喊》,《空山高士》,《母亲》,《南岛卫士》,《三坛藏佳酿》等,先后三十多次在全国或者全省的各种根雕奇石展览中,在全国或者全省的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和礼品博览会上,荣获金,银,铜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后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举办的“刘开渠根艺大奖”,是目前在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极大影响的展览和奖励,而申泰明五件作品三次参展,就获得两件金奖,一件银奖,一件铜奖。能够不断获得这么多荣誉,说明他的艺术眼光确实高深,所收藏品确实价值连城。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绵阳是申泰明第二故乡,他成长于斯,成功于斯。这片热土也给了他太多的眷恋和期盼。为了实现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宏伟目标,打造具有绵阳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把绵阳独具优势的一些根雕奇石作品,推广到全国全世界,这些年里,他如同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呕心沥血,奔走呼号,竭尽所能,身体力行,为绵阳市的根石乌木等传统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首先表现在群团组织的发起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上。早在建市之初的1986年,他就发起成立了“绵阳市雕塑根艺研究会”。至今,那块匾牌都保存在他的“泰然堂”里。1989年这个研究会更名为“绵阳市雕塑根艺协会”,他仍然是发起人之一。1996年,他与成都市根艺大师,成都火车北站的詹树强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并由四川省文联直接领导。目前,詹树强仍然是省协会主席,他仍然是副主席。199944日,他与陈茂超,唐云志等同行发起成立了绵阳市根雕奇石协会,他担任连续三届的主席,目前被推举为名誉主席。他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7届全市的根雕奇石展览,协会会员从当初的二十多人,发展壮大为几个专业分会(委员会),300多名注册会员。此外,申泰明还12次在绵阳组队,参加国家级的各类展览,8次组队参加四川省的各类展览,绵阳共计有200余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他还发起编辑了两部介绍绵阳根雕奇石精品的大型画册,多次邀请全国著名的根艺家和奇石鉴定家来绵阳讲课,交流。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赏析会和野外采风活动。

他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绵阳本地根雕奇石等特色艺术品的理论总结和学术分析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分析比较,数据统计,他提出了绵阳涪江石的基本分类和鉴别方法,有一些奇石是绵阳独有的,甚至有的名字都是他起的。一经推广,获得了同行业界的一致赞同。比如,画面石是全国比较大的一个品种,但是绵阳出产的一种画面石,只有黑白色,由墨色浓淡形成画面。申泰明给这种石头起名为“国画石”,立即获得响应。彩陶石,卷纹石,绿石等名字,也是他在研究归纳基础上,首先提出的。在安县,北川与茂县交界处的千佛山,有一种学名叫“树癭”的植物,北川老百姓叫“水麻柳”,安县叫“水案板”,茂县叫“铁马桑”,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但是叫法不一,认识不通,学名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好,容易联想到“瘤子”“癌症”。申泰明最终定名为“千佛果”,既体现了产地特色,又符合人们喜吉祥敬菩萨的传统。名字受到普遍欢迎,“千佛果”的收藏价值也直线上升。

当然,申泰明在推广绵阳特色藏品中,花费精力最大的,首推丹景石。涪江是绵阳的母亲河,发源于岷山山脉的雪宝顶,流经绵阳和遂宁等县市,在合川与嘉陵江汇合,全长670公里,地处龙门山构造。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地球构造发生巨变,古生大陆分裂,引起板块碰撞,火山爆发,造山陷海,形成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西伯利亚火山喷发了一百多万年。龙门山构造发生巨变,直接造成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的涪江奇石。尤以源于古生代地层的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经富含铁的氧化物侵润,光滑的石面出现一些红褐色图纹,这就是丹景石。这种石头产量巨大,画面丰富,形态多变,独具魅力,成为绵阳地方特色。经过几十年来,申泰明和他的同行们坚持不懈的宣传推广,在全国奇石界获得了盛誉。

此外,在绵阳市文联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申泰明向市委主要领导建议,加大对文化艺术领域的支持力度,给以优惠政策开发绵阳文化艺术产业园,举办以宣传本地特色艺术品收藏品为目的的博览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他还通过办讲座,编画册,写论文等方式,普及根雕奇石和乌木金丝楠木有关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

2013112日,初冬时节天降大雨。位于绵阳市布鲁斯国际新城的食话食说饭店内却热气腾腾,高朋满座。民进文艺总支会员,在川内外享有盛誉的喜剧演艺明星,艺名涪娃的张胤鸿,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拜师学艺仪式,正式向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申泰明奉上拜师帖,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行三拜九叩之大礼,在大家的见证下,正式入门学习奇石根雕的收藏,鉴赏,加工制作等知识,励志继承和发扬这门传统优秀文化。申泰明在仪式上表示,非常愿意接收这个具有天赋和基础的弟子,也非常高兴有越来越多的的人们喜爱奇石根雕,共同打造具有绵阳地方特色的涪江石,乌木,金丝楠木,千佛果等艺术珍品,共圆自己的艺术梦,收藏梦。他要求新收的弟子牢记“玩物养志,自然天趣”8个字,指出:要在收藏界和奇石根雕行当搞出名堂,不能仅靠一时热情和冲动,也不能迷恋名誉和金钱,而要吃得苦,受得罪,耐得住寂寞,坚持就有收获。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市美协主席,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吴映强先生受邀出席了仪式,并欣然客串了一次仪式主持人。我担当了拜师见证人。著名书法家王晓林,著名画家鲜小云等来自绵阳市艺术界的好友以及张胤鸿先生的亲朋参加了仪式。其实,带徒传艺,现场指导,已经是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常态了。

近几年,我们文艺总支多次在他的艺术工作室举办活动,听取他的知识讲座,参观他的奇珍异宝,请他当场鉴定一些收藏品,每一次都获益匪浅。尽管他早就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高级根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民间艺术师,国家级奇石收藏鉴定家,中国艺术收藏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去年又获得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荣誉头衔和职称称号难以尽数。但是,我们一般都喊他“申老师”,他也喜欢这个没有头衔没有高低贵贱的称呼。因为他待人真诚,和蔼慈祥,知识渊博而又朴素谦和,他在全市全省的根雕奇石收藏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也被四川省和绵阳市评定为“德艺双馨艺术家”,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介绍到此,你也得承认,我们当初同意他入会是多么正确。与他相处,又是多么亲切,有益。

祝愿申老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早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为绵阳文化强市再作贡献。

·上一条:李镇西的平民教育之路
·下一条:张宗科:本土音乐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