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完善投入监督机制 打赢碧水保卫战
(2018-1-23 15:41:00) 来源:省委会

民进四川省委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赢碧水保卫战,是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要实现2020年岷江、沱江和嘉陵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目标,仍面临资金短缺、投资单一、监督乏力等困难和问题。据环保、水利等部门测算,全省五大流域整治需要投资1847亿元,其中仅岷江治理就需要投资831亿元,占45%,沱江污染防治179个重点工程项目需要投资605.1亿元,占32.8%,迫切需要健全水环境治理投入机制,加强环保考核的民主监督。为此建议:

一、健全水环境治理投入机制

建议在我省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省级财政设立五大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基金,加快建立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和眉山、乐山、宜宾、阿坝等市州沱江、岷江水环境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各级财政要切实保障本级水污染治理领导机构必要的工作经费,将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优质水体保护等工作机构运转、设备购置、设施建设、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管网维护、绿化管护、水源保护等经费足额预算,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

只有产权明晰、回报确定的项目才能真正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目前我省亟待创新突破、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正是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产权和投资收益保障权。建议以岷江、沱江干流、支流所属地方水污染控制单元投资项目为重点,以控制单元统一打包项目产权明晰为保障,以水污染防控治理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获利为核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加快水权、环境改善权和相关税费改革试点进程,创新水污染治理项目监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投资污水、垃圾、污泥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养殖污水处理、河流智能监测等环境保护技术装备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都市应率先探索我省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的投融资模式,总结推广大邑、蒲江采用PPP方式和投建运营一体模式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经验,开展散养户密集区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开展政府环保投资平台和基金建设,合理调整地方债务结构,突出环保民生,逐步建立长效、稳定的水污染防治投入机制。

二、统筹各级河长的事权与财权

目前我省已将河长制工作纳入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和优良水体保护等专项考核,各级河长对责任河段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负有无限责任,由于受经费的制约,河长对治理污染水体的手段却十分有限,容易出现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治水责任与治水经费不匹配的尴尬现象。建议将各级河长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先行先试我省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模式,允许水污染治理任务重、投资大的地区扩大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专项基金规模。进一步加强我省各市(州)之间的投融资合作,建立完善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的机制。

三、严格考核问责和奖惩制度

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进一步强化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市(州)、县(区)财政应安排专门的水环境治理奖励资金,对治理有力、成效显著和成果巩固较好的单位、社区、乡镇、村社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全体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治理,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清洁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水环境治理真正取得实效。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的民主监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当地居民从水污染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检查和验收全过程参与民主监督。鼓励和邀请当地居民代表、地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组成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项目施工环境协调工作组,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共同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我省水环境治理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做好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公开工作,保证和落实好政协委员的知情权、建言权、参与权。加强水环境治理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及时总结、推广我省水环境治理专项投入机制建设中各地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逐渐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要积极推动有关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督促各地区、各部门把监督检查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和扩大民主监督工作成果。按照同步监督、实时检查、及时处理、人民满意等工作原则,确保水环境治理规划先行,资金投入有保障,重大水环境治理专项审批、立项、公示等工作程序合法,监督工作靠前,检查工作下沉,努力完善我省水环境治理的民主监督工作机制。

·上一条:大英总支在县“两会”积极谏言献策
·下一条:以现代金融手段推进四川农业强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