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治理“家长作业”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
(2018-1-23 15:42:00) 来源:省委会

民进四川省委

近年来,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的情况日益严重,家长反映强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对我省部分小学、初中调研来看,目前很多家长广泛的被动的参与到了学生家庭作业中,主要方式有:陪伴督促、辅导作业、检查批改作业、作业签字、做手工作品等。这种现象凸显了家校责任边界模糊、职责不明,部分教师职能变相地转移给家长的问题。有典型事例是:成都市某知名学校老师不在学校直接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总是晚上8点准时在班级微信群发送作业安排,请家长督促学生完成,10点又发送答案,要求家长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批改、签字,从陪伴到审核都由家长“一条龙”完成。加上作业数量多、难度大,家长感觉被深度“套牢”,弄得焦头烂额,有怒不敢言,严重影响家校和谐关系,家校矛盾隐患突出。据成都市调查显示,84%的受访家长因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其中24.4%的受访家长表示非常头疼。“家长作业”导致一些家庭氛围紧张,甚至有的家长为陪伴辅导孩子而辞职。同时,学生“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后,家长检查修正后的作业呈现出的“满分”,与孩子参加考试后的“分值落差”明显,教师不能真实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造成“上课”、“作业”两张皮,无法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教学和辅导改进,“高负低效”情况愈演愈烈。

《义务教育法》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家庭作业”问题只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小点,但其反映的是《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情况、学校的规范管理、良好的家校关系等深层次的教育及社会管理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就要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变化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治理“家长作业”入手,参考上海、江苏、宁夏的做法,制定指导性意见,强化《义务教育法》的落实,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秩序,指导学校教育回归本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义务教育更加健康、优质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厘清家校职责边界。强调树人、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在学校,明确检查批改作业、了解掌握学生真实学习状况是老师的基本责任,禁止学校和老师安排家长检查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坚决摒弃性质与功能走样的家校关系。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等品德培养如,完成作业时间控制、主动阅读习惯、定期归纳总结等,培养学生待人接物、处世立业、家庭责任及社会公德等习惯的建立。

二、从制度上为学生留出全面发展空间。据了解,目前成都市计划试点部分小学下午6点放学。建议将试点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安排学生在校完成家庭作业,将放学后的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强身健体等,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和生活技能。

主动适应“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指导学校和老师建立多学科作业协调机制和作业备案制,开发“必做”基础性和“选做”拓展性作业,按孩子能力和进度完成“动态分层作业”,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

四、设立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体系顺应《四川省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出台,调整并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新体系。着力改善偏重学业水平指标的现有评价体系,合理提高其他反映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指标权重。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切实减少形式上的、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减轻学校和教师压力,促进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积极探索、完善学校、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评价体系,为全民关注、扶持教育提供契机。

五、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强调由老师明确教学内容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定期通报学业情况,避免家长对老师教育教学“指手划脚”参与过多。老师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健康成长。学校根据本校师生实际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学生情况,探索家校和谐共育的新途径。

 

·上一条:以现代金融手段推进四川农业强省的建议
·下一条:关于我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的对策建议